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每經專訪原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央企混改比例達70%,但體制機制市場化轉變還有差距,癥結之一是股權結構不合理

每日經濟新聞 2021-01-01 09:10:59

每經記者 李可愚    每經編輯 陳星    

543880029981038592.jpeg

△△△識別上圖中二維碼,查看每日經濟新聞年度投資特刊《韌勁2021》

企業是市場的競爭主體,是經濟的基本細胞。在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不少企業特別是服務行業廣大中小企業受到了嚴重影響。

展望2021年,中國企業尤其是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中小微企業將如何發展?在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的過程中,各類企業又怎樣發揮作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1年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央企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將如何在科技自立自強方面發力?國企改革領域又將有哪些新進展?

在《每日經濟新聞》推出的“2021站在復蘇的地平線上”年度系列專訪中,《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圍繞這些問題,對原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進行了專訪。

季曉南認為,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的過程中,國有企業要找準定位,應聚焦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核心環節,做強做優,同時要積極吸引廣大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充分參與打造更加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8656653453756104704.png

打造現代化產業鏈供應鏈

國企和民企、大中小企業要緊密協作

8656653453756104704.png

NBD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是2020年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協調好上中下游市場主體的關系?如何依靠上游國有企業的改革,帶動下游企業發展?

季曉南: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可靠和現代化,是2020年5月份以來中央反復強調的一項迫切任務,“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也用了相當的篇幅來論述產業鏈供應鏈的問題。

在我國的產業鏈供應鏈中,很多國有企業都處于上游,不少是行業龍頭企業。對于國有企業而言,整合產業鏈,形成更有效的供應鏈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國有企業要在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水平方面發揮骨干作用。

首先,要找準產業定位。要著力補齊產業鏈的短板環節、缺失環節,構建完整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增強關鍵要素的供給能力、重點難點突破能力、應急物資保障能力,鞏固好產業鏈的完整性。

很多產業的產業鏈很長,比如汽車生產,國企更多應該集中在整車的研發和制造上,一些關鍵的零部件可以自己掌握,包括發動機、新能源汽車的電池等,這些關鍵或核心零部件最好掌控在自己手中。其他很多零部件可以讓更多的民營企業積極參與,不需要整個汽車生產鏈條上什么環節都自己做。

第二,要打造產業生態系統。加大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和基礎裝備投入,著力構建以國有骨干企業為核心,其他所有制企業為上下游、共同發展的產業生態系統和世界級的產業集群,引領帶動產業發展水平整體提升,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完整的產業鏈。

第三,要形成利益共同體。有效的供應鏈或產業鏈一定是上中下游企業利益共享的,如果零部件協作企業弱或整個鏈條的配套協作能力弱,龍頭企業的競爭力也不會太強。

對于大企業來說,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需要形成大中小企業共同發展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如果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大企業“以大欺小”,出現在產品價格和服務價格或是支付資金等方面壓制小型供應商的情況,為大企業配套服務的中小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利潤微薄甚至沒有利潤,中小企業就可能偷工減料。既然在同一產業鏈或供應鏈上,無論是龍頭企業還是配套企業、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就應該共生共贏,共同發展。產業鏈供應鏈上的企業要共擔成本、共擔風險,而不能為了自身的利益把產業鏈供應鏈的其他企業壓得很苦。

第四,要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大企業或龍頭企業,要加強與中小企業的協作,必要時要去幫助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扶持它以滿足大企業的要求。

例如,國有大型造船企業,很多零部件或設備是委托中小企業或民營企業生產的,國有大型造船企業可以扶持從事造船零部件或設備生產的中小企業,包括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給予扶持,使這些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或設備達到標準。這也是完善產業鏈供應鏈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這個方面,大企業負有很大的責任。

第五,要形成產權的緊密聯系。可以通過國企與民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一種以產權為紐帶的產業鏈供應鏈,真正形成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當然,強調形成更加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并不是要關起門來另搞一套,中央強調的是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強調的是要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我們要在新形勢下學會在更深層次擴大開放中進行更高水平國際合作,打造新的產業鏈供應鏈,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NBD:“十四五”規劃《建議》把“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2021年國企改革中,會在加強國企科技自立自強、鍛造國企創新力方面采取哪些針對性舉措?

