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01 18:01:29
◎對于園區的核心價值,深圳灣科技董事長邱文談道,通俗地講,園區平臺能夠讓企業多做生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則表示,城市的現代化中,也有著園區的巨大功勞——企業絕大部分進了園區,為城市空間格局調整提供了機會。
◎邱文同時還談道,園區運營人員必須成為產業專家,才具備產業資源配置的能力。但目前市場上還沒有真正形成成熟的行業,大學也沒有開設“園區運營專業”,所以人才短缺是一大難題。
每經記者 郭榮村 每經實習記者 安宇飛 每經編輯 文多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新生的行業每天都在出現,企業面對業態的巨變似乎應接不暇。”在《深圳創新密碼——重新定義科技園區》一書中,作者邱文曾這樣寫道。
園區的出現和發展,正是上述“業態巨變”的體現之一。華為發布的《2020未來智慧園區白皮書》提到,園區作為城市的基本單元,是最重要的人口和產業聚集區。據華為企業業務市場洞察顯示,90%以上城市居民工作與生活在園區,80%以上的GDP和90%以上的創新在園區內產生,可以說“城市,除了馬路都是園區”。
作為深圳重點園區平臺公司——深圳灣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灣科技)的黨委書記、董事長,邱文近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正在發生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及東西方之間的競爭,將會為所有企業和每一個人都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需要一種創新思維來指導自己直面問題,深圳灣科技園區正在探尋這種解決方案”。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陳憲近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也談道,園區為構建創新生態提供了載體,集中了研發、服務、創投、供應鏈等創新要素,在科技創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園區,通常是由政府規劃特定區域,對區域內專門設置某類特定行業、形態的企業等進行統一管理和服務,典型的如工業園區、科技園區、自貿園區、產業園區等。
而中國的園區,是改革開放的產物。陳憲說:“中國原來的工業是分散的,比如我小時候在上海,弄堂里面都有工廠,我家附近的弄堂里面都有棉紡廠、針織廠,不遠處還有一個造紙廠.如果刮南風,那個味道就會飄到居民住的地方,很多居民都會提意見。”
陳憲表示,改革開放之后,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這些工廠都陸續搬到了園區。可以說在中國,工業園區的成長與上世紀80年代后的工業化進程同步,進而演化出了(工業園區)與科技園區共生的園區模式。
那么園區僅僅是一個城市中的“企業聚集地”嗎?陳憲認為,園區還為構建創新生態提供了一個空間的載體。園區能夠把一個創新生態所必需的條件聚集起來,比如研發機構、服務機構、創投、供應鏈等要素,“園區化”和“生態化”其實講的是同一件事。
邱文認為,園區的核心價值在于建立一個支持企業發展的資源平臺和生態平臺,通俗地講,就是園區平臺能夠讓企業多做生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那么,園區究竟能給企業提供怎樣的幫助呢?邱文用深圳灣科技的實踐探索舉例:深圳灣科技與華為共同運營了“中國鯤鵬產業源頭創新中心”。通過推動華為鯤鵬產業生態與深圳灣園區生態的融合,幫助華為在操作系統、中間件、數據庫、大數據、管理與服務等產業鏈環節,更快更好地與廣大園區創新企業建立生態合作關系。“即使像華為這么強的公司,和園區開展生態合作,(也)明顯比華為依照傳統方式自己建立生態效果更好,華為也非常認可這一點。”邱文說。
邱文稱,對于深圳灣科技來說,園區大量創新企業通過園區平臺就能夠與華為高效地達成業務合作,獲取更多更好的行業資源,這就是園區平臺自己獨特的價值。同時,合作對深圳灣科技在招商、運營、股權投資等方面的價值很大。創新中心合作不到兩年,已有超過20家華為鯤鵬產業鏈重點企業主動落戶深圳灣園區,驗證了“最高水平的招商是不需要招商”。深圳灣科技也正在抓緊籌備推出園區鯤鵬產業鏈主題投資基金。
這種“多贏”的模式就是產業生態園區模式。“通過產業生態園區平臺獲取原本自身難以獲取的資源,就可以成為企業乃至個人應對變革的法寶。”邱文說。
