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熱評

每經網首頁 > 每經熱評 > 正文

每經熱評|鄭州內澇之思:不用“神化”海綿城市

每日經濟新聞 2021-08-02 14:08:34

每經評論員 楊棄非

經歷特大暴雨席卷,鄭州正在逐步恢復正常,但引發的反思遠未停止。

一種聲音指向鄭州海綿城市建設。有報道顯示,2016年鄭州成為河南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后,2018年公示的《鄭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7~2030年)》進一步提出,到2020年,鄭州建設海綿城市項目總投資將達到534.8億元。

根據住建部2018年發布的《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征求意見稿)》,海綿城市建設“應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資源流失、水體黑臭等問題為突破口”,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據此,有人質疑,在暴雨面前,鄭州投入巨額資金打造的海綿城市是否沒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鄭州海綿城市建設不要因噎廢食!”前幾日,聯合國人居署程序委員、國務院外專局規劃專家饒及人在微信朋友圈發文指出,“我認為一些批評有失公正,不可能為了防止千年一遇的洪水而建設一個999年都沒有太多作用的基礎設施。”

在他看來,極端降雨已經超過了海綿城市的吸收速度,解決城市內澇問題,關鍵還是要建立大生態格局,打通排水系統,完善地下管網等,政策層面上,則是要在國土資源應急管理和研究方面予以支持。
  饒及人曾任美國紐約市規劃委員、局長,見證紐約地下管網的設計建造工作,對海綿城市理論有過深刻分析。借此機會,筆者與他詳細聊了聊海綿城市建設,以及此次鄭州暴雨災情的癥結。

海綿城市不是“水桶城市”

在2015年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公布后,對海綿城市的質疑聲幾乎以年為單位出現。只要夏季汛期來臨,“城市看海”與“海綿城市”就如一對“孿生兄弟”,成為擺在城市面前的“心頭病”。

鄭州亦不例外。2019年,《中國青年報》曾報道這樣一幕:在大到暴雨的影響下,鄭州城市多處出現內澇,在市民感慨鄭州變成“東方水城”的同時,不忘吐槽海綿城市的“失靈”——“這塊大海綿,吸水不沾弦(當地方言,不靠譜的意思)”。

也由此,面對鄭州暴雨災情,“問罪”海綿城市建設幾乎成為一種“條件反射”,但事實并非如此。

回到概念本身,饒及人指出,海綿城市是按平均降水量,通過滲透收集的方式,吸收雨水,本質是一項城市生態修復措施,“海綿城市不是‘水桶城市’,海綿的功能本就是吸水而不是排水”。

從字面上來看,海綿城市的作用基本上可以借由海綿的作用來理解。“家里淹水,少量可以用海綿擦干,但如果水太多了,用海綿就于事無補了。”饒及人解釋道,“海綿城市就不是用來‘倒水’的,它只能吸收一些雨水,改善污水。‘水桶’才是拿來倒水的。”

換句話說,苛求海綿城市實現防止暴雨災情的作用,事實上是“指鹿為馬”“罵錯了人”。退一步講,鄭州建設中的海綿城市,是否應該對暴雨災情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在饒及人看來,海綿城市的建設需要一段時間。鄭州2016年才對外提出,如今剛滿5年,尚未到評估效果的最終時期。“就像你不能在修地鐵的時候,就抱怨城市交通被搞得亂七八糟。建設之中絕對有不合適的地方,建完以后才知道有沒有效果,否則有失公平。”

饒及人以被視為海綿城市示范城市的美國波特蘭舉例——波特蘭氣候有涼夏型地中海氣候兼海洋性的特點,冬天溫暖多雨,夏天炎熱干燥,平均年降雨量為1119毫米。對于這種冬季雨水連綿,夏季缺水的氣候,海綿城市恰好適用。

而當面對夏季對流天氣產生的暴雨等極端天氣時,更需對癥下藥,而非將目光放在海綿城市上。

“極端天氣造成的降雨量超過了海綿城市的吸收速度,海綿城市事實上是起不到作用的。”他說,“我認為關鍵還是要建立城市的大生態格局,打通自然河流濕地等排水系統,完善地下管網,通過數字模型模擬應急措施,政策層面在國土資源應急管理和研究方面予以支持。”