季曉南: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這彰顯了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也凸顯了黨中央對創新的高度重視。

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是我國重大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在重大科技創新方面,中央企業發揮了戰略支撐作用。如何在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方面邁出明顯步伐,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中央企業承擔著重要責任。

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增強國有經濟的創新力,這是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的保證和根基。為此,必須進一步增強國有企業的創新活力和動力,這需要在多方面進行努力。

一是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相對國內的民營企業,國企特別是中央企業無論是人才還是資金、無論是創新資源還是基礎設施都相對較強,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調動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和潛能,可以大大提升國有企業的創新力。在這方面,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分配、超額紅利的分享、期權股權的推廣等,都是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的重要舉措??傊?,要努力破除一切影響和阻礙國有企業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發揮的體制機制障礙,把國企科技創新的潛力最大限度的釋放出來。

二是要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在國民經濟的398個行業中,國有經濟涉足380個行業,占比超過95%。國有經濟分布過寬,戰線過長,分散了寶貴的資源,一方面造成不少行業重復建設,另一方面造成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不足,落實中央提出的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核心地位的要求,要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整合國有經濟資源,把騰出和集中的資源更多投向一些“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

三是要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發揮國有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中的重要作用,盡快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研發的平臺建設,大力提升自主自強創新能力,打造創新型的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的“隱形冠軍”企業。

7737442131909618688.png

四是要打造更有活力的創新鏈。一方面,要圍繞一些重大關鍵核心技術組織中央企業進行上中下游協同攻關,另一方面,要聯合民營企業進行聯合攻關。重大科技攻關不能光靠國有企業單打獨斗,要發揮各種所有制企業的創新作用,集中各方面資源進行創新攻關。


8656653453756104704.png

通過調整和優化股權結構加快體制機制轉變

8656653453756104704.png

NBD2021年是“十四五”的第一年,也是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關鍵一年。您認為這一年國企改革的主要基調是什么?

季曉南:我認為,2021年國企改革的總基調應是“落實、落實、再落實”。2020年6月30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國務院國企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指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是未來三年落實國有企業改革“1+N”政策體系和頂層設計的具體施工圖,是可衡量、可考核、可檢驗、要辦事的。做好這項工作,對做強做優做大國有經濟,增強國有企業活力、提高效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都具有重要意義。

既然是“三年行動”,關鍵是抓好落實。2021年是第二年,是十分關鍵的一年。把三年行動確定的各項國企改革任務盡快落實到位,十分重要,十分緊迫。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企改革頂層設計“1+N”文件已經基本成型,這些年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雙百行動等方面也進行了廣泛探索?,F在到了進一步推廣落實的階段,實施三年行動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央關于國企改革的要求和這些國企改革試點取得的經驗以及暴露的問題進行總結解決,盡快落實落地。

NBD: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您看來,混改取得了哪些成績,還有哪些不足?下一步如何深化國企混改?

季曉南: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混合所有制改革一直在積極推進,也涌現出一批典范,比如中國聯通的混改就取得了不錯的社會反響。

3076935418626925568.png

中國聯通混改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讓我國基礎電信企業從“單兵種”模式和“一股獨大”,向“集團軍”模式和“產權多元化”升級轉型

“十四五”規劃《建議》強調要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為什么要提“深化”?從我的理解來看,當前混改的“面積”已經不算小了,數據顯示,中央企業混改比例已達到70%,但是專家學者和社會普遍感覺國有企業的體制機制并沒有發生明顯變化。根本原因在哪?我認為,其中一個制度性根本原因就在于股權結構不合理,即社會經常議論的“一股獨大”。

