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7-07 17:38:15
海底撈表示,其一直密切關注市場狀況并調整商業策略及運作以減少負面影響,其中包括積極推廣便捷的外賣服務及多樣化的外賣套餐、研發并推出半成品方便菜肴等零售商品、以及拓展海底撈應用軟件和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等多個在線銷售管道。
每經記者 劉晨光 每經編輯 湯輝
7月6日晚,港股上市公司海底撈(06862,HK)發布了上半年的業績預告,稱該期間收入相較于2019年同期下降約20%,且由盈轉虧,主要是受疫情影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由于疫情的突然性,餐飲行業普遍受疫情影響較大。
根據海底撈發布的上半年業績預告,預計公司業績虧損。
公告顯示,根據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6個月的未經審核管理賬目的初步審閱及董事會現時可得的最新資料評估,海底撈預期該期間收入相較于2019年同期下降約20%。進一步來看,海底撈預期相較于去年同期由盈轉虧,2019年同期錄得約9.11億元的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
海底撈表示,這主要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各國及地區隨后實施的防疫措施以及消費場所限制對公司自2020年1月以來的業務產生了重大影響。為遏制疫情蔓延,海底撈自2020年1月26日起自愿暫停中國(不含中國港澳臺地區)所有門店的營業。受其他國家及地區當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公司于當地的部分門店亦存在一段時間停止營業或暫停堂食服務的情況。
海底撈強調,該期間內,公司仍積極開設新門店,持續推進海底撈門店網絡的擴張。此外,在疫情期間遵守國家和各地政府的相關規定,保障員工就業,并為保證員工健康安全、門店正常復工復產而投入了一定額度的疫情防控費用,于該期間公司的成本并未隨著自愿暫停營業而大幅度減少。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撈表示自2020年3月12日以來重新開放中國(不含中國港澳臺地區)大部分暫停營業的門店。根據其他國家及地區當地新冠肺炎疫情控制的情況,海底撈其余受影響門店亦逐漸恢復正常營業,門店整體運營情況也在逐月改善。
海底撈表示,其一直密切關注市場狀況并調整商業策略及運作以減少負面影響,其中包括積極推廣便捷的外賣服務及多樣化的外賣套餐、研發并推出半成品方便菜肴等零售商品、以及拓展海底撈應用軟件和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等多個在線銷售管道。
不過,海底撈坦言,盡管門店經營表現在重新營業后正逐步改善,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被完全控制存在時間上的不確定性及經濟活動(尤其是餐飲業)面臨放緩的壓力,公司的經營恢復程度及恢復所需的時間仍不確定。
海底撈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基于各地區防疫部署,2020年2月15日起外送業務逐步恢復;3月12日起門店堂食逐步恢復,海外各市場也逐步恢復正常運營,集團門店整體運營情況也在逐月改善。
對于線下門店擴張布局方面,該人士表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仍積極開設新的門店,持續推進海底撈門店的拓展。下半年會根據市場狀況、人員匹配等綜合因素繼續推進門店拓展。此外,公司會密切關注市場狀況調整商業策略,積極發展外賣服務與多樣化的產品研發,開拓零售產品及線上銷售渠道,并會持續優化運營成本。
事實上,新冠疫情對餐飲行業確實造成了較大影響。根據德勤中國與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報告,疫情期間,我國餐飲企業受到了直接而巨大的沖擊,廣大餐飲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面臨客源大幅下滑、資金鏈短缺等巨大挑戰。報告顯示,65%受訪企業加強現金流管理應對疫情,疫情暴發以來面臨現金流方面的主要壓力為工資成本、現金回籠以及租金,超8成企業預計未來6個月需要額外融資。
東北證券相關數據顯示,截至6月11日,全部餐飲門店開業率達到97.14%,銷售額和客流量恢復到正常情況的60%~70%。其表示,我國餐飲行業規模大(2019年達到4.67萬億元),增速快(2010年~2019年CAGR為11.4%),但連鎖化率較低(低于10%,美國/日本高于50%)。行業龍頭海底撈市占率僅0.5%,未來餐飲行業連鎖化率提升,帶動餐飲產業鏈快速發展的邏輯逐漸兌現。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疫情對于餐飲行業的影響主要是兩個方面,包括人流和消費者消費能力。
朱丹蓬表示,疫情加速了餐飲行業的洗牌,主要是對網紅企業利好一些,網紅企業更多受年輕人青睞,消費欲望強。此外,也利好頭部企業,后疫情時期,人們的各種社交活動正常開展,頭部企業給人們較強的信心。
在朱丹蓬看來,餐飲行業復蘇,第一波是頭部企業,第二波大眾性企業,基本已經恢復到和去年差不多的水平,但是對小型的餐飲企業有影響。朱丹蓬認為,海底撈是頭部企業,此外火鍋是一個很重要的社交場景,在業務的恢復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基本上疫情(后)能留下來的都有一定的實力,要不就是品牌實力很強,要不就是資金實力比較強。”朱丹蓬說。
7月7日收盤,海底撈股價漲3.36%,報36.95港元/股。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劉玲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