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09 19:12:30
海外疫情升級疊加油價大跌,市場動蕩繼續,外圍股市大幅下挫。受此影響,周一,上證指數也是低開低走,全天跌幅仍超過3%。作為原油消費的大國,本輪油價的暴跌,又會對A股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
每經記者 李娜 每經編輯 葉峰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與俄羅斯談判破裂,沙特阿拉伯計劃增產及打減價戰,油價上周五(6日)下挫10%后,今天再挫逾20%,布倫特及美國WTI油價分別跌至約35及32美元水平。
境外疫情升級疊加油價大跌,市場動蕩繼續,全球股市大幅下挫。受此影響,周一,上證指數也是低開低走,全天跌幅仍超過3%。作為原油消費的大國,本輪油價的暴跌,又會對A股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
全球總需求不確定性擔憂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在外圍股市接連重挫下,A股也難完全獨善其身。今日,上證指數跌幅達到了3%。A股市場盡管受全球市場拖累,成交相比上周五有所放大、重新回到萬億之上,但仍有近百只個股漲停。
那么,油價暴跌,又會對A股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油價下跌本質上反映的是境外疫情擴散全球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如果僅從原油價格下跌單一的因素來看,對A股利好成分要多一些,畢竟中國是原油的消費國,對企業盈利(能源企業除外)、消費都有提振,但如果考慮到原油下跌的背后驅動因素是疫情擴散的不確定性,則對A股來說,則會存在一定的調整壓力,一方面是全球股市和風險資產下跌產生的避險情緒,另外是全球經濟不確定會對外需產生較大的沖擊。
中金策略團隊最新研究指出,油價回調對中國市場中期有利。當前國際油價短期的快速回調,一方面是需求不振所致,但更重要的因素是供給側的矛盾加劇導致對供給管理的暫時失控。這種情況下的油價回調,對中國這樣的每年進口原油在5億噸以上的地區來說,是有利的。不過,這種好處可能是在企業、居民及政府之間來分配,最終落實在上市公司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且短期內市場整體還受到風險偏好下降的影響,因此市場可能不會立刻反應這種利好。
興業證券在最新的研究中也指出,三方面因素的后續影響和進展值得投資者重視。本輪外圍市場的下跌,主要反映了:(1)全球市場,特別是美股波動加大的風險。短期看是由于公共衛生事件帶來的投資者情緒層面影響。中期角度反映了當前美股處于高位,投資者對于基本面的擔憂。(2)公共衛生事件的擴散,越來越多的地方出現情況,境外,特別是歐洲正處于快速發酵階段。(3)由于公共衛生事件,帶來投資者對于全球總需求的擔憂,無論是原油價格還是黃金價格下跌,一定程度上也在反映全球投資者對經濟“通縮”的擔憂。對于A股而言,外部這些因素階段性會成為制約A股投資者的情緒。
瑞銀投資研究部中國策略主管劉鳴鏑表示,俄羅斯和沙特未達成新減產協議疊加全球疫情惡化和全球經濟面臨潛在衰退風險而使得全球原油市場遭到1991年以來最大重創。短期內,A股市場可能由于全球經濟面臨減速風險,及資本市場風險偏好下降而面臨壓力。此前漲幅較大的板塊和順周期的板塊可能面臨回撤,而盈利穩健的防御性板塊有望堅挺。我們建議投資者關注境外疫情的每日新增病例數量以及中國人民銀行對市場流動性的安排及對經濟增長的支持舉措。
A股表現有望強于歐美
油價暴跌背后,上證指數單日下跌超過90個點,A股是否又迎來買入的機會?春節過后,A股市場每次大跌,似乎都是一次較好的買入時機。
