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5-23 17:44:28
每經特約評論員 畢舸
5月22日,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黃河石林景區舉行的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遭遇極端天氣,截至5月23日早上8點,共搜救接回參賽人員151人,其中8人輕傷,在醫院接受救治。21名參賽人員找到時已失去生命體征。這一群體性悲劇何以發生?未來如何避免?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
通過參與者爆料與媒體采訪,越來越多的細節被呈現出來:該賽事已經舉辦多年,但由于地處高原,氣候多變,一旦出現應對不當,就可能帶來突發風險。
甘肅省氣象局之前曾有預報,稱將有一次大風沙塵、降溫降水天氣,但當地縣氣象部門提供給大會組委會的氣象專報并未加入具體的冷空氣過境信息。此外,在事后救援中,由于道路限制,消防車換成皮卡才進入賽道。
顯然,就目前所了解的各方信息來看,大會組委會在相關賽事的公共安全保障以及應急體系方面存有多重明顯缺失,包括天氣變化信息的傳遞脫節、沿途補給缺乏、緊急救援啟動時沒有考慮到當地道路情況,等等。同時,部分選手可能也對高海拔氣候的復雜性缺乏認知和準備,最終導致了這一重大悲劇發生。
近年來,馬拉松賽事推廣在全國可謂遍地開花。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我國馬拉松及相關賽事已在全國31個省區市的234個城市舉辦過,吸引了數量龐大的參與者,由此從單純的體育賽事演變為重要的現代體育休閑經濟。有業界人士稱其相關產業市場規模達千億元。
然而,面對快速發展的馬拉松經濟,如果參與各方只看到了其“錢景”,卻忽視了作為一項大型公共體育賽事,對于天氣、地理環境、參與者自身身體狀況在內的各類因素,需要有更加完善的應對舉措,就可能會出現所謂的意外事件,導致人員傷亡的慘重后果。
實際上,近年來各地馬拉松賽事出現了不少事故。比如,參賽者運動性猝死事件頻頻發生,這就涉及參賽者沒有在賽前進行完備的體檢,組織方在現場配備專業醫療急救人員數量不夠或路段分配不合理,以及對參賽者自我與相互急救的知識和技能培訓不足,等等。
這次甘肅省白銀市馬拉松賽事出現數十人傷亡的重大事故,再次凸顯了馬拉松賽事在缺乏安全紐帶的情況下貿然舉行,就會因看似不經意的細節疏忽而釀成大禍。此次事故是一個沉痛的提醒,也給其他馬拉松賽事提示了風險。
筆者認為,這次事故不應該簡單理解為意外和天災,而是應成為對此類大型賽事舉辦在安全管理上反省反思的契機。尤其是要謹防將馬拉松經濟作為唯一的舉辦目標,某些賽事籌辦企業與地方政府為了各自利益,一味擴大參賽人數,追求所謂規模效應,卻在安全基礎設施的軟硬件提供上偷工減料,那么本來是有益全民身心的賽事就會異化為紕漏百出的“魔鬼賽程”。有關部門也應對馬拉松賽事存在的一些亂象,盡快制定更有針對性的舉措,確保其合規、安全、可靠。
對于廣大參賽者而言,平日跑步及參加馬拉松賽事,都是為了讓自己身體得以鍛煉,獲得更為健康的人生。參加賽事不能僅僅為了名次獲獎,更不應該為了爭強好勝而透支身體。針對此次悲劇,有人對此評論說,參賽最重要的不是抵達終點,而是安全回家。筆者謹以此言送給參與馬拉松賽事的所有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