“我們每天看了千百遍的城市,它可能正在通過科技園區暗暗醞釀新的能量與價值。”在《深圳創新密碼——重新定義科技園區》一書,邱文這樣寫道。
陳憲認為,在中國的城市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科技園區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起到了特殊且重要的作用。比如城市的現代化就有著園區的巨大功勞,企業絕大部分進了園區,為城市空間格局調整提供了機會。而各種產業功能區的形成,也為城市現代化樣貌創造了基礎性條件。更深一點看,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與好產業、好大學息息相關,科技園區可以為城市帶來好產業的發展。
深圳的發展就是一個典型案例。2020年,深圳實現了近2.77萬億元的GDP。40年的時間里,深圳從“小漁村”邁向“國際大都市”的過程中,科技園區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陳憲表示,科技園區為城市帶來的產業發展,集中表現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的上升。2020年深圳市戰略新興產業增加值1.03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估值比重達到37.1%,就是最實在不過的證據。
“北有中關村、南有深圳灣”,“深圳灣”園區品牌已聞名全國。
如今的深圳灣科技園區引入高成長創新型企業超過1200家,既包括空客、埃森哲、華為、騰訊、中國移動、三星、大唐集團等11家世界500強旗下企業,也包括聯發科、發那科、兆易創新、紫光展銳、微眾銀行、商湯科技、云天勵飛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以及54家上市公司(其中20家在入園后成功上市),初步形成了人工智能、5G通信、金融科技、智能硬件等重點產業鏈。園區入園企業年產值超2500億元,貢獻稅收超150億元,吸納高端人才超15萬人。
陳憲認為,好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和核心。科技園區是創新生態、產業生態、產業集群和產業鏈的載體。近幾十年來,產業發展、城市發展甚至社會發展的故事,可以從科技園區開始。
盡管“園區化”和“生態化”是未來城市和產業的發展方向,但在實際發展過程當中,仍有一些難題有待解決。
比如人才稀缺就是一大難題。“園區的產業生態運營是一個新的行業,和傳統的‘園區運營’不是一回事。產業生態運營的本質是資源配置,它是一個新的高端服務業,需要專業的人才。”邱文說。
邱文表示,園區專業運營的過程就是資源配置、資源整合和價值再造的過程。園區運營人員必須成為產業專家,才具備產業資源配置的能力。但目前市場上還沒有真正形成成熟的行業,大學也沒有開設“園區運營專業”,所以人才短缺是一大難題。
不僅如此,從全國范圍內來看,園區還面臨著從“地產模式”向“生態運營模式”轉型的問題。邱文認為,目前國內園區大部分還處于“產業地產模式”階段,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態服務體系及創新的商業模式。
中泰證券一份研報指出,從目前A股上市園區開發公司來看,當前階段園區開發公司主要以土地二級開發為主,在盈利模式上主要由物業銷售、持有物業出租為主要收入構成。
邱文稱,因為都需要建房子,導致園區行業一直被歸入房地產行業,這對園區的創新發展是不利的,也影響政府產業政策的落地。房地產行業可以助力園區發展,但不應主導園區發展。科技園區的價值其實遠高于物業管理型平臺。所以,深圳灣科技在園區優質產業資源高度集聚的基礎上,致力于加快發展園區專業運營業務及入園優質企業的股權投資業務。通過新商業模式的建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業生態園區模式。
邱文還表示,產業生態園區模式不僅通過園區產業創新生態及產業資源平臺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發展,它的本質是推動產業文明和社會文明的進步。因為,社會總是會朝著更高的文明發展,而生態、共享與多贏就代表了文明的發展方向。在這個歷史的潮流中,科技園區必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角色。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40012917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