地下管網重修是重中之重

地下管網的建設正是城市內澇的癥結所在。

在饒及人看來,城市防澇存在“治標”和“治本”兩個方面的問題。在“治標”上,泄洪設備不可或缺;在“治本”上,地下管網的重修更是重中之重。“現在國內隧道施工技術已經很成熟了,在不影響路面建筑的情況下,在地下深挖儲水大池塘,再遇到大雨,就有調控的余地。”

但問題就出在地下。饒及人發現,不少城市存在“重地上工程,輕地下工程”的傾向。“城市更關注形象建設,但很少意識到將來千年發展中的功能建設”,在城市應急機制和市民防災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城市在短時期內更難拿出有效應對措施。

在此前接受采訪時,饒及人曾指出,一些發達國家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中地上和地下比重幾乎達到1:1。“羅馬古城現存排水渠道系統中最大的一條截面有3.3米×4米;東京下水道直徑近12米;紐約下水道寬敞明亮,是《007》系列、《碟中諜》系列電影中的??汀?rdquo;

在他展示的一張古羅馬遺址地下工程的照片中,與地上建筑幾乎同高的地下管網系統,空間寬敞、結構完善,并且通過一系列設計實現雨水分流,讓古羅馬城遺跡在歷經2000年后仍能保持挺立。

紐約同樣如此。據饒及人回憶,華爾街、老城區地下的管網系統也是在遭遇颶風天氣、出現內澇問題之后,投資上億美元財政資金進行強化。

在國內,也不乏此種經驗。饒及人曾參與江西贛州的城市規劃工作,他注意到,修建于北宋時期的贛州古城福壽溝,900年來從不淹水。

“它是罕見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統,根據街道布局和地形特點,采取分區排水原則,建成兩條排水干道系統,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福壽溝因此得名。”饒及人介紹,“福壽溝至今保持完好暢通,并作為贛州居民日常排污的主要通道。”

現代城市為何難以再現古代智慧?饒及人提及,一個原因是,政策的“指揮棒”或許尚未完全匹配城市發展需要。“一些城市建設缺乏遠見,沒有做好未來人口的預測,再加上考核的時候,‘指揮棒’并不重點關注這個方面,就造成了現在的一些問題。”

城市管理是永無止境的挑戰

面對這些規劃建設中出現的問題,饒及人反復強調:“我認為這并不完全是壞事。‘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經過‘一事’之后,就知道將來如何防患于未然。”

針對鄭州暴雨災情暴露的漏洞,一系列措施已然安排上馬。就在7月26日,發改委發布《關于加強城市重要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開展災害隱患全面排查。

對城市易積水的低洼區域,提出重點排查重要點位、重點區段、關鍵設施,“逐一建立風險臺賬,形成城市易澇類風險分布圖、風險隱患清單等,并立即制定針對性防控措施”。

而針對應急措施不夠及時的情況,也明確提出,“一旦出現極端天氣等非常情況,要堅決即時啟動最高等級響應,該停學的停學,該停工的停工,該停業的停業,該停運的停運。”

在饒及人看來,城市管理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挑戰。人口結構不斷改變、收入結構不斷改變、科技發展速度不斷提升,城市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滿足需求、不斷進化,才是城市存在的根本意義。

“城市的發展是一種有機的發展,不可能拿出一個標準的方程式,這也是不少人最大的誤區。城市是一個活體,城市的挑戰不斷在發生——如果沒有挑戰發生的話,也就不需要進行城市管理了。”

而對于今后城市的規劃建設而言,饒及人認為,同樣重要的是,“不要因噎廢食,更要避免矯枉過正”。

“沒有一個國家的城市建設體量像中國這么大。”在他看來,城市的建設不能過于理想化,更需要理性看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欧美91 | 中文天堂最新中文字幕版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动漫 | 亚洲人AV在线不卡 |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