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09 19:59:07
40.2%的基金個人投資者會在大盤下跌時購買基金。
機構投資者持有單只公募基金的周期一般不超過兩年。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葉峰
近日,中基協(xié)發(fā)布了《2019年全國公募基金投資者狀況調查報告》,雖然該報告調查的是2019年的情況,但其實很多投資者行為是有延續(xù)性的,其中提到的市場調整中的投資者行為,或許對當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比如40.2%的基金個人投資者會在大盤下跌時購買基金。
另外,還有一些可能與我們印象中不太一樣的地方,比如與個人投資者相比,機構投資者持有單只公募基金的周期平均來說較短,機構投資者持有單只公募基金的周期一般不超過兩年。
40.2%的基金個人投資者會在大盤下跌時購買基金
近日,市場連續(xù)調整,基金也不斷地登上熱搜榜。在吐槽中,有投資者躺倒,有投資者加倉,有投資者認虧贖回,甚至大家還在擔心是不是會迎來基金贖回潮。
據記者了解,雖然近期在市場調整中,難免出現(xiàn)了一些贖回,不過也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我們上周的基金還是申購的要多一些。”
看來,也有不少投資者是越跌越買,而在近日中基協(xié)發(fā)布的《2019年全國公募基金投資者狀況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也印證了部分投資者喜歡在調整中買基金的偏好。
根據《報告》顯示,有40.2%的基金個人投資者會在大盤下跌時購買基金,比2018年的34.8%上升了5.2個百分點,比2017年上升了16.6個百分點。有28.4%的投資者表示會在自己發(fā)現(xiàn)某只基金表現(xiàn)非常好時購買基金,高于2018年的19.6%。另有21.6%的投資者在看好市場行情時購買基金;9.8%的投資者會在他人強力推薦下購買基金,高于2018年的7.0%。
雖然說部分投資者喜歡在市場調整中買基金,但是跌到一定程度,還是會產生焦慮。根據調查問卷數(shù)據顯示,89.3%的投資者表示投資虧損會導致焦慮,其中虧損少于10%時會焦慮的投資者占6.5%,虧損10%-30%會焦慮的投資者占32.2%,虧損30%-50%會焦慮的投資者占35.0%。虧損50%以上才會焦慮的占15.7%。
值得注意的是,有四分之一的投資者既能設立止損標準,又能嚴格按照止損標準進行執(zhí)行。
根據調查問卷數(shù)據顯示,56.3%的投資者未設立止損,低于2018年的40.5%和2017年的43.5%;16.6%的基金個人投資者雖然設立止損,但未嚴格執(zhí)行,這一比例在2018年為29.8%,在2017年為25.8%;僅有27.1%的投資者既設立了止損標準,又能嚴格按照止損標準執(zhí)行,與2018年的29.7%相比下降3個百分點,與2017年的30.7%相比略有下降。
而在贖回基金方面,市場表現(xiàn)不好也是投資者贖回基金的一大因素,不過比例只有2成左右。根據調查問卷數(shù)據顯示,22.8%、21.7%和 20.6%的投資者因為股票市場表現(xiàn)不好、個人需要現(xiàn)金、基金業(yè)績已經達到預期目標贖回基金,15.4%的投資者會因為基金業(yè)績與其他投資收益相比較很差贖回基金。僅有4.1%的投資者表示他們會因銀行客戶經理的建議贖回基金。
機構投資者持有單只公募基金的周期一般不超過兩年
此外,較往年相比,這份報告還增加公募基金機構投資者篇章,主要從機構投資者類型、機構的資金規(guī)模以及投資品類、機構投資策略、機構投資周期、機構投資風格以及市場互動方式等方面開展分析,填補了機構投資者投資公募基金調研分析的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調研結果,機構投資者的一些行為,可能與大家印象中的不太一致,比如在持有基金的周期方面。
根據報告顯示,機構投資者持有單只公募基金的周期一般不超過兩年,超過五成機構投資者持有單只公募基金的期限在半年到兩年之間。與個人投資者相比,機構投資者持有單只公募基金的周期平均來說較短。
另外,根據調查問卷數(shù)據顯示,63家機構投資者中29家機構投資公募基金規(guī)模低于5%,占比46%;9家機構投資公募基金規(guī)模在5%-10%之間,占比14%;14家機構在10%-30%之間,占比22%;規(guī)模在30%-50%、50%-70%、75%以上的機構5家、3家和3家,總計占比 17%。
還有在選擇購買基金的關注點上,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也有明顯不一樣的地方。機構投資者在考慮是否投資公募基金時,主要考慮因素是基金經理投資能力、公募基金管理人綜合實力和產品收益率。相較于機構投資者主要關注管理人實力,個人投資者更加關注業(yè)績和名氣。
對于市場的下跌,機構投資者又是如何應對的呢?根據報告顯示,機構投資者在面對市場風險釋放、大幅下跌時主要采取的措施是贖回基金份額。在所有63家機構中,44家機構選擇贖回基金份額,7家選擇使用衍生品對沖,2家機構選擇不采取特別應對機制,10家機構選擇其他,其中7家表明會依據后市判斷、分析導致市場波動的原因,靈活應對,2家機構暫未投資公募基金(均為期貨公司),1家機構目前策略以固定收益類基金為主,不涉及上述問題。
部分保險機構虧損15%-20%時會考慮換倉
再具體到權益類投資的調倉方面,記者注意到,6家保險機構中,3家機構選擇虧損15%-20%會考慮換倉,2家機構表示會根據委托合同或投資經理自行把握,1家機構表示在虧損大于市場平均時會考慮換倉;以上三類占比分別為50%、33%、17%。
3家商業(yè)銀行中,2家銀行會靈活應對,綜合考慮,1家銀行在虧損比例達 10%會考慮換倉;以上兩類占比分別為67%、33%。
5家公募基金公司中,2家機構在虧損達20%是會考慮換倉,采用長期持有策略、無明確比例限制、不以此作為單基金止損條件分別各有1家機構;以上四類占比分別為40%、20%、20%。
16家證券公司中,11家機構表示虧損比例達到10%-15%會考慮換倉,3家機構表示會靈活應對、綜合考慮,1家機構虧損達30%會考慮換倉,1家機構主要投資于貨幣基金,不涉及此問題;以上四類占比分別為69%、19%、6%、6%。
33家期貨公司中,14家機構虧損達5%-10%是會考慮換倉,10家機構虧損達10%-20%會考慮換倉,6家機構不涉及此類問題,2家機構虧損達20%以上會考慮換倉,1家機構因使用對沖工具,主要關注超額收益;以上五類占比分別為43%、30%、18%、6%、3%。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