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1 15:58:55
縱觀全球,國內外成熟城市往往把打造令人向往的品質生活高地作為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尤其是將高品質公共服務作為增強競爭力、集聚優質要素的磁力之本。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成都已成為全國人口第四城,人口規模在數量級上的變化既為城市發展帶來了無限機遇,也對推動公共服務供給與人口變化趨勢相適應提出了更高要求。
何謂高品質公共服務?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是以基本民生保障為重點,解決廣大市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利益問題的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具有公共性、普惠性和兜底性,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因此,高品質公共服務首先應是強調人人享有公平可及、安全穩定的城市民生保障,體現城市對市民的人文關懷,是有溫度的公共服務。
其次,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需求升級,居民對高品質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產生了多層次、多樣化、差異化服務需求,因此,高品質公共服務已不局限于基本公共服務的范疇,其呼吁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優的質量,從這一層面來看,高品質公共服務又應更加注重提供豐富多元、就近便捷、高效精準的城市美好生活,體現城市對市民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有效回應,是更有品質的公共服務。
所以,高品質公共服務并非一個新概念,也不是一味追求“高標準”“高規格”,而是對傳統公共服務內涵的延伸與拓展。相較傳統公共服務,高品質公共服務在服務內容、供給方式、資源配置等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是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公共服務。
人口是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的基本依據。人口規模、結構及區域分布變動,將會帶來公共服務供給規模與結構的變化。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成都市人口規模、人口結構、人口分布呈現新的變動特征,對成都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需求研判、配置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新市民”和流動人口是成都常住人口的主要增量來源,成為了高品質公共服務的新訴求主體。
2010-2020年成都常住人口增加581.89萬人,增量進入全國城市前三甲。2020年成都流動人口達到845.96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40.4%,較2010年擴大了一倍,在國內城市中,成都流動人口規模居第4位,呈現規模大、增長快的特點(見圖1)。“新市民”和流動人口已成為成都市常住人口的主要增量來源,大量蓉漂族²、企業高管以及隨遷子女和老人、農民工等在成都已經穩定就業和居住的人口成為了成都高品質公共服務的新訴求主體。
圖1 國內主要城市流動人口規模與平均增速比較
(數據來源:根據各城市第六次、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數據計算繪制)
(二)“一老一小”比重上升,積極應對養老育幼服務需求更為迫切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一老一小”比重上升已成為目前國內發達城市的普遍特征(見圖2、圖3)。2020年成都市0—14歲少兒人口尤其是0—5歲人口規模有了較明顯的擴大,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也進一步增加。隨著國家生育政策的放開以及人均預期壽命的逐步提升,少兒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仍將雙雙上升,“一老一小”問題的重要性將更加凸顯。
圖2 2010年與2020年國內主要城市0—14歲人口比重變化情況比較
(數據來源:根據各城市第六次、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數據計算繪制)
圖3 2010年與2020年國內主要城市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變化情況比較
(數據來源:根據各城市第六次、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數據計算繪制)
(三)青年就業人群及高素質人群持續擴大,對品質型公共服務需求增加
成都勞動年齡人口規模穩步擴大且結構更趨年輕化,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從2010年的1112.75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1439.29萬人,其中,20—35歲年輕勞動年齡人口占比由2010年的37.18%提升至2020年的40.40%。同時,成都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持續提高,高學歷人群占比提升,提升幅度國內城市領先(見圖4)。這部分人群規模的持續增加,擴大了對創新活力空間、“開放社交、全時活力”消費場景、便捷可負擔的住房以及品質化教育資源、國際化文化娛樂休閑等高品質、現代化設施和服務的需求。
