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7-15 21:50:10
◎華餐會會長楊海巍表示,如果從單體餐飲來看,其實十年前就有破千家店的品牌了,最近這幾年破千家店的品牌開始大量出現,進入大連鎖的爆發期。尤其是近三年,隨著加盟式連鎖發展的成熟,你會看到層出不窮的餐飲品牌破千家店,這個階段餐飲品牌都要去研究它的供應鏈升級和布局。
◎楊海巍認為,國內2019年披露的數據是有600多萬家餐廳,但是上市的公司還非常少,日本餐飲上市公司有近100家,美國有50家,中國還只有十幾家,所以上市潮一定會來的,這一定會成為現實,我覺得是未來的3~5年。
每經記者 舒冬妮 每經編輯 張海妮
華餐會會長楊海巍。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國內2019年披露的數據是有600多萬家餐廳,但是上市的企業還非常少,日本餐飲上市公司有近100家,美國有50家,中國還只有十幾家,所以上市潮一定會來的,我覺得是未來的3~5年。”
7月14日,首屆“美味中國”高峰論壇在滬舉行,華餐會會長楊海巍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她認為,餐飲行業已經進入了大連鎖新階段,未來三到五年將會出現上市潮,具有剛需、高頻、高粘,即高復購率特征的品類將有巨大發展潛力。
NBD:4月份華餐會剛辦了2021年華餐會世界餐飲產業發展大會,請了很多重量級嘉賓,在業內的影響力很大,但其實華餐會本身剛成立沒多久?
楊海巍:華餐會是2020年9月正式成立的,但其實我們的原始團隊一直在做餐飲和食品市場,研究戰略定位和品牌建設,在業內做了23年,餐飲項目大概做過400多家,食品做過100多個品牌,對行業確實有一些深度理解,也積累了大量的企業客戶資源。
我們為什么要辦華餐會,以世界餐飲企業家俱樂部為載體,我們在這個行業深耕了20多年,我們的企業就是頭部企業,我們非常了解它們現在發展的困境是什么,就是現在餐飲企業要做大連鎖,要向更大的規模邁進,但其中比較難的就是整個產業路徑的打通。
比如說餐飲原來是服務業,更多的餐飲企業是研究如何從農貿市場到餐桌,產品的采購、生產、加工,然后店面的服務、運營管理,都是餐飲人擅長的,但現在要做大連鎖了,向更大的區域甚至全球發展,那么必須要攻克整個產業鏈,也就是說,食材要盡可能到源頭采購,產品標準化必須有終端供應鏈或者工廠去支撐,否則很難做成更大范圍內的全國連鎖。這就是頭部餐飲企業和邁向頭部的品牌現在要做的功課。
NBD:您在餐飲行業二十多年,對行業一定有很深刻的觀察,在前不久的2021年華餐會世界產業發展大會上,您也分享了“中國餐飲激蕩40年”,從混沌探索期,到野蠻生長期,再到結構調整期、震蕩清洗期。能否請您先詳細分享一下現在餐飲行業處于什么樣的階段?
楊海巍:我們把餐飲企業發展分成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產品階段;第二個階段是企業階段,從個體戶變成企業家,進行企業管理;第三個階段是品牌階段,比如說它發展到幾百家店了,已經開始靠品牌的影響力去拓展市場;第四個階段是產業階段,從幾百家到上千家甚至上萬家店去邁進的時候,它最缺的是構建產業資源。
如果從單體餐飲來看,其實十年前就有破千家店的品牌了,最近這幾年破千家店的品牌開始大量出現,進入大連鎖的爆發期。尤其是近三年,隨著加盟式連鎖發展的成熟,你會看到層出不窮的餐飲品牌破千家店,這個階段餐飲品牌都要去研究它的供應鏈升級和布局。
NBD:為什么會是近幾年進入了大量連鎖化階段?整個大的背景是什么?您認為主要是加盟式連鎖發展的成熟嗎?
楊海巍:餐飲大連鎖得具備幾個條件:
第一,產品是否具有更大范圍、廣泛的適應性,比如說為什么正新雞排能做到全國25000家門店,麻辣燙能做到幾千家門店,是因為產品本身具有廣譜性,口味適合更多人。
第二,從產品的標準化來說,需要有成熟的供應鏈支撐,產品可控,才能保證客戶體驗。
第三是渠道模式的成熟,SaaS系統等互聯網技術的成熟,便利了對加盟連鎖店的管控。
第四是管理體系從以前的重線下,搬到線上,有了越來越多科學的管理辦法和依據支撐,為大連鎖提供了重要保障。所以現在大連鎖加盟商的存活率或者成功率要遠遠大于上一個階段。
當然,如果要從大的背景來說,我覺得跟上中下游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冷鏈物流系統的完善,特別是某個細分供應鏈企業,比如復合調味品、火鍋底料、燒烤供應鏈等都越來越成熟有關系:在下游服務端、SaaS系統和產業互聯網成熟(的背景下),餐飲流量入口和出口都已經轉換到線上,消費者了解餐飲端信息,買單結賬結算都已經完全依托于線上……
所以說這些綜合條件的完善,才能加速餐飲從1到1000,從千到萬。餐飲品牌原來從1家店到1000家店可能要經歷10年,但現在從1家店到1000家店,可能三年就完成了。
我們全行業各領域社會經濟基礎已經完成,就像是高速公路已經搭建好,所以這個時期迎來千店大連鎖的爆發期,百家以下都不算大連鎖,我們定義的大連鎖基本是千家以上的。
NBD:其實談到連鎖化,中國餐飲連鎖化率雖然一直在提高,但比起美國、日本,連鎖化率依舊很低?