企業的體制機制是由股權結構決定的,如果國有資本作為大股東持股比例偏高,混改后企業的體制機制就很難有明顯轉變。因此,2015年8月下發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就提出,根據不同企業的功能定位,逐步調整國有股權比例,形成股權結構多元、股東行為規范、內部約束有效、運行高效靈活的經營機制。

一般來講,充分競爭領域的國有企業國有資本比例可以較低一些,可以采取相對持股的結構,這樣體制機制就容易按照市場化要求發生變化。

下一步,該如何加快體制機制轉變?我認為,要通過股權結構優化和調整來實現。2020年10月12日的國務院例行政策吹風會上,國資委相關負責人明確提出,鼓勵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引進持股占5%甚至5%以上的戰略投資者進來,作為積極股東參與治理。

需要注意的是,深化國企改革要盡量引進戰略投資人。戰略投資人和財務投資人不一樣,財務投資人主要是追求投資的安全性、增值性,而戰略投資人在給國企帶來資金、滿足財務上要求的同時,能夠給國企的戰略實施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帶來幫助。戰略投資人顯然更有利于國企發展。引進非國有資本的戰略投資人,不僅有利于國企轉變體制機制,而且有利于提升國企競爭能力。

如果戰略投資人所持股份比例太少,對其參與國企混改的積極性會有影響,混改后企業的公司治理變化也會較小。因此,國企混改引進戰略投資人時給其相應的持股比例,在公司治理中有相應的話語權,這些都是深化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NBD:推進能源、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是社會比較關注的問題。在您看來,需要在哪些地方發力?具體路徑是什么?

季曉南:推進這些行業競爭性環節的市場化,是壟斷行業改革的深化。競爭性環節的市場化改革應包括產品定價、市場準入、招投標等環節,要進一步放開,允許各種企業參與競爭。

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在充分競爭行業要盡量避免“一企獨大”甚至“一企經營”,不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要盡量防止形成這種局面。

需要看到的是,現在社會上有些人一講壟斷就是講國企壟斷,這是不全面的。實際上,民企、外企也會形成壟斷,阻礙市場競爭。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要防止形成新的壟斷,這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8656653453756104704.png

中國企業達到世界一流要補齊六大短板

8656653453756104704.png

NBD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小微企業的紓困政策,取得一定效果。您認為這會成為常態化嗎?幫助小微企業健康發展,還需要出臺哪些措施?

季曉南:小微企業本身是弱勢群體,需要國家扶持。2020年因為疫情,小微企業受到的影響更大,特別是一些服務行業的小微企業,更是如此。要穩就業穩增長,首先要把小微企業穩住穩好,所以2020年的國家政策在原有的長期扶持中小微企業基礎上,又增加了對沖疫情影響的針對性措施。

8725826073719281664.png

未來,疫情影響減弱后,這種短期的針對性政策措施可能就要相對弱化,但是長期扶持中小微企業的措施始終要堅持。

由于疫情對中小微企業沖擊較大,再加上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我判斷,短期政策也會相對延長時間,不會突然停掉。此外,中小微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的挑戰,所以政策也不宜撤得過早。下一步要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要認真落實已經出臺的各項政策。目前出臺了不少政策,但有些政策落地的情況還不太理想。這方面國家非常重視,后面要繼續抓好落實。

二是要形成幫助中小微企業更好發展的合力。對中小微企業來說,圍繞它們的服務機構和管理機構很多,但力量比較分散。下一步,在幫扶上,各方面力量要形成合力,要有針對性的幫助中小微企業。

三是要引導中小微企業更好發展。很多民營企業家、中小微企業負責人對市場的判斷、風險的把控、宏觀形勢的理解未必很到位,如何在不干預企業自主經營的同時,引導和幫助中小微企業更好發展,是需要著力解決好的一個問題。從防范經營風險的角度看,有必要形成中小微企業的預警機制、會診機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幫助中小微企業制定更好的發展方案。

NBD: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是各類企業的重要目標。我國企業在這方面還有哪些差距?需要補足哪些短板?

