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13 13:39:32
方皛強調:“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還存在諸多短板,在新的歷史機遇期,必須加快提升勞動力素質,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進一步發揮企業在人力資本提升與高質量經濟發展中重要主體作用,激發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一改以往‘校熱企冷’的困局。”
每經記者 謝陶 每經編輯 梁宏亮
方皛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職業教育的發達程度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現代產業體系的轉型升級。未來,我國的職業教育將面臨哪些挑戰?深化校企合作存在哪些難點痛點?
9月11日,由太和智庫發起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每經智庫戰略合作的“第五屆太和文明論壇”教育文化分論壇在京拉開帷幕,來自國內外職業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深入探討了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新冠疫情對職業教育發展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包括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都遭遇了新的挑戰。”長江教育研究院研究員方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方皛向記者強調:“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還存在諸多短板,在新的歷史機遇期,必須加快提升勞動力素質,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進一步發揮企業在人力資本提升與高質量經濟發展中重要主體作用,激發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一改以往‘校熱企冷’的困局。”
記者了解到,“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包括突出職業技術(技工)教育類型特色,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優化結構與布局,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深化職普融通,實現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教育雙向互認、縱向流動等重要舉措。
方皛表示,企業是“職教20條”關注的核心主體之一。此外,強化市場需求導向,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也是近年來職教政策的主要方向之一。因此他建議,未來需強化市場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激發企業參與培養人才的動力。
那么,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促進職業教育發展還存在哪些痛點難點?方皛指出,企業參與職業技術教育的法定權利與義務還有待釋明,約定的權利義務設置還有待指引;而學生畢業后是否在企業就職存在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會影響到校企合作的基礎。
方皛告訴記者,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一般都會對可能發生的成本、收益和可能面臨的風險進行評估,如果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得不到利益,甚至存在虧損可能,企業可能無法與學校進行持久合作。
“此外,企業對校企合作中各項問題,如學生頂崗產品的質量問題、校企合作中的知識產權問題、學生人身安全、勞動安全問題也存在擔憂。”方皛表示。
未來,如何解決校企合作的痛點難點,促進職業教育均衡全面發展?
方皛從四方面給出了建議:一是要把職業教育納入區域經濟與就業工作之中,指導并宣傳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各類項目;二是要進一步壓實企業產教融合責任,引導推動企業、院校、社區和其他機構探索建立可持續性強、伙伴關系融洽、辦學流程簡化、辦學方式靈活和權利責任分明的職業技術教育;三是探索建立初級教育勞動者就業準入制度,拓展中級教育勞動者技術、技能培訓渠道,在各行各業推動形成系統的、有效的職業技能標準體系和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四是地方政府應積極引導職業院校、企業尋求與知名智庫、研究院或其他的專業第三方機構合作,持續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持續簡化和改進職業教育項目,保證人才的培養能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