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25 08:35:40
每經記者 吳抒穎 每經編輯 陳夢妤
1980年8月26日,在中國即將啟動加速騰飛的關鍵時刻,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的時代主旋律下,深圳被確立為中國的經濟特區。
40年來,深圳在不同發展階段誕生了一批又一批與技術進步和消費升級同步的全國乃至全球行業領先企業。
在這個中國最有名的特區,根植于這個城市的企業和企業家都以改革開放、敢闖敢試、公平效率、包容多元這樣獨特的“人格”而耐人尋味。本周的每經頭條,將走近這些深圳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傾聽他們的真實心聲,也體會深圳的成長脈動。
中國城市和園區綜合開發運營典范 招商蛇口 攝影:陳美金
■第二期公司:招商蛇口(001979.SZ)
■市值:1350億元(截至8月24日)
■核心競爭力:“前港-中區-后城”綜合發展模式,豐富的園區開發運營經驗,戰略資源優勢,兼具穩健及創新
■機構眼中的公司:穿越周期、業績穩健、融資能力突出、持續分紅豐厚、踐行國家戰略、進擊的央企
成立于1872年的招商局集團,是中國民族工商業的先驅。招商局曾組建了中國近代第一支商船隊,開辦了中國第一家銀行、第一家保險公司等,開創了中國近代民族航運業和其他許多近代經濟領域,在中國近現代經濟史和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作為招商局旗下提供城市和園區綜合開發運營服務的企業,招商蛇口至今也已經走過了41年,其建設開發運營的深圳蛇口片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發源地,招商蛇口具有永不停息的開拓精神。
2015年,許永軍通過公開選聘從招商局物流調任招商蛇口,成為蛇口工業區和招商地產完成“重大無先例重組”成立招商蛇口之后的首任總經理;去年他正式接過帥印,成為招商蛇口的第二任董事長。
在這個圈子中,他是“全新”的面孔,回望這5年的心路歷程,他說“壓力時刻存在”。
但正是這5年里,招商蛇口在推進戰略轉型的同時實現了質量、效益、規模的均衡發展,公司總資產、銷售額、歸母凈利潤等核心經營指標,5年年均復合增長率全部超過30%,拿下令人信服的好成績。
蛇口郵輪母港將實現“船、港、城、游、購、娛”聯動發展
招商蛇口是市場化程度相當高的央企,創新、改革的精神是這艘巨艦前進的動力,許永軍希望,招商蛇口未來也能繼續傳承“蛇口精神”,在下一個40年,再攀高峰。
創新基因尤在,行業風云已變。在這個行業中的每一家企業,都知曉要尋找新的增長曲線,遺憾的是,至今沒有任何企業能夠篤定地斷言探索到可行的路徑,招商蛇口亦如是。
許永軍說,招商蛇口面臨著全行業都在面臨的問題,他知道,必須擁抱變化、轉型勢在必行,招商蛇口的目標是“跑贏大市”,“好于同行”,“做最有價值的綜合發展頭部企業”。
身處巨變的時代,所有人都是在迷霧中前行的探路者,招商蛇口要當引領未來的帶路人。
蛇口風云激蕩40年
我們和許永軍的交流地點,是南海意庫一間小型會議室,這是一片見證了蛇口變遷的建筑。
南海意庫的前身是三洋廠區,建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是改革開放最早的“三來一補”廠房之一,后被改造成為創意文化產業園區,招商蛇口的總部也座落于此。會議室的墻上掛著三幅蛇口不同時期的全景圖像,那是過去40年中,蛇口的變遷物語。
許永軍1992年來到蛇口,見證了這片土地的變遷生長,對話也就此開篇。
南海意庫見證了蛇口產業升級和城市生長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發源地,蛇口孵化并培育了以招商銀行、平安保險、中集集團、招商地產等為代表的知名企業,招商蛇口也已壯大成為總資產超過6000億元的企業。
蛇口40年間的璀璨點滴,寥寥數語很難描繪,但蛇口的創新精神、改革精神寫在每一位蛇口人的基因當中。許永軍說,這些年來,招商蛇口的發展風風雨雨,也非事事順利。但在這個歷程中,蛇口人依然繼承了袁庚老先生的“蛇口精神”,作出了很多創舉。
