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0-27 11:07:01
整體而言,張坤三季度主要增加了對消費、銀行的配置,降低了醫藥等行業的配置。此外,張坤表示,"經過這輪下跌后,優質公司的估值已經基本合理。未來3-5年可以樂觀一些。"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葉峰
最新披露的基金三季報顯示,易方達張坤在三季度有"大動作",其管理的易方達優質精選混合,不僅股票倉位從2季度末的7成調到了3季度末的超9成,而且前十大重倉股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修改基金合同之后,大舉買入了騰訊控股、京東集團-SW等港股。
另外在易方達藍籌精選上,同樣也進行了調倉,美團-W和愛爾眼科退出前十大,伊利股份和平安銀行新進前十大。
整體而言,張坤三季度主要增加了對消費、銀行的配置,降低了醫藥等行業的配置。此外,張坤表示,"經過這輪下跌后,優質公司的估值已經基本合理。未來3-5年可以樂觀一些。"
易方達優質精選:股票倉位從7成到超9成
先來看三季度變更基金合同的易方達優質精選混合(原易方達中小盤),此前因為基金合同的限制,易方達優質精選混合并不能投資港股市場,這也是規模一直不敢放開的原因之一。
而在修改了基金合同并且變更了基金名稱之后,張坤在三季度開始了全面調倉,首先,股票倉位從2季度末的7成調到了3季度末的超9成,值得注意的是,其實在變更之前,截至9月9日,原易方達中小盤的股票倉位其實僅占基金總資產的63.57%。
可見,張坤在三季度的加倉動作還是非常明顯,當然三季度倉位的提升,也和另一個因素有關,易方達優質精選混合在三季度被贖回了5億份,也就是說,按照期末凈值估算,相當于贖回了超35億元,這也使得整體持倉即使維持不變,倉位也會被動提升。
再從重倉股方面來看,前十大重倉股的變化也很明顯,一共換了8只,僅保留了貴州茅臺和五糧液,而且這兩只個股都進行了加倉。另外8只重倉股換成了招商銀行、騰訊控股、瀘州老窖、伊利股份、海康威視、平安銀行、香港交易所和京東集團-SW。
張坤在三季報中表示,"基金在三季度完成了基金合同的修改,并對持倉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增加了食品飲料、互聯網、銀行等行業的配置,降低了醫藥、計算機、家電等行業的配置。"
易方達藍籌精選:伊利股份和平安銀行新進前十大
張坤另一只關注度比較高的基金是易方達藍籌精選,從三季報來看,也進行了一些調倉的動作。首先是倉位的變化,股票倉位從2季度末的90.17%上升到了3季度末的91.71%。
看上去倉位是有提升,但是也要注意到,該基金在3季度也有28億份左右的凈贖回,份額規模從期初的約298億份下降到期末的約270億份。
因此,如果從股票的絕對持倉數量來看,其實是被動減少了。這點從多只重倉股的持股數也能看到,香港交易所、瀘州老窖、洋河股份等多只個股的持股數都有所下降。
另外,在前十大重倉股方面,變化比較大的是美團-W和愛爾眼科退出前十大,伊利股份和平安銀行新進前十大。
張坤在三季報中表示:"基金在三季度略微提升了股票倉位,并對結構進行了調整,增加了食品飲料、銀行等行業的配置,降低了醫藥、互聯網等行業的配置。"
增加消費、地產、銀行的配置
再來看張坤管理的另外兩只基金,其中易方達亞洲精選的權益倉位同樣有所提升,從2季度末的86.45%提升到了3季度末的90.65%。
相比于之前兩只基金三季度出現凈贖回的情況,易方達亞洲精選三季度出現了凈申購的情況,三季度一共獲得了14.28億份的申購,雖然同時也有約8.8億份的贖回,但是整體的份額依然增長超過5億份。
重倉股方面,和2季度末相比,增持了招商銀行、香港交易所、郵儲銀行和中國海外發展,另外,阿里巴巴-SW、唯品會、錦欣生殖退出前十大,新進前十大的是蒙牛乳業、中國財險、萬科企業。整體而言,主要增加了食品飲料、 地產等行業的配置。
最后來看下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期混合,該基金的股票倉位也有所增加,從2季度末的89.24%增加到了3季度末的93.77%。
前十大重倉股方面,美團-W、愛爾眼科同樣也退出了前十大,新進前十大的是招商銀行和伊利股份。
張坤表示:"基金三季度略微提升了股票倉位,并對結構進行了調整,增加了食品飲料、銀行等行業的配置,降低了醫藥、互聯網等行業的配置。"
優質公司估值已基本合理,未來3-5年可樂觀一些
除了調倉換股,記者注意到,張坤在三季報中也分享了其對于市場的一些看法。
比如在易方達優質精選混合和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等三季報中,張坤均表示,"我們認為,企業的生意模式、護城河和行業前景共同決定了企業的定價能力,而定價能力是投資獲得高回報的最持久的決定因素之一。在較短的時間內,股票通常由其他因素驅動,比如宏觀經濟或突發新聞,這使得投資有定價能力的高質量公司在短期看通常顯得乏味,因此,投資這些高質量公司伴隨的低風險只能在較長的時期才能被觀察到。"
此外,張坤還表示:"受到市場對未來幾個季度經濟和企業盈利下行,以及對政策不確定性的擔憂,一些長期經營優秀的上市公司最近股價下跌明顯。我們認為,這輪下跌后,這批優質公司的估值已經基本合理。如果做一個組合,我們對其整體的生意模式、護城河和行業前景是有信心的,這些公司未來3-5年有望實現一個較高確信度的盈利復合成長。雖然我們不知道是否會有階段性的低估(類似2018年底),但我們認為由于起點估值沒有泡沫,并且優質股權總體仍是稀缺的,因此從未來3-5年來看,可以對這些公司股票的復合收益率更加樂觀一些。"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69184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