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18 16:01:21
◎沈建光認為,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改造,實現智能化經營和精細化管理,可以大幅提高經營效率,減少能源消耗;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與新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模式融合,既可以更好地推進節能減排改造,也能促進能源轉型、節能減排技術發展;以新興數字科技產業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多為低能耗高效率產業,且能源多依賴電力等非化石能源,將直接減少碳排放。
每經記者 曾劍 每經編輯 宋思艱
第十八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正在成都舉行,作為西博會活動之一的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高峰論壇在今日(9月18日)正式召開,該論壇由四川省國資委、四川省金融局等共同主辦。會上,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以《數字經濟助力“雙碳”目標》為題進行了主題演講。他認為,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面臨著許多挑戰,需要經濟結構、能源結構和技術突破聯動。要實現這種突破聯動,需要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各個行業降本增效。
沈建光指出,按照行業來看,全球發電供熱排放占比最高為30.4%,交通運輸占16.2%,制造業和建筑業分別占12.4%和5.6%。非能源活動行業中,農業排放占11.8%,工業生產過程占5.7%。而我國發電供熱和制造業排放占比高達41.6%和23.2%,交通運輸占7.5%,建筑部門占4.5%,工業生產過程和農業占比分別為9.7%和6.1%。
“我國制造業等行業碳排放占比明顯偏高,而交通、建筑、農業等行業占比較低。”沈建光稱。他表示,根據測算,在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下,2050年中國溫室氣體凈排放量或將從2020年的130.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縮減至13.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降幅達到90%;在此情況下,電力、工業、建筑和交通四大用能行業將面臨較大的減排壓力。
與此同時,他認為,保持經濟較快發展對實現“雙碳”目標也帶來了極大挑戰。一方面,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之間只有30年的時間,至少比歐美發達國家提前了10年;另一方面,在“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遠景目標之下,未來15年中國GDP平均增速要達到4.7%左右,更快的經濟增長對應更大的能源消耗。這些因素都增添了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難度。
基于上述情況,沈建光認為我國要實現“雙碳”目標,需要提高服務業增長貢獻,積極推進能源結構變革,加快電力、建筑、交通等領域的技術研發應用。
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 每經記者 曾劍 攝
按照沈建光的理解,服務業的單位GDP能耗低于工業。同時,在“雙碳”目標下,我國將迎來前所未有的能源結構變革,清潔能源將占據現代能源體系的主導地位。此外,電力行業需要積極發展光伏、風電、水電、核電等新能源發電,解決安全隱患、碳補充和封存等技術難題;工業領域需要加快推進工業電氣化應用,改造生產流程和實施環保材料替代;建筑領域需要加快研發低能耗的采暖和制冷技術,并通過技術升級推動存量替代;交通領域需要著力解決新能源汽車電池能量密度有限、氫燃料電池普及率低等問題。
對于上述路徑的實現,沈建光也給出了他的想法。“發展數字經濟是推動各方聯動,從而實現‘雙碳’目標的‘最優解’。”沈建光表示。
沈建光表示,“十三五”時期,我國大數據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30%,2020年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在過去的2020年,我國服務業、工業、農業數字經濟占行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40.7%、21.0%和8.9%,產業數字化轉型提速,融合發展向深層次演進。
在他看來,發展數字經濟和實現“雙碳”目標具有內在一致性。數字經濟發展是將數據作為核心生產要素,以數字基礎設施為基石、數字政府治理為保障,創新運用數字技術,促進數據安全有序高效流轉,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共同發展。在此基礎上,以數字經濟發展作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強大牽引力,通過打造智慧城市、提升區域協同、深化對外開放,可以更好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同時,可以有效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有助于同步推進2035年遠景發展目標和“雙碳”目標。
“數字化轉型將全面推動各個行業降本增效。”沈建光還說道。他認為,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改造,實現智能化經營和精細化管理,可以大幅提高經營效率,減少能源消耗;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與新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模式融合,既可以更好地推進節能減排改造,也能促進能源轉型、節能減排技術發展;以新興數字科技產業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多為低能耗高效率產業,且能源多依賴電力等非化石能源,將直接減少碳排放。
在沈建光看來,數字化轉型還將極大改善綠色消費和投資需求,強化全社會碳減排的協同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