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24 09:12:37
每經記者 陳星 每經編輯 梁梟
■ 相關公司:昆藥集團(600422,SH)
■ 核心競爭力:現代化醫藥生產平臺,全劑型智能化生產線,天然植物藥研發、生產、營銷一體化企業
■ 機構眼中的公司:上半年工商業齊發力,口服+零售雙輪驅動成果顯著,核心平臺開啟新征程
■ 所屬概念:醫藥工業
近年來,傳統中藥產業可謂“冰火兩重天”。一方面,抗疫斗爭凸顯中醫藥的重要作用,中西醫相輔相成的醫療體系被構建起來。近年來,國家也頻頻出臺政策法規來推動中醫藥行業的發展,地方政府也積極布局,中醫藥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另一方面,醫藥改革深化,限制中藥注射劑使用、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等都將對中醫藥行業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此外,中醫藥品質不穩、原材料價格上漲、創新研發能力不足等也是中藥市場發展需要直面的挑戰。
針劑業務曾經是昆藥集團重要的核心業務板塊,而近年來,隨著國家醫保政策、行業政策發生重大變化,昆藥集團經歷了“注射-口服”“處方-零售”的轉型。今年上半年,公司口服劑產品整體增速為29%,口服產品占工業營收的比例為72%,已超過針劑板塊的貢獻。同時,口服產品在零售端的增長也十分顯著。
近日,昆藥集團總裁鐘祥剛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鐘祥剛表示:“過去幾年,我們一直想摘掉中藥注射劑企業的‘帽子’。如今的昆藥集團已經具有全新的業務格局和業務板塊,因此我們也希望市場對昆藥有全新的認識。此外,現在的中藥產業,在整個大環境下仍然處于‘行業洗牌’的階段,企業首先要轉型升級才能更好適應新的發展格局,活下去是關鍵。”
圖片來源:昆藥集團供圖
摘掉注射劑企業帽子
口服產品收入占比超針劑
對于現代中藥而言,這是一個“海水與火焰”并存的時代。
一方面,作為我國的民族瑰寶,中藥已經形成了我國為數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優勢的現代經濟產業,也形成了中西醫相輔相成的醫療體系。
另一方面,中藥注射劑作為中藥工業的重要增長引擎,2012年以來受到輔助用藥、醫保受限等政策持續限制,導致中成藥加工回暖艱難,中成藥生產行業長期處于低位運行狀態。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規模以上醫藥工業企業實現中成藥生產主營收入4587億元,同比增長7.5%;實現利潤總額593億元,同比下滑1.8%。
針劑業務曾經是昆藥集團的核心業務板塊,昆藥集團經歷過行業繁榮期的“高光時刻”,也經歷過艱難的轉型陣痛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昆藥集團總裁鐘祥剛坦誠地說:“在行業繁榮期,我們曾經也是市場上備受關注的企業之一,也因此給市場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近幾年來,為順應國家和行業政策的變化,我們持續推動公司實現‘針劑-口服’‘處方-零售’雙輪驅動的轉型升級,而轉型升級的成效也在最近的財報數據中逐步顯現。所以,我們也希望市場對昆藥有全新的認識,不再停留在過去的固有印象中。”
鐘祥剛之所以這么說,某種程度而言也是政策和市場倒逼的結果。近年來,多省份控制輔助用藥使用,中成藥、中藥注射劑受此影響銷售遇冷。中康CMH數據顯示,無論是在醫院還是零售渠道,中成藥的銷售規模都呈下降趨勢。等級醫院中,中藥注射劑的占比從2019年的31%下滑至2021年一季度的24%。受此影響,昆藥集團的成長性在2015年之后也一度陷入低迷。
從財務數據來看,2016年、2017年、2018年,昆藥集團連續三年扣非后凈利潤同比下滑。倒逼之下,唯有轉型。直到2018年,昆藥集團確立了“針劑-口服”“處方-零售”的雙輪驅動戰略轉型,邁出了戰略轉型的重要一步。
到2021年上半年,公司口服劑產品整體增速為29%,口服產品占工業營收的比例為72%,已超過針劑板塊的貢獻,占比持續提升。
由于在口服產品和零售市場表現亮眼,昆藥集團在2021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0.93億元,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3.3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9.54%和47.84%。