楊海巍:其實國內的餐飲連鎖化綜合能力比海外高,海外市場連鎖化率高是因為它工業化程度比較高,所以集中化程度高,前十名的市占率可達到60%~80%,比如說麥當勞、肯德基這種快餐品牌,它背后都有超強的供應鏈和生產能力,它們前端門店不會有很多產品操作的細節,可能只是最后一步簡單的加工和復熱,所有的產品都來自于后端工廠,才能保證全球大連鎖的統一品質、統一價格。
但是中餐烹飪比較復雜,烹飪方式和設備都比海外豐富得多,所以工業化程度不如它們成熟。在海外市場比如說歐美,這些國家的大連鎖大部分是基于快餐,占據了相當比例的主導,而國內的餐飲本身就更豐富,往往不是吃飽的問題,它從來就是一個豐富的載體,還承載著社交功能。
NBD:所以中國餐飲連鎖化方向會跟海外不一樣?中國餐飲未來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發展方向?
楊海巍:一方面是快餐的連鎖化,我認為我們的工業領域發展很快,其實現在整個鏈接并不比他們差了,我們也會很快趕超他們。
另一方面是美食類餐廳,比如說我們通常理解的正餐店,前面說到這種線下消費承載的功能不是單一的,還有更多的情感和生活方式,社交屬性、家庭聚會屬性,所以說中國人的飲食是多元化的,需求和場景也是多元化的,具有豐富性和創造性,所以美食是中國創造,而不是中國制造。
NBD:國內餐飲上市公司數量不多,一直面臨著財務、安全等很多問題,隨著各方面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您認為未來國內是否會出現餐飲企業上市潮?大概會在什么時候?
楊海巍:是,一定會有的。我覺得可能是未來三到五年,因為國內2019年披露的數據是有600多萬家餐廳,但是上市的公司還非常少,日本餐飲上市公司有近100家,美國有50家,中國還只有十幾家,所以上市潮一定會來的,這一定會成為現實,我覺得是未來的3~5年。
NBD:您為什么覺得這一定會成為現實?
楊海巍:中國有14億人,全世界75億人,我們占據了全世界這么多人口,吃是一個14億人乘以一日三餐乘以365天的生意,是一個大生意。高頻、剛需、高粘,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所以自然可以培育出大品牌,百億級甚至千億級的品牌都將出現。
而且,背后推動的一定是小前臺、大中臺和重后臺。舉個例子,小前臺,一個小茶飲店可能只有幾平方米,但它的中臺管理系統其實很重要,一個連鎖化體系才能支撐它,為什么幾平方米的小店能開到幾千家甚至上萬家,背后一定是有一套系統的,這是中臺管理。
重后臺是指什么?比如說蜜雪冰城現在有上萬家店,它背后也一定有供應鏈工廠支撐,可能是很多個工廠并且規模都很大,越是前端越小的一個單位,越是需要一個非常巨大的體系在支撐,這樣才能標準化并降低成本。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資料圖)
其實這些背后的體系都有上市的可能性,比如說海底撈的供應鏈端頤海國際還先上市,一個茶飲品牌,可能上游的茶葉原料工廠也會上市等等。
餐飲已經不只是前面看到的一個店面了,餐飲變成了一個大系統,餐廳只是消費者體驗的一個場景,今年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性變化,從餐飲行業變成了餐飲食產業,前端看到的是店,后端一定是一個產業線。所以隨著餐飲連鎖化、工業化和新零售化的進程發展,餐飲上市潮一定會來。
NBD:但客觀來說,對于上市,一方面,餐飲企業確實有財務、食品安全等諸多問題;另一方面,有觀點認為,餐飲企業其實偏傳統,不愿意資本化,也不愿意上市,以您二十多年對行業的觀察來看,您認同這個觀點嗎?
