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21 17:28:31
◎在“雙碳”目標推動下,環保產業正在加快進入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新發展階段,逐步向綠色循環發展,產業格局正在深刻重塑。
◎實現“雙碳”目標將會帶來規模巨大的投資,會給企業帶來巨大商機。
每經記者 李可愚 每經編輯 陳星
12月20日-24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周在線上舉辦。
12月21日下午,分論壇之一“2021中國企業低碳發展論壇”正式召開,該分論壇由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作為支持單位,以“碳中和新局 現實與路徑”為主題,匯聚政產學研各方智慧,探尋產業綠色轉型路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主題為“碳中和來了,中國企業準備好了嗎?”的圓桌論壇環節,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劉科,科融環境董事長毛軍亮,首創環保董事會秘書、總法律顧問邵麗,通威股份光伏事業部總裁陳星宇,隆基股份品牌總經理、隆基股份全球市場負責人霍焱等多位碳中和領域研究專家和行業大咖展開熱烈討論。
對于當前我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意義,劉科分析,首先,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世界已經作出了相關承諾。其次,對中國的經濟發展進程來說,我們需要告別過去高耗能、碳排放量高的發展階段,要通過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來“倒逼”經濟的轉型升級。
對于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動力源,通過推進“雙碳”目標帶來的能源產業轉型也不可或缺。實現“雙碳”目標將會帶來規模巨大的投資,會給企業帶來巨大商機。
對于各類企業特別是環保企業,“雙碳”目標會迎來哪些機會?又將帶來哪些挑戰?
對此,毛軍亮表示,在高質量發展理念的指導下,低碳經濟發展已經是中國企業必須要納入發展規劃的重要戰略之一。低碳經濟是指可持續發展理念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以及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發展形態。對企業來說,要實現低碳戰略轉型,在這一過程中,環保企業將迎來更大的商機。
邵麗則指出,在“雙碳”目標推動下,環保產業正在加快進入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新發展階段,逐步向綠色循環發展,產業格局正在深刻重塑。
未來環保行業的價值將從污染治理到資源能源利用轉化,數字化革命將使單點的治理向萬物互聯的智慧環保邁進。從發展周期來看,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基本完成,未來將是高效的運營服務解決方案的專業化時代。
對新能源產業來說,“雙碳”目標的提出必然會帶來機遇。
霍焱在圓桌論壇上指出,“3060”目標提出后,對于整個光伏行業是一個巨大利好。根據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測算,到2060年,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量需要達到每年約1000億兆瓦,而2021年全球光伏行業的裝機量約在150億兆瓦左右。
對光伏行業來說,如此巨大的市場空間,意味著未來每年50%-60%甚至更高的持續增長。與此同時,還可以帶動不少相關產業,比如硅料供應、玻璃生產等。
陳星宇則結合企業實踐經驗指出,太陽能、風電等新能源在未來的能源轉型中將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企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之后,風電和太陽能都已經進入了平價時代。所謂的平價,指的就是和當地的燃煤電價完全處于一個水平,甚至還低于燃煤電價。在一些省份,光伏上網的電價甚至可以低于當地的水電價格。
“雙碳”目標的提出必然會為企業帶來發展機遇,與此同時,這一過程中的不少挑戰也必須被正視。
劉科分析,從當前情況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不能操之過急,并非說明天就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碳達峰、碳中和也不等于“零碳”,自然界也不可能存在零碳的狀態,一些地方打出“零碳”的概念并不科學。
同時,在推進“雙碳”目標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到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存在非穩定的問題,不解決這些新能源穩定上電網的問題,可能會發生大建可再生能源項目,但項目無法上網導致“棄風棄光”的情況。
毛軍亮則指出,對于火電、煤炭、化工等企業來說,低碳的影響是巨大的。當然,他也強調,從長期來看,對于企業來說,下游客戶對燃燒系統技術標準的要求將大大提升,這也將成為一種機遇。擁有節能燃燒點火裝置等相關技術,可以幫助碳排放不達標的火力煤電等企業,減少碳排放及污染氣體的排放量,從而實現互利共贏。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44829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