大浪淘沙,很多企業都在轉型,能在浪潮中避免傾覆的卻是少數。鐘祥剛表示,昆藥的經驗就是,選中一個戰略方向,然后集中各方面優勢資源去聚焦和深耕。“在行業變革過程中,可能有一些企業因為不能適應快速的行業變化而被市場淘汰,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堅定持守,把握我們在植物藥和精品國藥方面的核心優勢,另一方面要以變應變,謀求創新和突破。”
對于昆藥集團是否已經達到自己轉型預期的問題,鐘祥剛說:“公司目前還在持續推進轉型升級落地,但最新的財報數據顯示,口服板塊的收入占比已經提升到七成,數字應該能說明問題。”
提前做好布局
應對政策面影響
今年9月,一則消息又讓中醫藥人緊張了起來。當月,傳聞已久的湖北中成藥集采正式“官宣”,19個省區組成聯盟,采購17組產品76個中成藥產品。這意味著,繼廣東省聯合山西、河南、海南等6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針對58個中成藥品種跨省聯盟集采之后,覆蓋面更廣的中成藥集采正式拉開序幕。
“集采”,一個醫藥人耳熟能詳的詞語,曾令不少醫藥人“無眠”。而在此次湖北中成藥集采中,臨床用量大、采購金額高和涉及多家企業生產的中成藥大單品,如血塞通注射液等成為重點關注的對象。
談及中成藥集采,鐘祥剛說,中成藥集采對全產業鏈的影響都非常大,影響的要素和維度也比較復雜。所以他認為,在中成藥集采方面,政府部門應該會更謹慎一些,企業也更樂觀一些。
圖片來源:昆藥集團供圖
雖然中成藥集采在全國大范圍鋪開仍有難度,但政策隨時可能落地。正如鐘祥剛所說,誰也不能規避政策帶來的影響,對企業而言,提前布局做好應對是關鍵。他表示,從幾年前開始,昆藥集團開始集中資源對產品、渠道、團隊進行重新布局。一方面是順應政策和行業變化,通過轉型升級形成新的盈利增長點,另一方面是提升企業抗風險和抗周期的能力,逐漸擺脫對單一市場或單一品種的依賴。“我們也會在產品、渠道、品牌等方面做好相應的準備,來應對新的行業和市場變化。”
除確立“注射-口服”“處方-零售”的轉型方向外,昆藥集團的提前布局還包括發揮在昆藥血塞通產品上的品牌和產品優勢;其二,在如胃腸道、呼吸等一些大流量常見病領域,將昆明中藥廠的一些傳統經方老藥打造出一個有品牌價值的護城河;其三,在中醫藥領域從治療向泛健康領域延展。今年上半年,昆藥集團自有大健康板塊加快品類拓寬及賽道切入,實現營業收入2148.72萬元,同比增長106%。
鐘祥剛認為,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社會環境,對于中醫藥的未來發展都是利好的,只是政策導向和產業基礎需要時間去迭代和完善。所以產業需要度過一個洗牌和變革期。他表示:“過去我們的行業主題叫‘洗人洗產品洗企業’,我們必須先活下來,找到轉型方向,然后持續打磨。因此,說醫藥行業是一個高門檻、長周期甚至是高風險的行業也算恰當。”
對于投入,鐘祥剛表示,在行業處于相對變動的時期,昆藥集團在渠道拓展、品牌建設、模式重構和研發創新上加大投入。盡管從報表上看,這些投入的效益好像暫時還未完全體現。事實上,資源投入都可能有一定的滯后效應,但這不會動搖我們的持續投入。
創新不僅是科學問題
也要充分平衡社會及企業效益
對于傳統中藥而言,“出海”“創新”等都是繞不過去的關鍵詞。
2021年上半年,昆藥集團研發投入6920.24萬元,同比增長37.59%。這一數字雖然比不上諸多以研發為導向的醫藥企業,但鐘祥剛認為,對企業而言,任何創新都應該“量入為出”,而且要和企業的發展戰略相匹配。
提起昆藥集團的創新,很多人會聯想到屠呦呦團隊。作為屠呦呦團隊的合作伙伴,昆藥集團與其團隊合作的適用于紅斑狼瘡KYAH02-2016-078的II期臨床試驗正常推進。這一藥物如順利上市,將填補口服國產SLE治療藥物的空白,給昆藥集團的銷售帶來新的增量;與此同時,自主研發的適用于缺血性腦卒中的中藥I類新藥KYAZ01-2011-020開展臨床I期試驗,已完成單次給藥耐受性的試驗觀察;適用于異檬酸脫氫酶-1(IDH1)基因突變1類創新藥KYAH01-2016-079,是國內首個自主研發進入臨床研究針對IDH1基因突變的選擇性抑制劑,已完成首例病例的入組。