圖4 2010年與2020年國內主要城市大學文化程度人口占比變化情況比較
(數據來源:根據各城市第六次、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數據計算繪制)
(四)人口分布異質性特征明顯,對差異化配置公共服務提出了新要求
成都常住人口分布呈現出新特征,新區新城³成為成都承載新增人口尤其是新增年輕人口的主要空間,郊區新城人口增量較小且人口年齡結構相對偏老。如2010-2020年成都高新區、天府新區和溫江、雙流等新中心城區常住人口增速領跑全市,共計承載全市75.4%的人口增量,且20-34歲青年人口增長快、占比高。蒲江、大邑、邛崍等郊區新城人口增量較小,甚至出現負增長,中老年人口占比相對較高。人群構成分布的異質性帶來了公共服務需求的差異化,對成都因地制宜,提高供需適配性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來,成都市加快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推進公共服務資源配置跟著人口人才走,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蓋,高品質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持續提升。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成都市人口發展在年齡、素質、分布等方面均呈現出新的結構性特征,鑒于此,要為全體市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要讓每一位市民都能感受到城市的關懷和社會的溫暖,享受到城市高質量發展帶來的高品質生活體驗,高品質公共服務供給仍需在對象更“全”、方式更“活”、配置更“優”等方面發力。
(一)聚焦更“全”,以全人群、全年齡關懷增加城市溫度社會溫暖
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覆蓋,不僅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在要求,更是構筑城市比較優勢的有效手段。
為讓每一個生活工作在成都的人都能感受城市的溫度、社會的溫暖,成都需更加關注新晉入戶的“新市民”和規模大、增長快的流動人口公共服務需求,逐步將這部分人群的住房保障、普惠教育、社會保險有序轉移以及社會服務等設施和服務供給納入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體系。
此外,還要以更“全”的服務體系關懷“一老一小”和特殊人群等全齡人口,如針對少年兒童,增加興趣課堂、科普教育、學習沙龍、兒童公園等方面的供給,讓孩子們成長為更好的自己;針對老年人,增加老年學堂、老年之家、老年社團組織等方面的供給,為老年人提供更多實現價值的舞臺;針對特殊困難人群,圍繞其所需、所急、所盼,加快支撐新時代社會救助體系的暖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讓特殊人群更有尊嚴、更無障礙融入社會。
(二)聚焦更“活”,以供給方式創新增強幸福美好生活可感可及體驗。
廣泛引入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供給,并充分借助信息化、智慧化的服務手段,可為市民提供更多樣化、優質化、智能化的公共產品和服務,讓市民享受到更加可感可及的幸福美好生活體驗。下一步,成都應在三個做“活”上下功夫。
首要,做“活”制度環境,要開展付費機制創新,推動由補貼供給方轉變為補貼服務對象,增強公民享受服務的選擇權和靈活性,加強對供給主體資質和供給過程的監管。
其次,做“活”服務場景,特別是要用好社區這一城市生活的基本單元,通過發布項目化、菜單化的社區商業機會清單,吸引社會組織、社會企業打造“社區+”品質服務場景,建設家門口服務站和“多功能廳”,讓居民在家門口就享受到多元優質服務,讓幸福生活觸手可及。
此外,還要做“活”服務手段,要將新一代信息技術運用到公共服務需求側精準識別、供給側智慧服務中,充分利用各類網絡平臺及時獲知市民公服訴求,增加在線化、智能化的公共服務供給。
(三)聚焦更“優”,以差異化配置推動公共服務與人口布局精準適配
以不同地區人口年齡構成、人口職業構成和人口需求特征為依據,差異化配置公共服務資源,有利于精準營建更具吸引力的幸福美好生活。
一方面,成都要圍繞人口分布特征,分區域、有針對性的供給各類人群偏好更大、敏感度更高的公共服務。如在青年人聚集度較高的新區新城,要著力增加交通便利的住房、就業創新支持、職業技能培訓、青年文化產品等公共服務供給;在老年人口聚集較多的區域,要注重增加長期照護、安寧療護、康復護理、長者食堂等設施和服務供給,形成宜居適老的生活環境。
另一方面,要在推動高品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就業人群集中區域配置的同時,高度關注主導產業類型不同,主體就業人群不同帶來的工作模式、生活習慣的差異,細化制定不同主題產業片區高品質公服設施差異化建設清單,打造定制化的公共服務配置方案,營造特色各異的服務場景和生活體驗。
文中數據來源:各城市第六次、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數據
文中注釋說明:
1.新市民指的是原籍不在成都市,因工作或上學原因來到成都后依法登記為成都戶籍的人口;
2.蓉漂族指來自成都地區以外的、非成都戶籍,但在成都就職、就業的人群;
3.新區新城指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溫江區、雙流區、郫都區、新津區等新中心城區以及四川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成都高新區等新區。
【本文已獲“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授權轉載。】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