興業證券表示,國內基本面預期逐步調整,將使得市場在分子端、分母端都需要時間消化,市場將維持震蕩格局。本周,2月的CPI、PPI、金融數據將出臺,國內的基本面預期調整情況值得關注。
“A股的表現有望強于歐美,一方面國內疫情控制得比較好,另一方面后續財政積極、穩增長措施對國內經濟有支撐,投資者也會預期到這一點”。
申萬宏源最新研究指出, 2020年相對2019年A股非金融石油石化業績增速難有顯著改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會有一個顯著的回落),估值提升空間有限。2020年大概率是一個震蕩市。展望4月后的市場,基本面上,業績驗證期到來,盈利預測開始體現疫情影響;政策面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臨時性政策可能有序退出。4月市場從春季躁動轉向震蕩市是大概率。國內沒有明顯下行風險的窗口可能還將持續一個月,且行且珍惜。
劉鳴鏑表示,避險需求已經使得全球利率債收益率快速且大幅降低。全球風險偏好進入"risk off"模式。 通常作為風險資產一員的A股,難以獨善其身。但是中國政府對疫情的果斷控制,使得全球資本市場認識到內地經濟恢復的開始會早于全球絕大多數市場。因此A股的避險功能在逐漸上升。如果在原材料及資金價格的下降及其它舉措的幫助下,A股上市公司的2020年的業績同比靚麗,這將是A股走出持久獨立行情的關鍵。
雙主線:新基建+5G
近期,科技股基金規模控制,前快速上漲進入回調。價值和成長板塊開始出現“蹺蹺板效應”,這是市場逐漸轉向存量博弈的市場實驗。被動基金規模擴張推動市場上漲的邏輯弱化。
李奇霖進一步表示,目前在行業分化加劇的背景下,可以看兩條主線,一個是低估值的傳統優質龍頭企業,第二個是確定處于向上周期的成長科技類企業。
而興業證券也持有相同的觀點,當前投資者配置“兩頭走”的好時機,特別是一頭布局低估值、高分紅、業績穩的核心資產價值龍頭。
申萬宏源在最新的報告中指出,不必懷疑,現階段新基建就是最好的方向,兼顧“穩增長”和“調結構”,中央層面持續兌現政策催化的概率大;同時基本面趨勢向上的方向在新基建中,構成基本面和政策面共振向上的方向。戰略上繼續看好5G和新能源汽車,另外新基建中環保和電網建設是相對性價比較高的方向,可重點關注。短期市場輪漲補漲特征明顯,性價比分析成為短期相對收益的一個來源。另外,一季報期臨近,個股分化將明顯增加,新基建投資也需要聚焦。
中信證券也表示流動性整體寬松的環境下,政策支持基本面“填坑”是市場的核心驅動,歐美市場沖擊影響國內市場情緒,但3月依然是A股全年絕佳的配置窗口;預計疫情退潮后,產業資本入場和基本面回補驅動的今年第二輪上漲將在二季度啟動。 配置上,基建和科技是全年主線:一方面,建議新舊基建兩手抓;另一方面,科技板塊會繼續分化,其中科技白馬后續調整空間有限,建議繼續堅持配置。
中金策略團隊表示,中國在疫情控制中相對領先,且無論A股及港股估值偏低,財政、貨幣及產業政策空間足。中國當前需要防范疫情輸入,并且如果境外疫情大幅升級并帶來經濟與市場層面的“并發癥”,中國也可能會受到波及。不過無論如何,在當前環境中,我們認為“純內需”板塊可能有相對收益,同時給定全球超低利率,高股息策略可能也是一個穩健之選。根據以往的經驗,支持政策的力度和節奏可能也會跟隨情況的變化而動態調整。中國外需未來可能面臨類似2008年金融危機沖擊之下的“外需暫停”,可能需要果決的政策支持才能實現一定的總需求水平。中長期來看,中國市場消費升級與產業升級潛力較大,在國際比較中具備較多有利條件,市場如果短期超調將帶來中長線買入的機會。
劉鳴鏑表示,短期內,我們建議降低投資組合的beta,適當增強組合的防御性。我們堅持看好各行業現金流穩健盈利增長較強的龍頭公司。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