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12 09:20:22
每經評論員 王珊
近日,工信部發布《互聯網網站適老化通用設計規范》和《移動互聯網應用(APP)適老化通用設計規范》,明確適老版界面、單獨的適老版APP中嚴禁出現廣告內容及插件,也不能隨機出現廣告或臨時性的廣告彈窗。同時,移動應用程序中應無誘導下載、誘導付款等誘導式按鍵。
智能化時代,老年人經常顯得格格不入,因社保卡未激活被抬到銀行人臉識別,因無法提供健康碼不能乘車而徒步千里,如此種種,屢屢發生,令人膛目結舌。在網絡中,他們被圍觀的尷尬情況不少,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不被看見的困擾和委屈更多,辦不成功的線上業務,玩不精通的智能手機,躲不掉的廣告套路,好似通不完的關口。
據統計,我國約有2.74億老人使用手機,其中約1.34億老人使用智能手機上網,近1.4億老人被互聯網拒之門外。APP適老,是放緩技術腳步、縮小“數字鴻溝”的積極舉措,工信部新規,為APP適老新添了一份安全保障。
手機和網頁是彈窗廣告的重災區,無孔不入的彈窗廣告,就像黏在手機上的牛皮癬,既影響老年人上網,也容易誘導他們掉進不良人士精心設計的套路中。許多老年人有過類似的經歷:正在使用手機和網頁時,突然跳出一個彈窗,或提示手機卡頓有病毒需下載APP清理垃圾,或推送免費領取禮品、免費賺錢的誘人廣告,更甚者將其引誘至色情、博彩網頁。老年人對此辨別能力弱,輕者被迫觀看低俗廣告、下載無用APP,重者受騙上當、負債累累。
工信部新規回應了老年人的現實關切,減少彈窗廣告必然會減少安全隱患,優化用戶體驗。但其實還有另一個事實值得注意,彈窗廣告減少后,這些網頁和APP就真變得適老了嗎?
不可否認的是,老年人是運營商眼中的“易引導”群體,同時也是重要的消費主體。進入老齡化社會后,讓各路商家放棄老年人市場顯然不太可能,可以預見,在未來,網頁和APP中的廣告并不會真正消失,只會更加復雜而隱蔽。受知識結構、反應能力、使用習慣等因素影響,老年人面臨的廣告挑戰將會更多。
因此,禁止廣告彈窗并不能做到一勞永逸。網頁和APP中的彈窗廣告該禁,但也需要全面禁止低俗、虛假廣告,更需要對正規廣告進行管控和引導,讓其充分尊重老年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發揮優質廣告的積極作用。
對廣告投放公司而言,應更多地考慮廣告的有效性;對推廣公司而言,應充分重視廣告的品相;對運營商而言,應對廣告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在這個過程中,應保障老年人對低俗、虛假廣告的投訴渠道暢通,應加大對虛假、低俗廣告的懲罰力度。只有多方協同應對,才能真正實現多贏。
網頁和APP適老還需要有更多作為,少點套路是應有之義,多點“心”意才是關鍵。無論是放大字體、增設方言語音識別功能,還是簡化設備操作、配備遠程協助功能,都需要真正從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出發。
智能化適老,看起來相悖,實則體現了一個社會的人文關懷。畢竟,社會進步的標志,不僅在于技術進步為多數人帶來的便利,更在于對弱勢群體的關心和幫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