季曉南:世界一流企業需要一定的規模,但大企業不等于世界一流企業,兩者不能簡單劃等號。我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數量已經位居全球第一,但不少入圍企業是大而不強,差距和未來努力的方向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世界級的創新能力。我國企業近年來創新能力提升不少,但大多數企業與世界一流企業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受制于人。

目前我國很多企業的創新更多的是應用創新,談不上是真正的重大技術創新。美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高科技企業居多,我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大多是能源企業和金融企業,這也反映了我國大企業在世界級創新能力方面與世界一流企業的差距。

2864251633799799808.png

二是行業的國際話語權。這表現在大宗商品定價權、國際規則制定權、行業標準制定權等方面。我國進口的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數量非常大,但中國企業在這些大宗商品的進口方面沒有定價權。另外,很多重大的國際標準也不是我國企業制定或牽頭制定的。

三是享譽世界的著名品牌。企業的品牌價值,既是企業綜合實力的反映,也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軟實力。這些年,我國企業品牌的國際價值提升較快,但在國際著名品牌中,我國企業所占比重很低,與我國進入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遠遠不成比例。

四是適應國際競爭要求的體制和文化。世界一流企業不僅要具備硬實力,也要具備相應的軟實力。作為世界一流企業,制度和文化是企業是否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重要基石。作為跨國公司,制度和文化是企業能否在國際競爭場上站穩的重要保證。

五是全球資源的整合和獲取能力。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大宗國際資源,包括油氣、鐵礦石、木材等。同樣,我們也需要國際市場,產品要“走出去”,就要到國際上找市場,目前這兩方面我們做的還不夠。

六是持續良好的經營業績。企業的經營業績是衡量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標準,而且,企業的經營業績是能夠持續提升和持續改善的。我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銷售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均低于世界500強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美國進入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水平,這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我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普遍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

從上述六個方面的對比不難看出,我國大多數企業距離世界一流企業的差距還不小。我國企業絕不能盲目樂觀,要對照先進,奮起直追,不懈努力,爭取早日成為真正的世界一流企業。

回首2020年的投資歷程,你會想到什么?新《證券法》實施,創業板實施注冊制,新三板精選層推出,爆款基金頻繁出現!“賽道”、“順周期”更是成為了2020投資熱門詞匯!從全年看,上證指數漲幅不大,但是以白酒消費、新能源、半導體等為代表行業卻是牛股頻出,結構性分化無疑是2020年最大的特征!

在邁進2021年之際,《每日經濟新聞》連續第13年重磅推出年度投資特刊,這次的主題是《韌勁2021》。

此次年度投資特刊匯聚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亞太區私人銀行高級顧問陶冬、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國家外匯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等多位首席經濟學家把脈宏觀經濟走勢,還有包括野村東方國際證券、興業證券等多位券商首席策略分析師為你研判市場起伏。

此外,我們還專門走訪了諸多分析師、行業專家與業界人士,以及公司經營管理人士,為你分析理財配置,挖掘產業投資機會……全方位展示韌勁2021下的投資機會。每日經濟新聞出品的年度投資特刊《韌勁2021》已于2020年12月29日上線,歡迎關注!

