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2-25 18:50:48
◎中國的基本面是健康的,這就決定了今年的股市不會是單邊熊市。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葉峰
春節后的市場波動明顯增大,創業板指在短短6個交易日內,跌幅超過12%,很多投資者在春節前累計的收益,又很快都還了回去。
加倉還是減倉?迷茫的投資者在不停尋找答案,這時候要是有哪位大佬出來說幾句,那分量自然是不言而喻。
恰巧近期兩位業內大咖在不同的渠道均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或許其中就有你認可的答案,接下來就來擰重點講一講。
1、對A股偏謹慎
先來說說對股市看法,前海開源聯席董事長王宏遠觀點還是很鮮明:“中國的基本面是健康的,這就決定了今年的股市不會是單邊熊市。”
王宏遠認為:“主要原因就在于本次疫情中國是全球控制最好的國家,經濟復蘇也是最好的,而且大量的資金流入中國概念股、流入港股市場、流入人民幣資產,說明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在全球是最好的。”
既然不是單邊熊市,那么機會在哪?
王宏遠表示,首先是港股,港股市場是一個注冊制的市場,A股和港股存在巨大價差,其次,從A股市場來看,只有約10%的股票達到了注冊制的估值水平,絕大部分的A股現在還有審批制估值水平的泡沫。換句話說,在權益方面,機會就在于港股加上A股中不到10%的股票。
而興證全球的董承非,就更謹慎了。他在內部交流中表示,“對2021年全年比較悲觀,對全年不看好,相對謹慎。現在市場已經脫離基本面進入資金正反饋過程。第一,這些核心資產質地不錯,但也僅限于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未來如何發展未知。第二,即使這些核心資產質地不錯,匹配現在這樣的估值,如果未來股價不大幅下跌,未來很長時間給投資者帶來的回報也會少的可憐。”
2、港股市場看法有分歧
在上述中,王宏遠提到了港股市場公司的估值水平比A股有吸引力,那么今年對于港股的期待可以有多大呢?
在內部交流之后,王宏遠近日又對此補充說道:“港股會是今年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中表現最好的市場之一。比如美國市場漲跌幅是平的,港股就是漲10%-20%,美股如果是跌20%,港股可能就是平的。港股今年會走贏美股10%-20%,會是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中這個漲幅最好的,而且港股今年的表現也會比A股好。”
相比較而言,董承非對于港股同樣也是有很多保留看法,在他看來,“港股大家比較看好,但未必結果會好。現在看好港股的人的邏輯是A股流動性外溢,但如果A股市場表現不佳,港股作為離岸市場,不一定會有很好的結果。”
另外,董承非還表示:“港股是看A股、美股兩邊顏色。美股現正處于20年一遇的大泡沫,最終大概率以股災收場,但不知道具體什么時候收場。假設這個事情發生,港股市場也會受影響。也許有人會提到定價權,但定價權不代表一定會上漲。定價權代表著以后兩邊市場打通后,因為有A股流動性做支持,下一輪港股如果跌的時候,跌不到前期歷史上出現危機時那么令人匪夷所思的價格,因為港股市場下方水位會提升,這也是定價權的一種表現形式。港股歷史上是屬于高互動的,漲起來漲得很瘋,跌下去也是跌得讓人匪夷所思。所以,定價權不一定意味著以漲的形式表現出來。”
3、操作方向
再具體到基金的操作方面,董承非表示:“基本已經進入防守打法,權益倉位低于八成,還在繼續下降過程中。我現在基本上把自己封閉起來,賣方和內部研究員都不聽。進入一種極端的封閉狀態,完全憑借自己的想法。因為這個時候,所有的推薦都是基于市場高水位。現在所有研究員都是跟著市場走的,所以有意跟他們保持一定距離是一種挺好的做法。”
不過記者也注意到,雖然董承非表示在降低倉位,但同時也還在不停加倉地產。“對我來講,我覺得比現金好,但我也不會押得太重。” 董承非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從今日市場表現來看,房地產板塊表現驚艷,萬科A漲停,保利地產、金地集團等多只房地產股票的漲幅也均超過了8%。
4、其他類資產的看法
除了股市,記者注意到,這兩位業內大佬也分享了對于其它類資產的一些看法,比如在債券市場方面,王宏遠表示:“債券市場的機會,一是利率債,二是沒有信用風險的信用債券,三是權益跟債券相結合的二級債基。”
而對于近期一些上漲比較猛的大宗商品,比如銅,董承非則認為:“在我看來,大宗商品的上漲是終結核心資產的最有力的武器。對于未來,我有點擔心會進入滯脹的格局里去。但這只是個人感覺,銅價不好判斷,但個人希望它走向好。”
5、對投資者的建議
基于對港股看好的觀點,在給基金投資者的建議方面,王宏遠表示:“可以部分轉換成港股基金或者港股配置比例較高的基金。”
不過,王宏遠也提示道:“并不是說港股就沒有風險,但是漲跌的幅度可能是不一樣的。我們大膽預測,今年純A股基金平均跌幅百分之十到二十,純港股基金平均漲幅百分之十到二十,這是整個行業的平均水平。純港股基金如果平均有百分之十到二十的收益率,那就意味著好基金收益可能有百分之三十、五十甚至更高。A股基金如果是平均百分之十到二十的跌幅,那跌百分之三、四十的基金可能比比皆是。”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