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0-21 15:31:41
◎根據商道融綠統計的2018年~2020年中證800ESG評級分布,目前上市公司ESG評級的中位數還停留在中等以下的水平,“如果把ESG評級看作一場考試,公司們的得分還在40分,50分左右徘徊,還沒有到達及格線。”商道縱橫總經理郭沛源說。
◎“公司要認識到,ESG是一把新的尺子,是不同量度的方式。在ESG時代,公司會碰到更多的長期投資人,公司也要重視發布ESG報告……從本質上說,ESG強調的還是投資的長期穩健性。”商道融綠董事長郭沛源說。
每經記者 岳琦 每經實習記者 林姿辰 每經編輯 陳俊杰
繼2021年初被首次納入《上市公司與投資者工作指引》(征求意見稿)后,近日(10月19日),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又出現在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上海加快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施意見》里,其中上交所露出推動ESG信息披露發展的積極信號又為ESG的討論添了一把火。
不過,雖然ESG出現頻次日漸增高,但對于其具體內涵,為中國資本市場帶來的影響,以及A股上市公司及個人投資者、專業投資機構該如何應對等問題,仍處于探索階段。
10月20日,在每日經濟新聞舉辦的董秘一席談金秋私享會上,商道縱橫總經理、商道融綠董事長郭沛源以“擁抱ESG新時代”為題,分享了他的思考。
商道縱橫總經理郭沛源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從2004年被首次提出算起,ESG作為投資領域的名詞,已有17年歷史,只是在中國被熱議不過幾年。而作為與其一脈相承的“可持續發展”,國人可說是相當熟悉。
按照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2015年,《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則將其細分為無貧窮、零饑餓、良好健康與福祉等共17個具體目標。
郭沛源認為,“可持續發展”是公眾認識ESG的一個切口。他表示,可持續發展的“三重底線”分別是經濟、社會和環境,即企業必須履行最基本的經濟責任、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而ESG的內涵也在于“三重底線”,只不過變成了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簡單而言,可持續發展屬于宏觀范疇,而ESG則是把可持續發展框架應用到的微觀層面。
“通俗理解,ESG就是‘活久見’。”郭沛源以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最受關注的“氣候變化(二氧化碳減排)”舉例,“中國已經提出了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要實現這些目標就意味著二氧化碳排放量得從上面這條線壓下來,在壓的過程當中,能源行業首當其沖,但影響也會很快傳遞到其他行業。所以,從微觀視角看,資本市場對ESG勢必會保持高度關注。
這也導致ESG在全球市場中越來越主流。根據全球可持續投資聯盟(GSIA)統計數據,2020年全球發達國家的成熟市場中有35.9%的資產管理屬于ESG投資,金額高達35.3萬億美元。歐美投資者特別是歐洲投資者對ESG投資的熱情高漲,“35.9%這個數字,意味著每三個投資人里可能就有一個人跟你聊ESG,這個數字足以說明ESG正在主流化。”郭沛源說。
郭沛源表示,越是追求長期回報的資金,越應該關注可持續發展,國外的養老金、保險資金等長期投資機構已經有所行動。例如,在2020年第一季度,美國、日本和英國的3家養老金公司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在選擇資產管理公司和管理投資組合時,將把可持續發展納入考量范圍。
同時,國內監管機構也有積極態度。郭沛源提到,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制定保險資金ESG投資指引,明確相關原則,細化有關要求,為保險資金樹立ESG投資理念、更好推進ESG投資等提供指導。
郭沛源認為,ESG推動著上市公司在財務表現之外還要關注環境因素和社會因素,履行對社會的貢獻,需要處理好環境、社會和管制。“以前公司上馬一個項目,可能只需要做下環評,評估下預算就可以,但以后要上馬項目,還要提前考量碳預算、碳指標、碳約束,這是對公司實實在在的影響,長期來看肯定會影響很大。”
但就過去三年的數據看,上市公司的表現并不理想。根據商道融綠統計的2018年~2020年中證800ESG評級分布,目前上市公司ESG評級的中位數還停留在中等以下的水平,“如果把ESG評級看作一場考試,公司們的得分還在40分,50分左右徘徊,還沒有到達及格線。”郭沛源說。
不過,也有積極的信號。根據商道融綠的評級數據,2018年~2020年,中證800成分股獲得B+級(含)以上ESG評級的公司比例從8%增加到17%;獲得C+(含)以下ESG評級的公司比例從25.2%減少到12.4%;在2020年可比口徑下,19.5%的公司ESG評級上調,14.6%的公司評級下調。這意味著近年來,各家上市公司的ESG評級正呈現提升態勢。
此外,A股上市公司發布ESG報告數量也在穩定增長,截至2021年6月15日,2020年公司發布ESG報告1021份,約占27%。其中滬深300上市公司2020年有259家發布報告,占比已經超過86%。
這意味著在未來,除了傳統的財務報告,ESG評級也將成為國內投資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郭沛源表示,根據自己的觀察,目前國內的基金公司大多已經開始做ESG的研究和分析;而根據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的調查,證券投資機構開始關注ESG議題對投資回報的實質性影響,降低風險是采納責任投資的首要驅動力。85%的證券投資機構將降低投資風險視為責任投資驅動力,順應監管趨勢(67%)和獲取超額收益(65%)是位列第二和第三的驅動力。
資本市場對ESG的重視反過來對上市公司的ESG表現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此,郭沛源也提出了四點建議——提升信披水平、完善管理方法、實施且有成效、高效數據管理。
“公司要認識到,ESG是一把新的尺子,是不同量度的方式。在ESG時代,公司會碰到更多的長期投資人,公司也要重視發布ESG報告……從本質上說,ESG強調的還是投資的長期穩健性。”郭沛源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