9045634853114528768.png

記者手記 |2021年中國企業發展迎來新局

隨著新年鐘聲的敲響,我們已經進入2021年。在新一年里,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面臨著全新的機遇和挑戰。

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進入第二年,在改革紅利走深走實的同時,體制機制的變革也會給其帶來新的挑戰;對于民營企業來說,政策紅利正在不斷釋放,而疫情帶來的深遠影響也需要企業多加準備。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向改革要動力”是各類中國企業最可行的選擇。與此同時,政策層面充分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也極為必要。


記者:李可愚

編輯:陳星

視頻編輯:韓陽

視覺:陳冠宇

排版:陳星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識別上圖中二維碼,查看每日經濟新聞年度投資特刊《韌勁2021》 企業是市場的競爭主體,是經濟的基本細胞。在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不少企業特別是服務行業廣大中小企業受到了嚴重影響。 展望2021年,中國企業尤其是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中小微企業將如何發展?在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的過程中,各類企業又怎樣發揮作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1年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央企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將如何在科技自立自強方面發力?國企改革領域又將有哪些新進展? 在《每日經濟新聞》推出的“2021站在復蘇的地平線上”年度系列專訪中,《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圍繞這些問題,對原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進行了專訪。 季曉南認為,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的過程中,國有企業要找準定位,應聚焦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核心環節,做強做優,同時要積極吸引廣大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充分參與打造更加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打造現代化產業鏈供應鏈 國企和民企、大中小企業要緊密協作 NBD: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是2020年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協調好上中下游市場主體的關系?如何依靠上游國有企業的改革,帶動下游企業發展? 季曉南: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可靠和現代化,是2020年5月份以來中央反復強調的一項迫切任務,“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也用了相當的篇幅來論述產業鏈供應鏈的問題。 在我國的產業鏈供應鏈中,很多國有企業都處于上游,不少是行業龍頭企業。對于國有企業而言,整合產業鏈,形成更有效的供應鏈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國有企業要在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水平方面發揮骨干作用。 首先,要找準產業定位。要著力補齊產業鏈的短板環節、缺失環節,構建完整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增強關鍵要素的供給能力、重點難點突破能力、應急物資保障能力,鞏固好產業鏈的完整性。 很多產業的產業鏈很長,比如汽車生產,國企更多應該集中在整車的研發和制造上,一些關鍵的零部件可以自己掌握,包括發動機、新能源汽車的電池等,這些關鍵或核心零部件最好掌控在自己手中。其他很多零部件可以讓更多的民營企業積極參與,不需要整個汽車生產鏈條上什么環節都自己做。 第二,要打造產業生態系統。加大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和基礎裝備投入,著力構建以國有骨干企業為核心,其他所有制企業為上下游、共同發展的產業生態系統和世界級的產業集群,引領帶動產業發展水平整體提升,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完整的產業鏈。 第三,要形成利益共同體。有效的供應鏈或產業鏈一定是上中下游企業利益共享的,如果零部件協作企業弱或整個鏈條的配套協作能力弱,龍頭企業的競爭力也不會太強。 對于大企業來說,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需要形成大中小企業共同發展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如果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大企業“以大欺小”,出現在產品價格和服務價格或是支付資金等方面壓制小型供應商的情況,為大企業配套服務的中小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利潤微薄甚至沒有利潤,中小企業就可能偷工減料。既然在同一產業鏈或供應鏈上,無論是龍頭企業還是配套企業、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就應該共生共贏,共同發展。產業鏈供應鏈上的企業要共擔成本、共擔風險,而不能為了自身的利益把產業鏈供應鏈的其他企業壓得很苦。 第四,要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大企業或龍頭企業,要加強與中小企業的協作,必要時要去幫助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扶持它以滿足大企業的要求。 