“變化是常態”,“我們都在擁抱變化”,許永軍在講述這段歷史時,“變化”是被“高光”的詞句。過去40年間蛇口取得的成功所值得借鑒的經驗,應該被肯定的也是蛇口人能夠“因勢而變”,在發展的趨勢中看清未來,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縱觀蛇口的發展歷程,這個改革開放的起源地,踩準了每一個時代的鼓點,直至今日也依然是改革開放的風向標之一。招商蛇口40年的發展,也正是走了一條由產業發展帶動新型城鎮化的道路,逐漸探索出一個可供復制的港口、產業+城市發展樣本。
許永軍講到,在改革開放之初,蛇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做了許多有益探索。第二個10年,來自蛇口改革試驗田的政策、經驗在全國各地普及,各地涌現出很多成功案例。
蛇口的第三個10年,則是由產業升級帶動了城鎮化改造的序幕。在這一背景下,蛇口從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轉向更科技化、更現代化、有更高附加值的產業。秉持創新的思維,蛇口用國際化思維構思老港口活化,這成為了后來郵輪母港的起點。
再之后的10年,招商蛇口在新的思路下,繼續踐行新型城鎮化,在蛇口大本營試驗產業升級和綠色生態發展相融合,塑造了城鎮化1.0版本的樣本。
許永軍說,經過40年的探索,招商蛇口未來要能引領行業,他認為應該是踐行城鎮化的2.0版本。
“我們要做美好生活承載者,新型城鎮化踐行者。招商蛇口的途徑是運用綜合發展,立體多元的發展模式,也即前港-中區-后城的蛇口模式。”
前港-中區-后城的蛇口模式
“蛇口模式”的生命力
在許永軍看來,“蛇口模式”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模式,而且已經被證明能夠落地生根,并長成參天大樹。
許永軍介紹道,招商局從航運起家,向海而生,蛇口工業區從修建港口開始,這是“前港”;有了港口之后,就有了加工工業區,就是“中區”,港口為工業園區服務,把材料運進來,把貨物運出去。
“有了工廠就要有人來,人們需要集體宿舍,成家以后就需要買房,有了孩子要上學,為了滿足人們生活所需,慢慢社區就出來了,這就是‘后城’。”許永軍說。
許永軍認為,現在的“港”,不一定是海港,它可以是陸港、空港,“一個城市先有交通,然后有產業聚集,有了產業聚集之后進行配套城市社區建設。這個城鎮化模式,既是一個時間發展的規律,也是一個空間變化的規律,這就是前港-中區-后城,Port-Park-City,簡稱PPC模式。”
招商蛇口的PPC模式,近幾年也在快速復制。截至目前,招商蛇口旗下深圳太子灣、廈門郵輪城等區域性項目有序推進,不僅如此,它還大膽“走出去”,拓展至白俄羅斯、吉布提等“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地區。
PPC綜合發展模式,也將是招商蛇口未來披荊斬棘的“獨門武功”。許永軍指出,招商蛇口的定位是城市和園區綜合開發運營服務商,“我們希望以綜合發展模式引領未來。”
倘若說,PPC模式是招商蛇口宏觀的行動框架,許永軍心中則還有一幅“美好生活”的圖景。
許永軍回憶道,袁庚曾提到把蛇口建設成為最適宜居住的地方,這是招商蛇口的初心。這些年來,招商蛇口的口號從“家在情在”到“城市生長的力量”到“美好生活承載者”,其實都是同一個內涵,即讓人們生活美滿。“不管在哪,人們對美好生活都有向往,都需要好的空間。”
招商蛇口產品線之一,長租公寓之“壹間”精品公寓
基于這種愿景,招商蛇口必須要和更多的人發生交集,為他們提供服務。許永軍說,“(招商蛇口要讓人們)休閑的時候有郵輪坐,孩子有好學校上,身體不舒服有好的醫院,家里來了客人有酒店,老了之后有養老公寓、有健康護理,這些業務招商蛇口都覆蓋了。”
在空間打造和生活服務的維度,招商蛇口目前已打造出六大類(啟蒙成長、事業成長、家居成長、生活成長、健康成長、夕陽安養)產品,覆蓋教育、文化、寫字樓、園區、文創、特色產城、長租公寓、住宅、酒店、綜合體、商業、郵輪、健康、養老等業務板塊。
蛇口網谷,互聯網及電子商務產業基地
傳承發揚“蛇口精神”
