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5-24 19:39:37
每經評論員 趙李南
上周末,痛聞袁隆平院士與世長辭,袁老的一生不必用過多筆墨講述,相信每一位中國人都清楚袁老的貢獻。
袁老并未留下遺言,而在病危之際,他仍然在關心雜交水稻。筆者認為,對袁老最好的緬懷,一方面是繼承老人家實事求是的科研作風,各個領域的科研工作者當以袁老的科研精神自勉;另一方面,是繼續突破種業自主,將種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確保糧食安全。
袁隆平曾說過:“我覺得,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我們每個人的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因此,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不僅要知識多,而且要人品好,不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體現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只有這樣,才配當一個科研工作者,也才能當好一個科研工作者。”
在筆者看來,凡是能夠在自己所處領域最終有所作為的人,都具備兩點關鍵要素:其一是初心;其二就是耐心。初心就是袁老所說的“種子”,這顆種子承載著袁老在種業領域的最原始動力,那就是一定要讓所有中國人吃飽飯。同時,初心生根發芽后,又不斷夯實耐心。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天,袁老在這60年的時間里矢志不渝,他曾一度隨身攜帶種子,靠體溫溫暖種子發芽,這是他對種子的強烈熱愛下才有的行為。
如今,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除了農業之外,在傳統工業制造業、新興的信息技術業、生物醫藥業等多個產業內都活躍著大批科研工作者、科學家。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科技強國”戰略,都在時刻要求科研工作者肩負重要使命。各個陣線的科學工作者應發揚袁老的精神,在自己的領域做好貢獻,這是對袁老最好的緬懷。
另外一方面,中國有14億人口,國無農不穩,民無糧不安,糧食問題始終是基礎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必須要堅定執行的戰略。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糧食生產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據《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至2019年,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的209公斤增長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人也由“吃不飽”變成了“吃得飽”,而目前中國人已經開始由“吃得飽”逐步向“吃得好”邁進。
然而,“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要讓農民用最好的種子、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多的糧食,這是新時代農業科研工作者身上需要繼續肩負的任務。特別是對種子而言,種子安全是糧食安全的前提,我國目前還存種子競爭力弱、部分地區依靠進口種子、本土種子企業相對缺乏強勢龍頭等問題,這是亟須自主化的一個領域。
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在5月22日對袁隆平院士的悼文中表示:“將學習和發揚袁隆平先生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持續推進種業創新,堅決打贏種業翻身仗,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十四五”規劃也提及“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種子庫建設,確保種源安全。加強農業良種技術攻關,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龍頭企業。”
緬懷袁老,吾輩更當奮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