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扶貧如何“輸血”變“造血”? 國家發改委答每經問:從產業和教育扶貧兩方面發力

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24 22:19:29

每經記者 周程程 北京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陳旭

11月24日,國新辦舉行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新聞發布會。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郭蘭峰在發布會上表示,近年來我國消費扶貧的方式不斷創新、效果持續擴大。針對貧困地區產品和服務的差異及銷售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各方面加強渠道創新、強化協調服務,定向采購、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等新模式不斷涌現,推動消費扶貧規模快速增長。

通過消費扶貧給貧困地區“輸血”固然重要,但減貧脫貧最終還是要靠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向國家發改委提問:在培育和提升貧困地區“造血”機能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 圖片來源:國新網 (劉健 攝)

對此郭蘭峰回應表示,如何造血至少涉及兩個途徑:一是靠產業;二是通過教育扶貧。

上半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經營凈收入增4.9%

消費扶貧是脫貧攻堅的一個重要舉措,已經成為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重要助力。

據初步統計,從2019年初至今,全國累計直接采購或幫助銷售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近5000億元。其中,2019年為1600多億元,今年前10個月超過3300億元,是2019年全年規模的兩倍。

數據顯示,2019年,貧困地區的農村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4163元,比上年增長7.1%,增速加快2.7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貧困地區的農村居民經營凈收入也比上年同期增長了4.9%,遠高于GDP的增長速度。

通過消費扶貧,一些貧困地區的農產品不再為銷路發愁,但產品的質量也是決定其能否健康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

郭蘭峰表示,貧困地區的產品往往是自給自足,所以在質量方面會存在一些問題。實際上,貧困地區的產品很多都是原生態的、無污染的,是真正的綠色產品,問題是卡在一些標準上,有的不一定能達到標準。

對此,國家發改委鼓勵一部分龍頭企業采用“農戶+合作社+企業”的模式,把工業化生產的一些程序和標準帶過去,包括建設生產基地,按照標準化來生產,既保留它原生態的一些優勢,又能夠引入工業化的標準,包括一些訂單,使之符合市場需要。同時,產品規模、效益也能體現出來,組織化程度也能提高,樹立品牌意識,形成品牌產品。

產品質量也是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扶貧干部們關注的重點之一。

發布會后,重慶市武隆區區長盧紅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保障農產品質量,一是要抓生態綠色發展,通過大力治理污染,從源頭上解決重金屬超標等問題;二是監管部門要加大抽檢檢查力度;三是培育區域公共品牌,政府對其進行質量保障進行背書,從而強化質量保障體系;四是電商平臺的當地農產品都可以追溯到源頭,通過掃二維碼,能夠追溯到具體某一個環節。

湖北省來鳳縣副縣長杜建斌對此也頗有心得。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舉例說,此前就曾遇到豆腐乳因遠距離長時間運輸而出現封口漏了的情況,這與后續運輸過程中產品被倒著放有關。雖然產品本身沒有問題,但包裝也是質量的一部分,來鳳縣以此為案例,要求全縣所有上線的農產品都要符合大物流運輸的要求,包括部分產品再用充氣的外包裝進行包裹等,從而解決運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此外,來鳳縣還上線了產品可追溯系統,并開展綠色食品認證等工作。

圖片來源:新華社

教育領域投資向“三區三州”傾斜

通過消費扶貧給貧困地區“輸血”的同時,如何“造血”也是備受關注的問題。

“輸血和造血這一爭論問題歷來都有,開始的時候輸血比較多一些,逐漸要轉向造血,但是我認為輸血永遠會存在。”郭蘭峰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比如有的貧困群眾由于身體有疾病,需要社會保障兜底;或是有的群眾在經濟上存在困難,需要靠社保兜底,才能慢慢地從輸血轉向造血。

“到底如何造血,我想至少有兩個途徑。”郭蘭峰指出,第一是產業。他強調,造血一定要圍繞貧困群眾的實際情況來解決問題。

比如一些地方有的老百姓確實有勞動生產能力,有的貧困群眾可以走出去,也能走出去,并習慣于走出去,這樣就可以依托就業解決問題;有的貧困群眾不愿意走出去,這就需要改變方式,在這些地方建立企業和打造地方特色優勢產業,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上班,通過勞動致富,通過勞動也能改變他們的觀念。

“第二是教育扶貧。”郭蘭峰指出,很多問題都是由于教育滯后導致的,所以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在安排教育領域投資時,著重向這些地區傾斜,特別是向“三區三州”傾斜。 

郭蘭峰表示,通過教育,一方面幫助貧困人群增強勞動技能,同時也能令他們的思想更開闊,有了自信心可以在本地實現就業,當然也可以走出去。更不用說如果考上了大學,可能就進入到另一片天地了,這就是造血的功能。

郭蘭峰認為,造血也是要一個過程的,不是一時一事的。

“比如,打造一個產業有時候要經過幾年甚至幾十年,一個人的教育也需要達到12年,這些都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各級政府和社會力量不斷關心他們,從根本上解決脫貧的問題,特別是致富的問題。從目前情況看,按照現行標準今年如期脫貧應該是沒問題的,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致富。”郭蘭峰說。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消費扶貧 教育扶貧 合作社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例丝瓜 | 亚洲中文高清香蕉网 | 先锋国产资源不卡 | 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v二区 | 亚洲伊人a和欧美伊人和a | 在线观看欧美高清福利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