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30 14:00:33
◎電建地產并不是要退出房地產,更多的是對資產進行調配,是一種的“騰籠換鳥”舉措,應該不會涉及到在建和將建項目。
◎具體交易標的資產范圍、交易價格等要素均未最終確定,交易雙方尚未就本次交易簽署任何協議,交易方案仍需進一步論證和溝通協商,并需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及公司章程的規定履行必要的決策和審批程序。
每經記者 王佳飛 每經編輯 陳夢妤
9月28日晚間,中國電建公告表示:“擬將所持房地產板塊資產與電建集團持有的優質電網輔業相關資產進行置換”。
中國電建要離開房地產了。
對于此次資產置換,中國電建表示:“擬將所持房地產板塊資產與電建集團持有的優質電網輔業相關資產進行置換,差額部分以現金補足,本次交易不涉及發行股份。”
但與此同時,具體交易標的資產范圍、交易價格等要素均未最終確定,交易雙方尚未就本次交易簽署任何協議,交易方案仍需進一步論證和溝通協商,并需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及公司章程的規定履行必要的決策和審批程序。
中國電建旗下的房地產板塊資產主要為電建地產,在公告中,中國電建對電建地產的介紹是“作為國務院國資委核準的具有房地產開發主業資格的央企之一,公司主要依托下屬電建地產開展房地產業務”。
但此置換的“房地產板塊資產”究竟是否是電建地產,《每日經濟新聞》采訪了電建地產相關負責人,對方表示沒有更多信息可以提供。中國電建方面,記者也未能獲取有效信息。
這產生了一個疑問,經過此次資源置換,是否意味著電建地產也將退出房地產行業?
事實上近年來電建地產的發展頗為激進。2020年,電建在克爾瑞中國房地產企業操盤榜TOP200中排名第63位,操盤金額達到492.3億元,而2019年為第78位,操盤金額也只有290.9億元。
電建地產在2020年加速拿地。根據相關媒體統計,2020年11月至12月間,電建地產拿地金額便高達200億元,遠超其2019年全年拿地金額。在北京,2020年12月2日,電建地產以57.95億元一舉競得北京市海淀區西八里莊0711-652、640、641地塊。
但是另一方面,2020年,電建地產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0.25億元,同比下降36.80%;當期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較上年同期增長105.75%,但數額也僅有2040.56萬元而已。
根據中國電建2021年半年報,電建地產上半年凈利潤為-4.9億元,而整個2020年,電建地產的凈利潤也只有5億元。
2019年,電建地產的凈利潤尚有6.7億元,2018年的凈利潤更是達到12.5億元。
從電建地產官網看,該公司在北京在售項目包括位于舊宮地鐵站東300米的京能電建·洺悅灣、門頭溝鴻瑞西峰·溪悅府等。
從已知的行業先例來看,資產重組面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
2021年9月10日,葛洲壩發布公告,稱上交所決定對公司股票予以終止上市,終止上市日期2021年9月13日,中國能源建設作為存續公司,將通過接收方中國葛洲壩集團有限公司承繼及承接葛洲壩的全部資產、負債、業務、合同、資質、人員及其他一切權利與義務。
類似于電建地產與中國電建的關系,葛洲壩旗下中國葛洲壩集團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葛洲壩地產)的發展節奏似乎并未受到合并的影響,就在9月26日至27日的廣州集中供地中,葛洲壩地產還以10.9億元拿下南沙區橫瀝島大元路以北地塊。
知名地產分析師嚴躍進公開表示,作為中國能建的子公司,葛洲壩在集團內部的地位正在下降。作為能源企業,中國能建需要更加專注于開展能源業務。但是,房地產業務地位的下降,并非意味著要退出這一市場。
另一個例子是魯能的房地產業務。2009年,央企“退房令”發出,魯能試圖將旗下房地產業務裝入廣宇發展的計劃未能完成。2013年底,廣宇發展再次披露重組預案,但仍以失敗收尾,原因是魯能集團送審材料中涉及實際控制人方面的信披失實。2016年,第三次重大資產重組由魯能發起,到了2017年11月,廣宇發展正式成為魯能集團旗下地產業務的上市平臺,魯能集團持股76.13%,成為控股股東。
然而就在2021年9月5日,廣宇發展卻發布公告,表示擬籌劃重大資產置換,將剝離地產業務,進軍新能源領域,房地產業務再次遭到拋棄。
需要注意的是,電建地產重組成立于2005年11月,是國務院國資委核定的首批16家主營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業務的中央企業之一。
合碩機構首席分析師郭毅認為,電建地產并不是要退出房地產,更多的是對資產進行調配,是一種的“騰籠換鳥”舉措,應該不會涉及到在建和將建項目。
只是,中國電建公告中最大的疑問,“房地產板塊資產”究竟是否是電建地產尚無結論,同時電建地產和南國置業的合并失敗后,究竟將如何發展,記者也將持續關注。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