例如,國有大型造船企業,很多零部件或設備是委托中小企業或民營企業生產的,國有大型造船企業可以扶持從事造船零部件或設備生產的中小企業,包括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給予扶持,使這些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或設備達到標準。這也是完善產業鏈供應鏈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這個方面,大企業負有很大的責任。 第五,要形成產權的緊密聯系??梢酝ㄟ^國企與民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一種以產權為紐帶的產業鏈供應鏈,真正形成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當然,強調形成更加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并不是要關起門來另搞一套,中央強調的是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強調的是要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我們要在新形勢下學會在更深層次擴大開放中進行更高水平國際合作,打造新的產業鏈供應鏈,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NBD:“十四五”規劃《建議》把“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2021年國企改革中,會在加強國企科技自立自強、鍛造國企創新力方面采取哪些針對性舉措? 季曉南: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這彰顯了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也凸顯了黨中央對創新的高度重視。 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是我國重大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在重大科技創新方面,中央企業發揮了戰略支撐作用。如何在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方面邁出明顯步伐,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中央企業承擔著重要責任。 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增強國有經濟的創新力,這是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的保證和根基。為此,必須進一步增強國有企業的創新活力和動力,這需要在多方面進行努力。 一是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相對國內的民營企業,國企特別是中央企業無論是人才還是資金、無論是創新資源還是基礎設施都相對較強,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調動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和潛能,可以大大提升國有企業的創新力。在這方面,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分配、超額紅利的分享、期權股權的推廣等,都是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的重要舉措??傊ζ瞥磺杏绊懞妥璧K國有企業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發揮的體制機制障礙,把國企科技創新的潛力最大限度的釋放出來。 二是要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在國民經濟的398個行業中,國有經濟涉足380個行業,占比超過95%。國有經濟分布過寬,戰線過長,分散了寶貴的資源,一方面造成不少行業重復建設,另一方面造成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不足,落實中央提出的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核心地位的要求,要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整合國有經濟資源,把騰出和集中的資源更多投向一些“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 三是要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發揮國有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中的重要作用,盡快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研發的平臺建設,大力提升自主自強創新能力,打造創新型的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的“隱形冠軍”企業。 四是要打造更有活力的創新鏈。一方面,要圍繞一些重大關鍵核心技術組織中央企業進行上中下游協同攻關,另一方面,要聯合民營企業進行聯合攻關。重大科技攻關不能光靠國有企業單打獨斗,要發揮各種所有制企業的創新作用,集中各方面資源進行創新攻關。 通過調整和優化股權結構加快體制機制轉變 NBD:2021年是“十四五”的第一年,也是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關鍵一年。您認為這一年國企改革的主要基調是什么? 季曉南:我認為,2021年國企改革的總基調應是“落實、落實、再落實”。2020年6月30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國務院國企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指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是未來三年落實國有企業改革“1+N”政策體系和頂層設計的具體施工圖,是可衡量、可考核、可檢驗、要辦事的。