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20 18:27:20
“五窮六絕七翻身”,大家去看看上證指數,好幾次6月都形成了一個底部,如2005年6月,2010年6月,2013年6月等等。再等一周多時間,6月即將過去,7月會不會重新上攻呢?
每經記者 吳永久 每經編輯 何劍嶺
這周的A股行情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
大家喜歡看上證指數,牛眼君(每經牛眼:njcjnews)就先來說下它。
上證指數先是快速下跌兩天,跌至多條均線交匯處,尋得支撐。
從上圖來看,上升趨勢還是正常的,下方還有上升趨勢線以及250日均線。
再來看看創業板指,上升趨勢也是正常的。
下面這張圖就有點關鍵了,這個是資金線圖。
可見,資金線與指數是頂背離快1年了。
在以往也曾見過頂背離,牛眼君就直接上圖,下圖中標記的位置即為頂背離。
現在的市場環境和以前不一樣了,就以2016~2017年的市場來說吧。
當時是核心資產的行情,也就是行業龍頭的行情(跟蹤指數是上證50指數)。當時雖然整個市場的資金線與上證指數頂背離,但關鍵還是得看上證50指數的趨勢變化,一直到2018年2月的那波急跌才改變了趨勢(見下圖藍圈位置)。
現在則是創業板和科創板的行情。因此,跟隨趨勢的話,盯緊創業板指和科創50指數即可。
目前創業板指位于上升通道之中運行,可見上升趨勢是正常的。
記得在5月16日,當時牛眼君(每經牛眼:njcjnews)就提及,創業板指和科創50在未來一年可能來一波行情。
要來一波行情,不得不說下貨幣政策。
本周的美聯儲議息會議,顯示有轉鷹傾向,這嚇住了不少投資者。
牛眼君研究后覺得,美國的貨幣政策不是為了加息而加息,他肯定會考慮經濟方面的因素,是一個全方位的考量。如果經濟恢復得很好了,那么美聯儲加息的概率是加大的,到時加息對經濟和股市的影響也不大,所以股市繼續漲。如果測算加息會對經濟和股市有明顯影響,估計加息的概率不大。除非遇到一些不得不加息的情況,如嚴重的通貨膨脹。
比如上個世紀80年代,美聯儲為了遏制嚴重的通貨膨脹,就開始了大幅的加息。
市場預期2023年加息,這還早著呢,這期間的經濟怎么變化,目前還不得而知。
為了遏制通貨膨脹,也是有辦法的,對于油價,美國本來就是產油大國,多生產一些出來,油價自然就漲不動了。
牛眼君覺得,在美聯儲加息之前出現CPI大幅走高的概率不大,當它開始加息之時,就說明經濟恢復得差不多了,已經正常了,就算CPI不斷走高,實際對經濟和股市影響也不大了。這個是未來幾年的貨幣政策的一個猜測。
牛眼君再說說短期的因素,股諺說“五窮六絕七翻身”,大家去看看上證指數,好幾次6月都形成了一個底部,如2005年6月,2010年6月,2013年6月等等。
再等一周多時間,6月即將過去,如果指數守住上升趨勢,那么到了7月,會不會重新上攻呢?牛眼君覺得,是有這個概率的。
聊了大市,牛眼君再來點評本周末的重要消息吧。
1,央行主管媒體重磅發聲:無需對流動性產生不必要擔憂
6月20日金融時報刊發《沒有根據的所謂流動性預測可以休矣》的評論文章。文章提到,在貨幣政策“穩字當頭”的政策取向下,央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不是一句空話。央行已經通過《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等渠道多次強調,將引導貨幣市場利率圍繞央行短期政策利率波動運行,以及要多關注央行政策利率水平而不是操作量。因此,市場主體無需對流動性產生不必要的擔憂。
點評:這有利于消除市場對流動性的擔憂。
2,美聯儲官員:最快明年就加息
美國圣路易斯聯儲主席布拉德當地時間周五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通脹上升速度快于此前預期,美聯儲最快將于2022年晚些時候首次加息。受這一消息影響,美股全線收跌,截至收盤,道指下挫533.4點,跌幅1.6%。
點評:有機構分析稱,最根本的還是要看未來的經濟表現,如果經濟恢復得很好,美聯儲加息以及通脹也都將會是隨之而來的。
因此,現在來看,說哪個時候美聯儲加息僅僅是一種猜測,最終得看經濟臉色。
3,短短半個多月,基金新發已超1200億
Wind數據顯示,6月剛過半,本月已有115只新基金成立,發行規模已超1200億,環比均實現大幅增長。
點評:這顯然是一個好消息。但是從資金線的角度來看,目前依然是一個存量資金博弈的市場,除非哪天資金線突破壓力線,那么就有可能步入增量資金模式。
4,價格戰延續 多家上市快遞公司單票收入逼近2元
6月18日晚,順豐控股、圓通速遞、韻達股份、申通快遞公布了5月生產經營簡報。數據顯示,通達系快遞單票收入繼續下降,逼近2元,快遞價格戰延續。
點評:快遞股下跌的原因找到了,原來是價格戰。目前這個行業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看來只能觀望了。
5,上海農商銀行獲證監會IPO批文
6月18日晚間,證監會正式核發上海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農商銀行”)IPO批文,據悉,2020年上海農商銀行資產規模實現萬億級突破。
點評:巨無霸來了,是否對市場資金面有影響呢?我們拭目以待。
就投資機會方面來看,5月下半月至6月下半月,股票私募機構調研,明顯向科技、醫療與生物醫藥兩大賽道轉移。
也就是說,現在的市場熱點不是最近幾年機構抱團過的核心資產了,得從一些股價處于低位的,機構剛剛開始抱團的股票之中尋覓機會。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