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13 01:19:01
日前,《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從產業、生態、交通等多方面,謀劃“長株潭”的未來:明確到2035年,要把長沙、株洲、湘潭建設成為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增長極。這份長株潭三市融城“路線圖”的出爐,被坊間視為數十年合并傳聞暫告段落的明確信號。
每經記者 黃名揚 每經編輯 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
提到中部城市群,湖南“長株潭”一定擁有姓名。
日前,《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出臺。從產業、生態、交通等多方面,謀劃“長株潭”的未來:明確到2035年,要把長沙、株洲、湘潭建設成為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增長極。
自1997年實施長株潭一體化發展戰略,至今經歷幾十年的探索,長株潭三市以湖南全省1/7的國土面積、22%的人口,創造40%以上的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但雖如此,作為城市群核心,長株潭的帶動和示范集聚作用,并未得到特別大的彰顯。
很多人將此歸結為“跨界難”,覺得長株潭一體化就是要合并成一個超級城市。然而,這份長株潭三市融城“路線圖”的出爐,被坊間視為數十年合并傳聞暫告段落的明確信號。
事實上,早在今年8月中旬,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就曾表態,長株潭一體化本質上是經濟一體化,不是行政一體化。推進長株潭一體化,重點是推進經濟一體化。
城市單打獨斗的時代過去,隨著具體路線圖的出爐,不走合并“捷徑”的長株潭如何“抱團”?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為城市連通的物理通道,交通一直是長株潭的“重棋”。在湖南對長株潭最新的謀劃中,交通同樣占了不小的篇幅。
按照《綱要》,湖南根據“十四五”結束的2025年,以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2035年兩個關鍵時間節點,為長株潭提出了“階段性”的目標。
在近期目標中,專門提到了:以“三干兩軌連線四”為骨干支撐的交通網絡基本形成,半小時通勤圈全面形成,長沙“四小時航空經濟圈”成功構建;遠期規劃中,則明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面實現。
△長株潭地理位置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規院上海分院
巧的是,就在《綱要》發布前一周,近年來在湖南工作表中聲量不小的長株潭“三干”項目正式通車。
所謂“三干”,其實正是《綱要》中提到的“三干兩軌四連線”骨干支撐交通網絡的一部分。“三干”即長沙連接株洲、湘潭的3條主要城際干道,通車后長株潭三地的車程,已由原來的1小時左右,減少至半小時以內。
“兩軌”則指2017年底已通車的長株潭城際鐵路進一步“完善”與“加快”,以及長株潭軌道交通西環線項目的建設。
其中,后者作為自帶熱度的“城際軌道交通”,湖南的推進速度也十分迅速。去年4月,長沙、株洲、湘潭三市簽訂《長株潭城際軌道交通西環線項目合作框架協議》。今年9月,據長沙地鐵官方微信消息,長株潭軌道交通西環線一期工程土建主體建設已全面鋪開。
更值得注意的是,相比通常地下線路的軌道交通項目需要5年的工期,該項目工期預計將比計劃提前一年,“正按4年的計劃工期開展建設工作,預計于2023年底前實現初期運營”。
從推進“基礎硬件”的建設速度,湖南對長株潭“更快”、“更緊密”的期待,可見一斑。
兩個直觀的信號是,自2018年11月,湖南決定推進長株潭一體化“三干兩軌”建設以來,杜家毫就多次“實地調研督導”;而《綱要》公布前通車的“三干”項目,作為“重大項目”,自2019年7月開工,僅歷時1年3個月就全部建成。
就在9月底,當地又公布了一批長株潭一體化的交通項目:株洲到長沙的軌道交通連線,目前已進入正在編制的《長株潭都市圈軌道交通規劃》,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啟動建設。
圖片來源:攝圖網
城市群能否成“群”,關鍵在于城市間的緊密聯系和協同互動。“有形”的交通,顯然只是一方面。
早在“三干”通車前,中南大學商學院經濟與貿易系主任、區域發展與演化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傅沂曾指出,長株潭的短板其實是在無形處。
“三座城市,交通等基礎設施‘硬件’聯通已基本實現,但產業合作等‘軟性’深層次制度合作,仍未完全疏通。也因此,作為城市群核心,長株潭的帶動和示范集聚作用,還未得到特別大的彰顯。”
湖南似乎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