2015年年底,許永軍成為招商蛇口整體上市后的首任總經理。盡管許永軍在招商局系統中任職了超過20年,但在加入招商蛇口之前,外界對他的印象十分模糊,更有聲音擔憂沒有綜合開發經驗的他難以掌舵招商蛇口這艘巨艦。
事實上,許永軍在招商物流時,成功將物流業務在全國及海外布局。那時候,招商蛇口董事會給投資者吃了一顆“定心丸”:“盡管物流與地產屬于不同板塊,但管理的邏輯是一樣的,相信許永軍能勝任總經理一職。”
在招商局系統多年,許永軍身上的確帶著濃厚的“蛇口”氣息,他是敢想、敢做的人。在他上任之后,時任招商局集團董事長李建紅帶他去看望“蛇口之父”袁庚,這是“蛇口建設者”的傳統,也是“蛇口精神”代代傳承的見證。許永軍說:“從袁庚先生身上,我們學到了要打破條條框框,首先需要有責任跟擔當,其次是要有智慧,再就是要審時度勢。”
過去幾年,招商蛇口在資本市場運作、組織架構調整方面,時有新的嘗試,許永軍鼓勵創新。一名招商蛇口的中層管理者也曾向記者表示,“我們的確想要做更多不一樣的。不要總以為央企老套,在蛇口,你就要出圈,做一些行業中少有人做的事情。”
許永軍特別提到了,去年招商蛇口打包了位于深圳市南山區蛇口區域的5項物業作為底層資產,在香港聯交所設立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這是香港市場上近6年來首次公開發行的REITs,也是首單央企房地產信托基金。
“今年監管層也開始倡導要在中國內地推行REITs,我們已經有很多經驗了。”許永軍說。
許永軍是一位敢于打破不合理的“條條框框”的管理者。他的管理理念,簡而言之就是一句話,要以發展為目的,要適應發展的需求,“做有利于國家、有利于企業、有利于員工”的事。
過去兩年,央企的座右銘之一是“提質增效”,推崇“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招商蛇口,在提高決策效率和降低部門壁壘方面,更是不遺余力。
2018年招商蛇口聚焦質效提升,推動組織變革,“重構總部、做實戰區、做專兵種”,將總部的部門精簡,并將權力下放。招商蛇口現在總部共有10個部門,員工僅200人出頭,區域公司現在也擁有了更多的投資決策權。
“我們要時刻擁抱變化”,許永軍對組織的要求是,能放能收、能分能合、能有能無。“如果這個部門沒有創造價值、不思轉變,就可以撤銷了,這就叫‘能無’。如果需要在一個行業細分領域加大發展,我們就可以迅速成立新的組織,這就叫‘能有’。如果業績做得好,我們也可以多授權、加待遇,我們的組織,可以適時調整,而調整圍繞的重心就是效益。”
說到全行業共同面臨的對未來的“焦慮”,許永軍說,盡管行業未來并不十分明朗,但招商蛇口戰略是清晰的,而他要做的,就是激發每一位員工的內生動力。“跑贏大市,好于同行,就是這樣。”
年初,許永軍為全體員工推送了一本《從優秀到卓越》的書,這大抵就是他對招商蛇口的期許。“To be great,我們都要奮斗,奮斗的背后是創新精神,奮斗的目標是卓越。”這位“60后”罕見地秀起了英語,為招商蛇口未來寫下注腳——招商蛇口一定會更好。
(文中圖片均由上市公司提供)
記者手記|潮起蛇口 奮楫者先
1979年,深圳蛇口轟然響起填海建港的開山炮,中國第一個外向型工業園區——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招商蛇口前身)奠基。從此以后,招商蛇口的脈搏與時代相連,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探索提供了寶貴經驗。
41年的發展歷程,招商蛇口帶著濃厚的“創新精神”。從蛇口片區開始,招商蛇口的“前港-中區-后城”綜合開發模式在中國內地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花結果,招商蛇口的確是“綜合開發運營”的先行者。
事實上,“創新精神”于開發運營服務商而言,是一種罕見的基因。
這正是招商蛇口難能可貴之處。這家中國內地的“老牌”開發運營商,經歷過行業風云變幻,依然乘風破浪、立于潮頭。我們期望這樣一家敢于打破不合理“條條框框”的企業,能夠在未來繼續秉持“創新精神”,為行業提供更多思路與經驗,當好“領路人”。
記者:吳抒穎
編輯:陳夢妤
視覺:蔡沛君
排版:陳夢妤 陳彥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