楊海巍:所謂問題和不規范其實是一個時代的產物,為什么說餐飲不規范,其實不是因為餐飲人不想規范,而是因為以前從農貿市場、農民手中買東西本身就沒有發票,這是時代的產物,但現在隨著整個供應鏈工業的發展,各個環節都已經打破了不規范的局面。還是那句話,高速公路已經修好了,馳騁是遲早的事。
至于餐飲企業不愿意上市這個看法,我覺得這不是行業屬性,不光是餐飲企業,任何創始人都有自己的終極目的或者初心,這個問題是對所有行業普遍存在的。比如說傳統的生產制造業,有很多人想上市,也有很多人不想上市,有的現金流也很好,但就沒有上市的意圖。
再者,之前餐飲企業不是不愿意上市,而是它還沒有達到上市的規模,現在餐飲要做大連鎖了,有大批餐飲企業有了規模效益,到了企業發展成熟的階段,就會有更高的需求。所以只有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會去思考。
當然,現在有的企業可能從創立開始就是奔著IPO的目標,所以商業模式設計就有所考慮,意圖鮮明。
NBD:是,所以感覺很多互聯網企業的打法已經滲透到餐飲行業,比如說快速融資、快速擴張、甚至快速上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您覺得這種互聯網企業打法會是餐飲行業發展的一個趨勢嗎?
楊海巍:對,其實互聯網在餐飲行業已經完全滲透了,商業最大的變革莫過于渠道的變革,對于餐飲而言,流量的入口和出口都已經發生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也已經改變。未來三五年,應該是餐飲和食品,或者是餐飲和供應鏈模式上市的爆發期。
NBD:未來餐飲企業上市的機會也主要是在餐飲和供應鏈細分領域?
楊海巍:我認為可以分為兩個賽道:一個就是大連鎖品牌,開千萬家店,后面有大工廠或供應鏈支撐;另一個是雖然前端沒有那么多店,但形成了一個文化IP,這個品牌更值錢。舉個例子,比如文和友,可能沒有那么多店,但它做了一個品牌的IP體系,然后去做衍生品賺錢,這也是一個模式。
相當于迪士尼,它塑造了上千個動漫人物,都是它賺錢的一個機器,它把IP應用到各個領域,拍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文創甚至消費類,都是IP的轉化,其實未來餐飲也是這樣。有獨立的IP,可以依托IP做文化型餐飲,這樣的品牌也很值錢。
簡單來說,一個往重了做,一個往輕了做。
NBD:有沒有一些更加具體的分類,比如說正餐、快餐、粉面這樣的細分領域?最近拉面或者說面食特別火,被稱為新的風口。
楊海巍:現在講的第一大品類可能是火鍋,已經有幾家企業上市了。其次是燒烤、茶飲,這是當下比較熱的,已經崛起了,都是既成事實。再往下走,我認為未來可能是小吃品類的崛起。
為什么說是小吃,因為小吃具備豐富性,比如粥粉面飯,大家看到最近有很多融資項目,原來大家想象不到它的網紅屬性,現在小吃領域都在升級,品牌再造、產品再造,供應鏈體系快速升級。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資料圖)
NBD:您對現在這種餐飲投資熱怎么看?是真的到了爆發的時候了嗎?
楊海巍:今年最熱的除了餐飲品牌之外,供應鏈市場也很熱,比如說燒烤供應鏈,大家的關注度都非常高。現階段市場對餐飲的關注度有點像幾年前大家對互聯網企業的關注,資本投資的是什么?是未來,一個項目背后巨大的發展潛力。
為什么最近粥粉面飯這么受歡迎,因為它屬于一日三餐剛需型產品,它能覆蓋更廣泛的人群,甚至很多產品能做下沉市場,好吃不貴,巨大的下沉市場其實能給人無限的遐想。
所以還是回歸到這個賽道到底能不能做成大生意,投資人看的就是大生意的前提性和未來的成長空間,如果非得說哪些細分領域會火,我覺得有幾個關鍵詞:高頻、剛需、高粘,就是高復購率。另外,就是能滲透到下沉市場的項目,我認為是具有巨大潛力的。
NBD:回到前面的問題,唯快不破的互聯網打法如果用到餐飲行業,最后會不會也變成“燒錢加速擴張——價格戰——倒閉、行業洗牌”這樣的結局?
楊海巍:我覺得沒有可能,因為餐飲本質來說不具備燒錢的屬性。互聯網企業可能得出奇制勝,在某一方面突出,跑得快就能成為行業中的老大或老二,甚至老二都不一定好活,但餐飲本質不是這樣的。餐飲是一個均衡性生意,比如說產品要好、門店運營能力要好、后端供應鏈也要好,是一個長期的商業模式,本質不是燒錢能燒出來的。
加速融資和加速擴張都沒有問題,培育市場、快速提高市場覆蓋率,但企業自身也要快速迭代,自我進化和完善,這考驗的是企業創始人和核心團隊。中國太大了,各地的飲食文化都不一樣,也很難掌握一個區域真正的飲食習慣,餐飲行業不是非得你死我活,這是很大的區別。
NBD:您對餐飲人有沒有什么建議?
楊海巍:首先餐飲人要適應現在這種高速發展的節奏,應該與時俱進融入時代,加速自我進化,今天的餐飲已經不是過去傳統的餐飲,創始人和團隊都要打開格局,用更廣的心態去看待餐飲。其次,要調整懼怕資本的心態。最后,要學會融智,整合外部團隊,讓有更高、更專業水平的人為自己工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