鐘祥剛強調,投入創新研發并不意味著昆藥將轉型為一家“Biotech”企業。“我們的研發布局圍繞‘小全面+差異化’展開,小全面是在某個??祁I域進行全面布局,差異化則是與多數企業或主要的大公司競爭者有所區隔,我們稱為‘小而美’特色??飘a品管線。昆藥目前的盈利能力并不足以支撐大規模多領域的立項探索,因此對于治療領域并未廣泛撒網。我們把研發資源集中到昆藥有治療優勢的領域,如心腦血管、骨風關腎領域。當然,公司也會關注一些新領域,諸如腫瘤或其他領域,但主要還是在我們核心治療領域構建優勢和管線。”他坦言。
昆藥集團總裁鐘祥剛 圖片來源:昆藥集團供圖
目前,昆藥集團的創新藥(包括改良性新藥)、非創新藥的研發比例大致為三七開。鐘祥剛表示,未來昆藥集團的布局大概是40%左右是創新藥,其中包括昆藥具有相對優勢的植物藥及天然產物創新藥、30%左右是高端仿制藥,還有30%是現有產品的二次研發。隨著研發創新的持續推進,公司在創新方面將投入更多。
身為醫藥人,鐘祥剛對創新的判斷更加冷靜。“做藥人都想做真正的創新,但創新需要時間,也需要資源。它不僅是個科學問題、技術問題,也是社會及企業效益平衡的問題。很多創新從成藥性來說沒有問題,但從社會及企業效益平衡角度看,可能不是特別理想,所以需要企業結合自身戰略及臨床的需求,審慎地選擇。”
近年來,中藥出海也是一個頻頻被談論的話題。中國的抗疫實踐,讓中醫藥站在世界舞臺的聚光燈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中藥進出口額達63.7億美元,其中出口額42.8億美元,同比增長6.6%。這其中,植物提取物出口額達24.4億美元,同比增長3.6%,中藥材及飲片出口額13.1億美元,同比增加15.2%。尤其在疫情暴發的2020年上半年,中藥材飲片出口量同比增幅達到28.01%。
但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中藥海外抗疫仍以華人為消費主體,銷售的中藥仍以中藥材及飲片為主,中成藥未經注冊仍無法進入海外市場。”推動中醫藥全球化仍任重道遠,中藥出海的難題不僅是文化隔閡的問題,更是中藥缺乏循證醫學和臨床試驗驗證的問題。
大多數觀點認為,近代以來,中醫藥曾屢遭質疑。實現中西醫并重和中醫出海,不僅需要解決實踐層面問題,更需要解決認識層面問題,尤其要重塑中醫藥文化自信。
但在重塑文化自信以外,鐘祥剛提出了另一種思路。他認為,純中藥出海的市場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借助青蒿素出海的經驗,昆藥集團已經在開拓一條從“產品出海”到“產業出海”的新路徑。公司開始在非洲等地嘗試藥品在當地的產業化,也就是在當地建工廠、醫院和診療機構,使中醫藥附帶醫療過程、醫療產業一起出海,形成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今年第四季度,昆藥集團在海外的第一家醫療中心預計將開業。同時,昆藥部分產品的循證醫學證明也在進行中。
圖片來源:昆藥集團供圖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是昆藥認為中藥出海的機會所在。“在傳統的發達國家,因為產品標準、基礎認知等因素,可能機會不大,而依托一帶一路人口和地緣優勢,中醫藥出海的可能性反而更大。”2020年,昆藥集團國外業務貢獻營業收入1.44億元。
作為上市公司總裁,鐘祥剛是否關注公司的股價表現?尤其是在云南白藥、片仔癀屢屢創下股價新高時,他如何看待昆藥的股價表現?“片仔癀、同仁堂、云南白藥作為第一梯隊之所以有那么高的估值,市場有其自身的投資邏輯。但我認為,在整個行業處于變革的階段,對于那些做好充分準備應對變革的企業,也會在適當的時候脫穎而出,市場也一定會給予其應有的關注?,F在的行業企業中,一定數量的企業會被淘汰掉。在第二梯隊里有特色的、成長性、科技含量和商業化能力的企業會等到機會。”鐘祥剛表示。
記者手記|商業沒有永遠的避風港
企業經營的歷程中,風口調轉是常事。而如何在風口調轉之間學會轉向與順勢,可能是一家明星企業走向常青企業的必經之路。
正如昆藥集團,在市場追捧中藥注射劑概念之時,其也是一家站在風口上的明星企業。但隨著限制中藥注射劑使用等政策的出臺,昆藥集團也首當其沖受到影響。在采訪中,鐘祥剛坦言,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規避政策的影響,可以做的只有提前布局,未雨綢繆。而在行業洗牌階段,活下去就是一種勝利。
這是昆藥集團在歷經數次產業變革后的智慧、經驗,或許也是教訓。商業沒有永遠的避風港,風雨欲來,直面它或許才是抵達風平浪靜的唯一方法。
記者:陳星
編輯:梁梟
視覺:劉陽
排版:梁梟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