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16 13:05:40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編輯 廖丹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周程程 攝
9月16日,國新辦就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科學院黨組成立新冠肺炎疫情應對領導小組,組織了全院將近3千名科研人員投入到疫情防控的科技攻關當中。
白春禮介紹說,第一,最早由武漢金銀潭醫院在12月30日發現了不明原因病毒的樣本,樣本給了科學院的武漢病毒所,病毒所72小時沒有休息,第一時間鑒定出這是一個新的冠狀病毒,然后基因測序,同時把病毒分離出來。按照衛健委統一要求,又和其他單位一起向WHO世界衛生組織分享。
“因為這個病毒首先判斷它是不是一個新的病毒,這很重要,它測序以后、分離出來以后就為后面藥物的研發、檢測、疫苗提供了基礎。”白春禮說。
檢測試劑方面,白春禮表示,科學院很多所,包括武漢病毒所、微生物所、上海巴斯德所,還有蘇州醫工所等和企業合作,藥監局批了5個快速檢測的方法,包括核酸檢測和抗體檢測,很多都已經開始了應用。
疫苗研發方面和抗體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白春禮指出,國藥集團第一個疫苗就是關于滅活病毒疫苗,最早是和武漢病毒所一起合作做的,國藥集團和病毒所共同申請的滅活疫苗,共同獲得藥監局批準。
“最早是在高等級實驗室里做研發,因為滅活之前必須在高等級實驗室里。另外做轉基因的小鼠、動物試驗以及做兩種猴子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都是在這個實驗室完成的。靈長類動物的實驗,克隆小鼠的實驗,轉基因小鼠的實驗都為藥物研發提供了重要的基礎。”白春禮說。
白春禮指出,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些新的工作,比如說用干細胞技術治療危重病人,進入“三藥三方案”,中國科大發明的托珠單抗,通過托珠單抗能夠控制炎癥因子風暴的產生,對于重癥病人的治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中國科學院還研發了“超極化氣體磁共振成像系統”,能夠動態研究被感染之后以及康復期肺部的纖維化情況、氣血交換情況,這些目前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已經使用。
另外,根據醫院要求研發一種非接觸式的體征監測和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可以遠程規范化采集生物樣本和咽拭子的采樣機器人。國內首例采用國際標準集裝箱進行設計制造的移動核酸檢測實驗室,還有人工智能輔助進行檢測。
白春禮表示,下一步,中國科學院還會繼續做好這方面工作,研發一種真正能對所有的冠狀病毒進行早期監測,甚至是統一的治療方法,比如抗體和疫苗。微生物所做了一種重組蛋白疫苗,這是第一個藥監局批準重組蛋白疫苗,現在也做了二期臨床,正在組織三期臨床。
“我們把康復病人的血漿抗體提取出來,通過生物學的方法培育出來作為抗體,然后可以批量生產,低價生產,這個獲得批準,已經把技術轉讓給有關企業,在中國和美國正在做第三期臨床。”他說。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