做好這項工作,對做強做優做大國有經濟,增強國有企業活力、提高效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都具有重要意義。 既然是“三年行動”,關鍵是抓好落實。2021年是第二年,是十分關鍵的一年。把三年行動確定的各項國企改革任務盡快落實到位,十分重要,十分緊迫。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企改革頂層設計“1+N”文件已經基本成型,這些年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雙百行動等方面也進行了廣泛探索?,F在到了進一步推廣落實的階段,實施三年行動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央關于國企改革的要求和這些國企改革試點取得的經驗以及暴露的問題進行總結解決,盡快落實落地。 NBD: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您看來,混改取得了哪些成績,還有哪些不足?下一步如何深化國企混改? 季曉南: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混合所有制改革一直在積極推進,也涌現出一批典范,比如中國聯通的混改就取得了不錯的社會反響。 中國聯通混改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讓我國基礎電信企業從“單兵種”模式和“一股獨大”,向“集團軍”模式和“產權多元化”升級轉型 “十四五”規劃《建議》強調要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為什么要提“深化”?從我的理解來看,當前混改的“面積”已經不算小了,數據顯示,中央企業混改比例已達到70%,但是專家學者和社會普遍感覺國有企業的體制機制并沒有發生明顯變化。根本原因在哪?我認為,其中一個制度性根本原因就在于股權結構不合理,即社會經常議論的“一股獨大”。 企業的體制機制是由股權結構決定的,如果國有資本作為大股東持股比例偏高,混改后企業的體制機制就很難有明顯轉變。因此,2015年8月下發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就提出,根據不同企業的功能定位,逐步調整國有股權比例,形成股權結構多元、股東行為規范、內部約束有效、運行高效靈活的經營機制。 一般來講,充分競爭領域的國有企業國有資本比例可以較低一些,可以采取相對持股的結構,這樣體制機制就容易按照市場化要求發生變化。 下一步,該如何加快體制機制轉變?我認為,要通過股權結構優化和調整來實現。2020年10月12日的國務院例行政策吹風會上,國資委相關負責人明確提出,鼓勵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引進持股占5%甚至5%以上的戰略投資者進來,作為積極股東參與治理。 需要注意的是,深化國企改革要盡量引進戰略投資人。戰略投資人和財務投資人不一樣,財務投資人主要是追求投資的安全性、增值性,而戰略投資人在給國企帶來資金、滿足財務上要求的同時,能夠給國企的戰略實施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帶來幫助。戰略投資人顯然更有利于國企發展。引進非國有資本的戰略投資人,不僅有利于國企轉變體制機制,而且有利于提升國企競爭能力。 如果戰略投資人所持股份比例太少,對其參與國企混改的積極性會有影響,混改后企業的公司治理變化也會較小。因此,國企混改引進戰略投資人時給其相應的持股比例,在公司治理中有相應的話語權,這些都是深化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NBD:推進能源、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是社會比較關注的問題。在您看來,需要在哪些地方發力?具體路徑是什么? 季曉南:推進這些行業競爭性環節的市場化,是壟斷行業改革的深化。競爭性環節的市場化改革應包括產品定價、市場準入、招投標等環節,要進一步放開,允許各種企業參與競爭。 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在充分競爭行業要盡量避免“一企獨大”甚至“一企經營”,不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要盡量防止形成這種局面。 需要看到的是,現在社會上有些人一講壟斷就是講國企壟斷,這是不全面的。實際上,民企、外企也會形成壟斷,阻礙市場競爭。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要防止形成新的壟斷,這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中國企業達到世界一流要補齊六大短板 NBD: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小微企業的紓困政策,取得一定效果。您認為這會成為常態化嗎?幫助小微企業健康發展,還需要出臺哪些措施? 季曉南:小微企業本身是弱勢群體,需要國家扶持。2020年因為疫情,小微企業受到的影響更大,特別是一些服務行業的小微企業,更是如此。要穩就業穩增長,首先要把小微企業穩住穩好,所以2020年的國家政策在原有的長期扶持中小微企業基礎上,又增加了對沖疫情影響的針對性措施。 未來,疫情影響減弱后,這種短期的針對性政策措施可能就要相對弱化,但是長期扶持中小微企業的措施始終要堅持。 由于疫情對中小微企業沖擊較大,再加上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我判斷,短期政策也會相對延長時間,不會突然停掉。此外,中小微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的挑戰,所以政策也不宜撤得過早。下一步要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要認真落實已經出臺的各項政策。目前出臺了不少政策,但有些政策落地的情況還不太理想。這方面國家非常重視,后面要繼續抓好落實。 二是要形成幫助中小微企業更好發展的合力。對中小微企業來說,圍繞它們的服務機構和管理機構很多,但力量比較分散。下一步,在幫扶上,各方面力量要形成合力,要有針對性的幫助中小微企業。 三是要引導中小微企業更好發展。很多民營企業家、中小微企業負責人對市場的判斷、風險的把控、宏觀形勢的理解未必很到位,如何在不干預企業自主經營的同時,引導和幫助中小微企業更好發展,是需要著力解決好的一個問題。從防范經營風險的角度看,有必要形成中小微企業的預警機制、會診機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幫助中小微企業制定更好的發展方案。 