對于五年乃至十五年,到底要如何推進長株潭區域一體化,湖南給出了明確的“路線圖”。《綱要》中明確的“七大重點任務”,“推動產業發展協力協同”排在了第二位。
具體而言,當中提出將通過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快培育戰略新興產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引導產業合理分工布局、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來建設高質量發展產業體系。
比如,著力培育以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海工裝備為主的世界級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產業集群。
湖南作為公認的制造大省,長株潭是其名副其實的制造重地。在長沙,有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等在國內響當當的裝備制造企業;株洲則集聚了軌道交通裝備企業32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54家,到去年初軌道交通產業產值就已突破千億……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工信廳廳長曹慧泉在今年兩會期間曾表示,湖南去年裝備制造業總資產達到12000億元,裝備制造業的銷售收入已經達到了12200億元左右,其中長株潭地區在湖南裝備制造業中居于絕對的統治地位,占比超過60%。
區域物流一體化發展是物流產業新的發展趨勢。依托交通優勢,今年長株潭三市還簽署了《長株潭城市群共建國家物流樞紐合作框架協議》,
三市將在統籌規劃布局、組建戰略聯盟、推進信息共享、共建物流樞紐、優化物流網絡五個方面合作,推動國家物流樞紐合作共建,提升三市物流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中部六省中,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被認為是“全國城市群建設的先行者”,《南方周末》曾評價其為“中國第一個自覺進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實驗的案例”。
長株潭作為湖南14個地市州中,車牌排在A、B、C的三大城市,過去15年的經濟總量持續增長。雖近年所占比例有所波動,但從2008年開始,三地的經濟份額已穩定占到湖南全省四成以上。
數據來源:湖南省歷年統計公報 城市進化論整理制圖
如今,湖南對長株潭區域做出新階段的一體化規劃,與其說是摸索如何落實“抱團”,不如說是更有針對性地研究,要如何“抱得更緊”。
湖南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區域經濟與綠色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羅黎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推動區域一體化的過程中,“高位推動、強頭帶動”是關鍵。高位推動依托行政手段,強頭帶動則強調中心城市的實力與擔當。
作為長株潭的絕對C位,長沙在中部六省會中的經濟地位并不算強。2019年,長沙被同為中部的鄭州以微弱優勢趕超,錯失中部第二的位置,而另外一個中部城市合肥,自從合并了巢湖后,發展更是突飛猛進,也對長沙形成了不小的壓力。
傅沂告訴城叔,在他看來,產業以外,長株潭發展的另一個短板就出在核心城市長沙身上。與同為中部省會的武漢相比,長沙城鄉統籌相對欠缺,強調郊區融入的“都市圈”發展不及前者,“這些都導致長沙的品牌效應和吸引力不夠強”。
此次《綱要》中明確提出“進一步強化長沙中心地位、龍頭作用和集聚功能,加快打造國家級智能制造、創新創意、交通物流中心及全國區域性金融中心,增強極化帶動效應,引領長株潭整體發展再上新臺階。”
根據今年發布的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報告,中部城市群正在迅速崛起,長株潭城市群、合肥城市群、武漢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均有大幅上升。
從區位上看,中部地區自北向南、從東到西,與作為我國四大增長極的“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深港澳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相映相連。有學者指出,如果以這四大城市群增長極為大循環樞紐,并在它們之間劃兩條空間交叉連線的話,中部地區位于中樞軸心。
內循環時代,巨大的內需潛能和綜合發展需求一旦受到軸心功能的激發,將會轉化成為推動中部加速崛起的巨大動能。憑借區位優勢率先突圍,是中部城市群不可錯失的時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