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29 20:31:01
截至4月29日,Wind統計顯示,有22家A股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持股總量發生變化,其中包括部分公募基金已在一季報之后有加減倉動作。
每經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葉峰
隨A股股權權益變更信息披露,多家上市公司最新流通股東較一季報序列生變,截至4月29日,Wind統計顯示,有22家A股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持股總量發生變化,其中包括部分公募基金已在一季報之后有加減倉動作。
記者統計發現,蘇泊爾在4月22日公告顯示,張坤管理的易方達中小盤混合增加持倉120萬股;安潔科技4月13日公告顯示,獲財通科創主題3年新進72.90萬股。此外,包括徐工機械、盈峰環境等企業,也出現機構持倉的明顯變化。有分析指,當前投資主線仍延續估值擴張向業績驅動的路線,在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雙循環驅動之下預期強烈的企業將被加倉邏輯認可。
22只A股前十流通股東再生變
Wind統計顯示,截至4月29日,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10家前十大流通股東持股合計數量較一季報時有所增加,另有12家企業前十大流通股東持股合計數量較一季報時減少。這22家企業當中,導致權益結構發生變化的直接原因多來自上市公司股權回購,但期間亦有包括公募基金在內的機構投資者進行了持倉調整。
說明:近期前十大流通股東變化個股 來源:Wind統計
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部分企業季內業績的增速較市場預期有一定差異,為部分機構投資者的調倉換股引入直觀的數據參考,尤其對于因一季度籌碼松動且缺乏業績支撐的個股,股份回購案的實施仍難以提振機構投資者的信心。
以金螳螂為例,4月21日,公司披露擬使用自有資金以集中競價方式回購公司股份的計劃,回購資金不超過3億元,盡管規模較大,但公司股價在此之后連續三個交易日下跌,去年三季度時,公司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同比減少2.10%,已是連續三個財報周期發生盈利增速下滑。
而根據企業3月31日公布的前十大流通股東持股情況來看,包括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部分私募基金均在今年一季度對其進行減倉,盡管最新的股份回購計劃使得北向資金對其增持,但其他減持機構均未在最新的權益變動中有加倉的動作出現。
此外,老板電器、中炬高新和申能股份等最新股權權益報告中也出現了機構投資者在一季度之后離場的情況。其中,中炬高新一季報披露顯示,興全合豐三年混合為第八大流通股東,持股700萬,但從4月9日最新披露的持倉情況看,該基金已減持50萬股,同期減持的機構投資者還有社保一零一組合以及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
部分公募已開啟季后加倉模式
中炬高新同為業績增速匱乏的個股,今年一季報歸母凈利潤增速-15.17%,遭遇機構投資者離場也在所難免,但也有基金及券商資管計劃卻對類似企業逆勢殺入,如國泰君安君得鑫兩年混合就在一季度之后的9天時間里新進前十大流通股東。
與之類似的還有安潔科技,根據一季報公布的盈利數據,安潔科技季內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僅0.04億元,同比下降96.74%。但從最新的前十大流通股東權益變化來看,財通科創主題3年封閉卻在一季度后的13天后持有72.90萬股,位列第十大流通股東。
該基金經理金梓才曾在一季報中總結稱,在符合產業趨勢的正確賽道上,根據公司基本面的動態變化來做持倉的調整,在優質公司上做好大的波段,力爭為投資者獲取持續的超額回報。Wind統計顯示,安潔科技本年初到現在的年化波動率高達39.30%,但區間年化收益率卻為-47.09%,投資難度和風險系數依然不低。
不過,對于處在利潤增速上升通道的個股來說,近期也有公募基金對其加倉,如蘇泊爾在近期收到張坤管理的易方達中小盤混合加倉。數據顯示,易方達中小盤混合在一季報公布后的短短22天時間里就對其增加了120萬股的持倉,達2500萬股,占流通A股的比例升至4.08%,位列蘇泊爾第三大流通股東。
事實上,從2020年中報開始,易方達中小盤混合就陸續開始加倉,彼時持倉總量不足1578.89萬股,而蘇泊爾一季報公布盈利數據顯示,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64.59%,反觀目前30倍的動態PE,疊加上市公司股份回購的利好促進,投資性價比相對占優。
有分析指,當前投資主線仍延續估值擴張向業績驅動的路線,在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雙循環驅動之下預期強烈的企業將被加倉邏輯認可。
華南某大型基金公司權益投資總監告訴記者,綜合考慮市場基本面、政策面以及整體的估值情況,市場的投資主線將從估值擴張轉向業績驅動,市場走勢可能和之前幾年呈現出不同的結構性變化。他表示,產業升級的過程將推動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增長,因此國內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并未改變,部分國產品牌中的優質公司將有更好的表現。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