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28 17:31:12
與其說“固收+”是新事物,不如說是基金公司在打造以絕對收益為目標的產品上,進行的又一種嘗試,因為本質來說,底層資產并沒有發生太大變化,所謂的“固收+”還是以純債為基礎,然后增加一些更多元化的收益增厚策略。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葉峰
說到公募基金,可能很多投資者腦海中閃過的是那些權益的明星基金經理以及他們所管的基金,這兩年來,基金頻頻上熱搜,其實也基本都和股票權益相關。
但其實在超21萬億元的公募基金管理規模中,有一半以上是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可以說很大一部分投資者參與公募基金,是追求獲得絕對收益,而不是相對收益。
如果說貨幣基金,債券基金是公募基金里面最基礎的以追求絕對收益為目標的產品,那么隨著投資者需求的增加,打新基金,保本基金的出現,則是在追求絕對收益道路上的一次嘗試。
不過當剛兌打破,保本基金退出舞臺,什么樣的產品能夠承接成為了疑問,有人說“固收+”是突然爆紅,但其實這何嘗不是公募基金在探索絕對收益道路上的更多元化嘗試,只是當風口來臨的時候,也不能一哄而上以“固收+”進行噱頭營銷,更不應該喊著“固收+”的口號,實際上卻做成了“權益-”的產品。
貨幣、債基占比依然超一半
公募基金自誕生以來,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歷程,20多年來,公募基金的產品從無到有,再到如今的各個細分領域,投資者的選擇是越來越多。
中基協截至2021年2月底的數據顯示,公募基金的管理總規模已經達到了21.78萬億元,再次刷出了歷史新高,尤其是權益類基金,這兩年取得了較大發展。
但如果從各個類別的占比來看,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的累計規模,依然超過了總規模的一半。可以看出,在公募基金的投資者中,還是有很大一部分投資者,其實是較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他們更追求的是穩健的以絕對收益為目標的產品。
特別是當如果權益市場表現不好的時候,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的資金流入更為明顯,不過這兩類產品,經常也受到了來自銀行、信托理財等產品的挑戰,不少投資者希望在下有保底的情況,還能夠獲得較高的收益。
打新基金,保本基金的出現,便是基金公司在探索絕對收益與滿足投資者需求上的嘗試,但打新基金在以往會碰到IPO暫停的情況,保本基金更是問題頻出,基金公司甚至為了保本的承諾,自掏腰包來彌補虧損。
而當資管新規出臺之后,剛兌的進一步打破,像保本基金這樣的產品更是已無法適應資管發展的趨勢,產品的消退,并不意味著需求的減少,反而是隨著理財需求的不斷提升,希望能夠獲得穩穩幸福的投資者越來越多。
“固收+”不要做成了“權益-”
基金“固收+“的出現,其實正是為了滿足投資者的這部分需求。
有基金公司固收部負責人就表示:“隨著打破剛兌,整個市場純債收益率下行,大家需要一些理財的替代,因為理財產品的規模非常大,另外,剛兌打破之后,這些客群的接受度也在慢慢發生變化,他們開始可以忍受一點波動,希望獲得比理財高的收益。”
與其說“固收+”是新事物,不如說是基金公司在打造以絕對收益為目標的產品上,進行的又一種嘗試,因為本質來說,底層資產并沒有發生太大變化,所謂的“固收+”還是以純債為基礎,然后增加一些更多元化的收益增厚策略。
比如純債+打新,純債+可轉債,純債+股票、純債+股指期貨等,又或是把這幾種策略全部放到一起,尋找合適的機會進行固收增強。
只不過隨著“固收+”概念的崛起,也有部分基金公司以此為噱頭,只要是股債配比的產品,就冠以“固收+”的名號,結果在實際運作中,波動與一些權益類產品相當,活生生做成了“權益-”。
有基金公司人士就表示:“剛兌打破之后,其實在債券基金等產品上使用固定收益這一說法就已經不嚴謹了,這些產品不是說就不會虧損,更何況很多債券基金還有可能踩雷。另外,現在很多的‘固收+’,波動也很大,權益占比也很高,我覺得這些基金其實叫‘權益-’更合適。”
因此,對于現在迅速崛起的這類主打“固收+”策略的基金,有必要通過進一步的規定和劃分,進一步讓投資者明晰產品的屬性,也讓投資者更好地找到適合自己投資的產品。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