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4-24 18:39:51
每經記者 丁舟洋 每經編輯 杜毅
再大的“緋聞”,一周也就過去了。4月17日,張大奕因感情風波而登上熱搜,僅僅在六天后的4月23日,另一個經營電商生意的網紅周揚青自曝與羅志祥的恩怨糾葛,“吃瓜群眾們”很快把張大奕拋在腦后。
盡管張大奕背后的“中國網紅第一股”如涵控股這一周股價連續走跌,但張大奕這幾天仍如常“營業”,在直播間推銷店鋪上新的衣服、在微博上更新如涵的工作動態。在這個流量產生收益的網絡生態里,只要流量還在,緋聞女主角變現的腳步就不會停下。
張大奕的成名史就是中國網紅模式的一段縮影,流量、資本、甜美的女孩,搭上了飛速前進的時代快車。用張大奕自己的話來說,“網紅有點像當年的煤老板,(大眾)覺得(我們)讀書少但是賺得多。”
張大奕在2019超級紅人節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資料圖
流言來了又去,但這個人物和背后的網紅模式,卻值得一探。其實在輿論危機出現前,她的流量變現能力已遠遠落后于李佳琦和薇婭。以運營網絡紅人起家的如涵,沒有在更吸金的直播電商模式中搶到上風。
張大奕的流量還在,但流量的迭代速度更快。
不想當模特的導游不是好網紅
如果不是因為互聯網、電商,上海姑娘張大奕從導游專業畢業,可能還在繼續做著她覺得“行尸走肉”的平面模特。
十多年前,還是大學生的張大奕站在鏡頭前,一米七的身高、四肢修長、面容甜美,很快成為一名收入尚可的模特。
“其實我不是很喜歡做模特,但我大學的時候,就知道自己除了做模特,做不了什么別的。”張大奕在紀錄片《網紅》中坦言。她是一個頗有主見的姑娘,而做平面模特就像提線木偶,只能根據指令選衣服、擺Pose,即便遇到不喜歡的服飾也不敢有半句怨言。“模特就是在賣你的外表,工作多了你就覺得是行尸走肉。”
雖然已經是常常出現在《昕薇》《瑞麗》等時尚雜志里的小有名氣的模特,但張大奕并不認為模特職業是她真正的道路。
距離上海400多公里的溫州,有一個和張大奕一樣不想服從于命運安排的馮敏。
從小看大人們做生意的馮敏明白,二十一世紀的購物模式已不再是父輩們經營的溫州小商品城,互聯網電商的浪潮來了,2011年他和妻子創立了淘寶女裝店莉貝琳,業績一度進入淘寶十強榜單,張大奕是“莉貝琳”的模特。
“莉貝琳”開了三年,生意遇到瓶頸的馮敏與同樣面臨職業發展天花板的張大奕一拍即合——你做紅人,我來開店。
2014年,張大奕的網紅店“吾歡喜的衣櫥”線上開張,同一年,如涵控股成立,創始人馮敏任董事長,獲得A輪融資。
據如涵控股的官網上刊載的文章,在如涵控股CEO孫雷看來,2014年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在此之前,還沒有移動互聯網的概念,社交媒體覆蓋有限,‘莉貝琳’這樣的自有淘品牌活得相對輕松。隨著用戶從傳統的PC端遷移到移動端,決策和交易場景變了,紅人店才一下子起來了。”
和明星相比,網紅更加親切。張大奕在微博上非常勤勉,經常在評論區和粉絲互動,她曬出的穿搭照片和生活日常收獲了一大批粉絲,很多女生因為先關注到張大奕這個人,進而開始買她家的衣服。
在微博上圈粉,再導流到淘寶店里下單,張大奕和如涵找到了一個性價比極高的推廣方式。曾與她共事過的人也評價,張大奕有事業心、很拼,選擇服飾有自己的眼光,為自己店鋪的服飾當模特也更能發揮出自己的風格。她的店鋪迅速實現盈利,一年后升級為“皇冠”,微博粉絲數也隨之攀升。
2015年的“流量變現”是屬于網紅的,2015年年中大促,淘寶女裝銷量前10,有7家是網絡紅人店鋪;由《互聯網周刊》發布的“2015年中國網紅排行榜”中,張大奕排名第九,電商網紅中排名第一。馮敏事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總結說:“有人格背書的店鋪會起得更快。”
張大奕和馮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張大奕eve
到了2016年雙十一,張大奕的店鋪沖進了淘寶女裝類目第二名,交易額破億。與張大奕同一時間崛起的,還有雪梨、于momo等傳統網紅。
一根筋的如涵走了彎路
而到了2019年、2020年,再討論“流量變現能力超強”的網紅,大家腦子里浮現的是李佳琦和薇婭,張大奕的名字則顯得有些“古早”。
在抖音平臺李佳琦粉絲數4262萬,張大奕只有27萬。張大奕在微博平臺發家走紅,這塊陣地也失去了優勢,李子柒粉絲數2428萬,李佳琦粉絲1431萬,均超過她1175萬的粉絲數。
流量的風向轉移,變現能力的寶座也隨之易主。2019年的雙十一,據淘寶直播披露的數據,薇婭的成交總額為27億元,李佳琦與其不相上下,張大奕服裝店鋪成交總額為3.4億元,幾乎相差一個數量級。
究竟是什么原因,在這片如涵培養的網紅土壤里長出張大奕以后,為什么沒有長出一個李佳琦?
事實上,李佳琦玩得爐火純青的直播電商,她發力更早。2016年的淘寶直播節上,她兩小時帶動2000萬成交額,觀看人數超過41萬,創造了紀錄。那時,淘寶直播才成立100天。當時淘寶直播負責人趙圓圓也評價說:“2016年,張大奕給所有人起到了(直播帶貨)示范和掃盲的作用,很多人開始覺得這個事情有搞頭。”
但張大奕本質上不是一個“帶貨主播”,她有自己的店鋪,生產自己品牌的產品,背后還有如涵為她支撐一個龐大的工廠和供應鏈體系,她是“賣貨主播+店鋪老板”,出現在直播鏡頭里也是為了推銷自家店鋪的商品,很難扭轉思路去幫其他品牌的銷售做吆喝。
而李佳琦到現在都沒有生產自己品牌的產品,最多是與其他品牌合作出聯名款,他只提供一些想法和概念。這種模式明顯比張大奕的網紅店“輕得多”。
馮敏曾在一次采訪中坦言,“我們之前方向有偏差,一根筋地給所有KOL做流量、做自有品牌。”他后來意識到,服裝業如果年銷售額在5000萬元以下,就不應該做獨立品牌。全自營的模式也讓如涵控股一度虧損。
從后來的財報上,可以看出如涵的一些列動作:減少自營網紅數、減少自營店鋪數、經營渠道網紅——沒有自己的店鋪,靠分享或售賣其他品牌,獲得分傭。
只是在如涵的這些布局過程中,李佳琦、薇婭這樣的頂級網紅又以更快的速度跑出來了。而出現一個新的能取代如涵江湖地位的網紅經紀管理公司,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星瀚資本創始合伙人楊歌認為,像李佳琦這樣的電商直播網紅,現在已經從工作室模式走向了公司模式,未來通過資本化的過程,完全有可能自己成為一個網絡經紀管理公司,成為下一個網紅的孵化營和操盤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