NBD: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是各類企業的重要目標。我國企業在這方面還有哪些差距?需要補足哪些短板? 季曉南:世界一流企業需要一定的規模,但大企業不等于世界一流企業,兩者不能簡單劃等號。我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數量已經位居全球第一,但不少入圍企業是大而不強,差距和未來努力的方向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世界級的創新能力。我國企業近年來創新能力提升不少,但大多數企業與世界一流企業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受制于人。 目前我國很多企業的創新更多的是應用創新,談不上是真正的重大技術創新。美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高科技企業居多,我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大多是能源企業和金融企業,這也反映了我國大企業在世界級創新能力方面與世界一流企業的差距。 二是行業的國際話語權。這表現在大宗商品定價權、國際規則制定權、行業標準制定權等方面。我國進口的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數量非常大,但中國企業在這些大宗商品的進口方面沒有定價權。另外,很多重大的國際標準也不是我國企業制定或牽頭制定的。 三是享譽世界的著名品牌。企業的品牌價值,既是企業綜合實力的反映,也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軟實力。這些年,我國企業品牌的國際價值提升較快,但在國際著名品牌中,我國企業所占比重很低,與我國進入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遠遠不成比例。 四是適應國際競爭要求的體制和文化。世界一流企業不僅要具備硬實力,也要具備相應的軟實力。作為世界一流企業,制度和文化是企業是否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重要基石。作為跨國公司,制度和文化是企業能否在國際競爭場上站穩的重要保證。 五是全球資源的整合和獲取能力。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大宗國際資源,包括油氣、鐵礦石、木材等。同樣,我們也需要國際市場,產品要“走出去”,就要到國際上找市場,目前這兩方面我們做的還不夠。 六是持續良好的經營業績。企業的經營業績是衡量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標準,而且,企業的經營業績是能夠持續提升和持續改善的。我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銷售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均低于世界500強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美國進入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水平,這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我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普遍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 從上述六個方面的對比不難看出,我國大多數企業距離世界一流企業的差距還不小。我國企業絕不能盲目樂觀,要對照先進,奮起直追,不懈努力,爭取早日成為真正的世界一流企業。 回首2020年的投資歷程,你會想到什么?新《證券法》實施,創業板實施注冊制,新三板精選層推出,爆款基金頻繁出現!“賽道”、“順周期”更是成為了2020投資熱門詞匯!從全年看,上證指數漲幅不大,但是以白酒消費、新能源、半導體等為代表行業卻是牛股頻出,結構性分化無疑是2020年最大的特征! 在邁進2021年之際,《每日經濟新聞》連續第13年重磅推出年度投資特刊,這次的主題是《韌勁2021》。 此次年度投資特刊匯聚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亞太區私人銀行高級顧問陶冬、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國家外匯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等多位首席經濟學家把脈宏觀經濟走勢,還有包括野村東方國際證券、興業證券等多位券商首席策略分析師為你研判市場起伏。 此外,我們還專門走訪了諸多分析師、行業專家與業界人士,以及公司經營管理人士,為你分析理財配置,挖掘產業投資機會……全方位展示韌勁2021下的投資機會。每日經濟新聞出品的年度投資特刊《韌勁2021》已于2020年12月29日上線,歡迎關注! 記者手記|2021年中國企業發展迎來新局 隨著新年鐘聲的敲響,我們已經進入2021年。在新一年里,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面臨著全新的機遇和挑戰。 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進入第二年,在改革紅利走深走實的同時,體制機制的變革也會給其帶來新的挑戰;對于民營企業來說,政策紅利正在不斷釋放,而疫情帶來的深遠影響也需要企業多加準備。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向改革要動力”是各類中國企業最可行的選擇。與此同時,政策層面充分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也極為必要。 記者:李可愚 編輯:陳星 視頻編輯:韓陽 視覺:陳冠宇 排版:陳星馬原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乱码 | 在线a免费v网站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乱色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视频五月天激情 | 亚洲成a人片在线高速观看 最新国产精品拍自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