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16 21:18:15
每經評論員 王硯丹
自從去年全國政協委員、國泰君安國際董事局主席閆峰提出“打造航母級頭部券商”的提議后,券商合并逐漸成為資本市場熱門話題。今年4月以來,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時不時就會鬧合并“緋聞”,中信建投已經四次澄清;上周,第一創業和首創證券又傳出牽手傳言,但也被當事雙方否認。
筆者認為,資本市場有時候喜歡追逐想象力帶來的“朦朧美”。相對海外投行,中國券商行業還有所不足。中國券商要想快速打造能與海外百年投行抗衡的“航母”,兼并重組是一條捷徑。但在此過程中,保證信息披露的及時透明亦必不可少。
從1987年第一家券商特區證券成立算起,中國現代證券行業只有33年歷史。根據證券業協會數據,截至今年上半年,行業共有134家證券公司。百余家證券公司為中國資本市場三十余年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的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弊端:不嚴格的風控、從經紀業務傭金到投行承銷費率屢禁不止的價格戰……已成為阻礙行業發展的頑疾。
中國資本市場正在堅定不移推行改革開放。在未來與海外大投行的比拼中,券商行業作為聯系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的橋梁,當仁不讓被賦予了排頭兵的角色。面對經歷過百余年風云變幻,在制度和資源上遙遙領先的大摩、高盛們,內地券商目前顯然處于劣勢——如素來有“麥子店高盛”之美譽的中信證券,2019年營收431億元,凈利潤122億元。而大洋彼岸的高盛2019年營收355億美元,凈利潤84.66億美元。換算匯率后,中信證券的凈利潤僅相當于高盛的五分之一。
要想盡快追上和海外大投行的差距,強強聯合是一條捷徑,不僅能夠快速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還能減少無謂的競爭和內耗。無論是市場上屢次炒作又屢次被否認的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合并,還是上周新鮮出爐的第一創業與首創證券合并傳言,都體現了市場對“中國神券”橫空出世的向往,邏輯上也非常通順。
但對于任何資本市場來說,沒有落地的任何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傳言,都可能被資金當做拉抬股價的手段和工具。當然,也有一部分傳言最終成真,最后被證明是“遙遙領先的預言”,參考當年南北車合并前兩家公司的澄清公告便可窺見一斑。
時移世易,新證券法生效后,對信息披露、內幕交易等監管更加嚴格。出于對商業機密的保護,上市公司重大兼并重組往往在拋出預案后才能水落石出。然而屢見不鮮的是,在消息落地前便已有資金利用內幕交易牟利,近年來證監會諸多處罰也集中在這一領域。為了盡量堵住產生內幕交易的漏洞,上市公司更應切實履行信息披露職責,保證信息傳遞的及時、公開、透明,這既是對投資者負責,也是對自身的保護。
最后說些題外話:現在看來,券商之間出現兼并重組是一件美好的、合乎情理的事情,但修成正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就普通投資者而言,面對紛繁復雜的市場傳言,保持謹慎、牢記風險應該放在第一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