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07 23:44:58
◎《晚點》消息稱,滴滴開始啟動造車項目,負責人是滴滴副總裁、小桔車服總經理楊峻,且目前團隊已經開始從車廠挖人。
◎今年1月初,有消息稱滴滴有望在今年三季度在港交所上市,估值超過600億美元,隨后又有消息傳出,滴滴傾向于在紐約IPO,估值變成了至少1000億美元。
◎安全門之后,滴滴需要更多的信任重構、更大的想象力去修復高估值,一場擴容行動亦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每經記者 趙雯琪 每經實習編輯 陳劍銳
滴滴辦公大樓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繼百度、小米先后宣布造車后,共享出行一哥滴滴的造車腳步也越來越近。
4月6日,《晚點》消息稱,滴滴開始啟動造車項目,負責人是滴滴副總裁、小桔車服總經理楊峻,且目前團隊已經開始從車廠挖人。《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滴滴求證該消息的真實性,但截至發稿前未獲回復。
雖然關于滴滴造車的消息撲朔迷離,但不可否認的是:一直以來,滴滴圍繞“造車”開展了很多準備動作,比如去年11月,滴滴出行發布與比亞迪共同設計開發的全球首款定制網約車D1,這也被業內解讀為滴滴的一只腳已經踏進汽車制造產業鏈中。
巧合的是,4月7日,同樣屢有上市消息傳出的哈啰出行正式宣布進軍兩輪電動車制造業,并對外發布三款電動自行車,同時首推與之相匹配的超連網車機系統。上市潮來臨前夜,共享出行企業齊齊將目光投向上游制造業,這背后的動因是什么?
互聯網觀察家尹生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過去幾年的發展來看,網約車壁壘沒有想象中那么高,網約車平臺的網絡效應在用戶端也不夠明顯,與此同時,生活服務平臺出于多樣化發展的的動力也都在向出行業務滲透,這些都讓網約車市場的競爭比預想的更為激烈。在這種趨勢下,滴滴在出行領域繼續往深走也是不得不做的一個選擇。
如今看來,前有小鵬、蔚來等造車新勢力展現出的高估值前景,后有小米、華為等高調入場宣布造車,再加上老對手哈啰的步步緊逼,作為出行領域的主要玩家,滴滴在上市之前加速造車布局也在情理之中,更重要的是:通過造車新故事可以進一步增加公司估值的想象空間。
事實上,滴滴的動作不局限于造車,花小豬、滴滴貨運、以及社區團購、國際業務等全面開花,瘋狂擴容背后的驅動力,是邊界拓展、生態構建、也離不開估值。
雖然程維曾公開表示滴滴堅決不造車,但是圍繞“造車”,滴滴這幾年的動作顯得較為頻繁。
2018年4月,滴滴出行和31家汽車產業鏈企業發起成立“洪流聯盟”,滴滴與包括北汽、比亞迪、寧德時代在內的31家整車企業和零部件公司達成協議,意圖打造“汽車全產業鏈上下游平臺”。
彼時,程維計劃推廣超過1000萬輛共享新能源汽車,服務全球20億用戶。兩年后(2020年),作為洪流計劃的落地產品,定制網約車D1的出現,也開始讓大家重新評估滴滴對于汽車制造業的野心。
與造車業務相輔相成的是滴滴的自動駕駛業務。今年1月,滴滴自動駕駛獲得新一輪融資,而去年5月,滴滴自動駕駛宣布完成首輪超5億美元的融資,一個月后(2020年6月)滴滴自動駕駛宣布與北汽合作,雙方共同研發高級別自動駕駛定制車型。
“我們預測,到2025年,共享汽車有望在滴滴平臺普及超過100萬臺,新的迭代版本能夠搭載滴滴自研的無人駕駛模塊。到2030年,希望去掉駕駛艙,能夠實現完全意義上的無人駕駛。”程維曾在D1發布會上表示。
對于D1的運營模式,程維曾表示,D1將實現按整車付費到按公里付費的轉變,這種類似于“運營商模式和手機的關系”也向外界傳遞一個信號,滴滴正在從一家共享出行公司向汽車運營商轉變。
綜合滴滴過往幾年的舉措不難發現,在轉型過程中,深度參與造車是滴滴的必經之路。
據《晚點》透露,此次滴滴進軍造車很有可能是在D1基礎上對定制網約車的進一步探索,但在模式上會區別于此前推出D1時車企占主導的方式。不過其也分析,滴滴像小米一樣成立全資子公司造車的可能性并不大,資金可能跟不上,模式或比小米輕。
繼共享出行平臺嘀嗒出行在去年10月8日遞交招股書后,出行領域一直暗流涌動。
今年以來,滴滴、哈啰相繼傳出IPO的消息,就在今天,松果出行也被傳計劃今年赴美上市,但公司未予回應。雖然這些消息均未得到官方證實,但也一定程度反映出整個行業在上市潮前夜的悸動。
今年1月初,有消息稱滴滴有望在今年第三季度在港交所完成上市,目標估值超過600億美元,隨后又有消息傳出,滴滴更傾向于選擇在紐約進行IPO,估值也從600億美元變成了至少1000億美元。但是這些相比于滴滴2018年首傳IPO消息有投行給出的高達2200億美元估值,顯得有些不盡人意。
尤其安全門之后,滴滴需要更多的信任重構、更大的想象力去修復高估值,一場擴容行動亦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2020年初,滴滴宣布“0188”計劃,程維表示,滴滴要在三年內實現0重大安全事故,每天服務超過1億單,國內全出行滲透率超過8%,全球服務用戶MAU超8億。除此之外,滴滴過去一年花小豬、滴滴貨運、跑腿以及社區團購、國際業務等全線開花,也被業內解讀為滴滴沖刺IPO的系列動作。而如今在D1之后,滴滴進一步深入造車領域,或許也是為上市做最后的準備。
正如尹生所言,無論是對自動駕駛還是電動車的布局,對于滴滴來說,一方面作為一個長遠的技術,前兩者都是作為出行平臺必須要提早布局的領域,而就中短期而言,滴滴自己做軟件與硬件結合的定制車將對估值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對未來經營的現金流起到正向影響,這些將驅使滴滴在當下行動以搶占更好的位置。
“共享出行依然是一個很長的跑道,既考驗公司的長期技術,也考驗公司的短期商業變現能力,在如今網約車市場風起云涌的格局下,只有兩方面都均衡的公司才有可能成為最后的贏家。”尹生表示。
眼下,一方面,網約車市場人滿為患,除了滴滴之外,包括美團、高德等聚合平臺持續發力,也有哈啰網約車、T3出行等企圖瓜分蛋糕。在此背景下,向產業鏈更深處延伸,建立商業壁壘、占據更多話語權和主動權,已然成為不少共享出行公司當下的新目標。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