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2-02 17:56:59
◎雖然2月1日、2月2日上海機場都跌停了,但易方達中小盤的凈值2月1日上漲了1.32%,2月2日估值繼續上漲2.5%。
◎風險是誰都無法避免的,基金經理構建股票組合的意義就在于分散風險,而我們長期持有的意義也在于平滑風險。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葉峰
連續兩日的跌停,把上海機場送上了熱搜,也把易方達基金的王牌基金經理張坤又一次推到了聚光燈下。作為一只機構重倉股,“千億頂流”張坤掌管的易方達中小盤又是其第一大機構投資者,上海機場的股價動向自然是市場和基民們關注的重點。不過,在“震驚”“張坤重倉股又吃一個跌停板”“中國管錢最多的男人踩雷”這一波又一波的聲浪中,易方達中小盤昨天的凈值上漲1.32%,今天的凈值估值也在繼續上漲。
很簡單,張坤重倉的個股又不止上海機場這一只。就算在去年四季度公布的最新持倉中,上海機場也是排在易方達中小盤的重倉股第八位。而今天這只基金的第三大重倉股瀘州老窖收盤上漲9.38%,前十大重倉股中有7只都在上漲。
那么是時候我們來說一說,到底如何理性看待基金經理的重倉股和投資組合,以及抄作業的正確姿勢了。
重倉股跌停,基金凈值繼續上漲
前段時間《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了“基金飯圈化”的現象,其中張坤無疑是人氣最高的一位明星基金經理,不僅擁有自己的粉絲后援會,還有非常活躍的超級話題,儼然公募圈第一流量擔當。
不過“流量”這個事兒也是一把雙刃劍。就像最近上海機場連續兩日跌停,雖然有59只基金重倉這只個股,但大家眼里依然只有張坤。一時間超話里的“iKun”們有點慌了,尤其是新手基民,紛紛開始詢問應該怎么辦,一頓操作猛如虎之后發現:雖然2月1日、2月2日上海機場都跌停了,但易方達中小盤的凈值2月1日上漲了1.32%,2月2日估值繼續上漲2.5%。
這是咋回事?
有人說,可能是坤坤調倉了,不是沒有這個可能。但上海機場自從2016年四季度進入易方達中小盤前十大重倉股就沒有掉出去過,而且張坤本人是一個典型的長期主義者,倉位和集中度高、持股周期長、換手率低是他的主要特點,茅臺、五糧液一拿就是7年。而上海機場2月2日晚間的最新公告表示,目前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項。
值得注意的是,龍虎榜數據顯示,2月2日,有兩個機構席位合計買入上海機場8493萬元,一個機構席位賣出1.75億元,當然賣家是誰我們尚未可知。
其實吧,也不要光盯著上海機場。易方達中小盤的前十大重倉股里,前四都被白酒股占領了,占到了基金凈值的近40%,撐起了將近半壁江山。除此之外,這只基金還重倉了三只醫藥生物個股通策醫療、美年健康和天壇生物。一只占基金凈值4.11%的個股下跌,很難撼動基金的整體走勢。
盲目“抄作業”不可取,做好配置才是王道
太陽底下無新事。縱觀張坤近年來的操盤,歷史上不是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易方達中小盤去年的三季報顯示,張坤大手筆買入了美年健康,持倉達到1.18億股、持倉市值16.73億元。這廂剛剛買入,那廂美年健康的股價就開啟了跳水模式,從2020年10月30日到11月6日累計下跌將近30%,引起一片驚呼。不過易方達中小盤的凈值可謂相當堅挺,累計竟然還上漲了0.04%。如果現在不提起這件事,你是不是都完全感受不到,張坤去年還“踩了個雷”?
其實就像我們前面分析的,美年健康也只是張坤的重倉股之一。股價下跌有沒有帶來損失?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優秀的基金經理牛就牛在,他可以用其他重倉股的上漲、用資產配置的力量來平衡單只持股下跌所造成的影響。以至于在美年健康連續下跌甚至大跌的6天中,易方達中小盤的凈值還有4天都是上漲的。
相似的劇情這兩天也在上演。看看目前易方達中小盤的前十大重倉股,4只白酒股、3只醫藥生物股、1只屬于家用電器、1只屬于交通運輸、還有1只汽車股。這5個行業相關性比較低,重倉的個股相對也比較穩定,即使有單只出現變動也不至于對凈值產生太大影響,穩就對了。
說實話,上海機場跌停之后,廣大投資者和媒體對于張坤重倉股的關注度超出了預期。因為“抄作業”理念的盛行,不排除有投資者看了四季報之后,就此買入了上海機場。但是既然是抄作業,只抄一只股票怎么能叫抄呢?可能前十大重倉股都配一遍比較靠譜。
當然這有點強人所難,但確實有很多剛剛上車的投資者對這件事的性質無法判斷,因此我們想告訴大家的是,選擇買入一位基金經理的產品,絕不是因為他某一只重倉的股票漲跌,而是他構建投資組合的理念以及由此帶來的收益。風險是誰都無法避免的,基金經理構建股票組合的意義就在于分散風險,而我們長期持有的意義也在于平滑風險,風物長宜放眼量,不為一時的漲漲跌跌而困擾。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