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18 22:48:56
◎顯然,房企的多元化發展仍需要時間。但從中央層面近期釋放的針對房地產行業的積極信號來看,無疑為房企“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提供了有利條件,同進,或許也為部分房企轉型或多元化發展爭取到更多時間。
每經記者 陳榮浩 每經編輯 魏文藝
近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申“房住不炒”的定位,首提“加強預期引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及“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在業界人士看來,中央經濟工作提到“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也是基于今年房地產行業形勢的判斷和考量,為明年房地產行業發展提出清晰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房地產“探索新的發展模式”。隨著房地產行業從增量開發向存量運營時代轉變,房企過去“高杠桿、高周轉”發展模式亟待改變,企業通過高杠桿、高負債實現高速發展、快速擴張的模式已接近尾聲,房地產企業也需要順勢而為,拓展新的業務模式,實現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部分房企出現債務違約,導致房地產金融風險加大,中央頻繁提及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守住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與此同時,在行業整體下行的背景下,今年下半年以來,各地房地產成交量持續下滑,新房和二手房價格下降城市不斷增多。為此,多城于近期發布了各種購房補貼政策,目的也是對沖地產下行對行業的負面影響。
事實上,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后的一周內,多地已發布相關政策,落實“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的會議精神。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房地產行業未出現明顯的市場轉暖的情況下,或許會有更多的三四線城市陸續加入到發布“購房補貼”政策的行列中來。
既然房子沒那么好賣了,對部分房企來說,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或許是更好的選擇。目前房地產行業比較常見的多元化戰略無外乎有兩種:一是基于房地產本身的多元化發展,即以房子為載體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比如商業地產、文旅、代建、物業管理、長租公寓等;另一種則是跨界跨領域的多元化發展,比如機器人、新能源、農業、物流等。
以房企多元化業務探索中較為成型的物業為例,近幾年主流房企紛紛分拆物業板塊上市。雖然資本市場對物業企業的估值邏輯已發生變化,但今年以來仍有12家物業企業已成功在港上市,且目前在港排隊等待上市的物業企業仍有近20家。
不過,在跨領域的多元化發展方面,由于房企既不具備競爭力,也不熟悉行業,很多時候付出了巨大成本,收獲的卻往往是經驗教訓。
據貝殼研究院數據,2017-2020年,房企多元化營收占比雖逐年上升,但普遍占比并不是太高。如排在第一梯隊的新城控股、龍光集團和招商蛇口,多元化營收占比分別為28.70%、22.80%和21.88%。而絕大多數房企的多元化營收占比則低于10%。
盡管房企的多元化業務拓展受到一定影響,但在目前房地產業開發業務規模增長受限的環境下,未來房企多元化業務端的營收貢獻仍有提升空間。
顯然,房企的多元化發展仍需要時間。但從中央層面近期針對房地產行業釋放的積極信號來看,無疑為房企“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提供了有利條件。同進,或許也為部分房企今后轉型或多元化發展爭取到更多時間。
(鎂刻地產原創,喜歡請關注微號meikedichan)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31094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