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22 15:43:49
◎夏瑜指出,在產業高速發展的過渡期,也出現了不少資源浪費和現象性內卷。在她看來,這些都是中國生物醫藥走向創新之路、走向全球市場的一個必經過程,不會影響產業發展的步伐,也不會阻礙各個細分領域頭部公司大步邁向全球的步伐。
每經記者 金喆 實習生 黃穎琳 每經編輯 宋思艱
今年8月,康方生物(09926.HK)的派安普利單抗(AK105)正式上市,成為第五款獲批的國產PD-1。9月,公司的PD-1/CTLA-4雙特異性抗體凱得寧單抗(Candonilimab,AK104)上市申請獲得國家藥監局正式受理,用于治療復發或轉移性宮頸癌,并納入優先審評,有望獲得全球PD-1雙抗的首張入場券。
12月22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中國醫藥健康資本論壇”在線上舉行。論壇上,康方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夏瑜發表了主旨演講。她認為,現象性內卷是中國生物醫藥走向創新之路、走向全球市場的必然過程。面對扎堆現象,應從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著手,在不斷細分的市場上形成競爭壁壘,同時擁抱海外市場,爭取用雙抗來引領腫瘤免疫的2.0時代。
隨著近年來“突破性療法”、“優先審評”等特殊通道的開通,醫藥生態不斷刷新紀錄。截至2021年11月,我國累計23個創新藥品種獲批上市,由本土生物藥企自研的產品幾乎占據一半。
正如夏瑜在演講中所言,“醫藥改革持續深化和政策利好促進了創新的發展,新藥研發投入持續增加,中國新藥開發迎來了一個全面的創新時代”。
但應該注意到的是,國內創新藥也面臨靶點集中、研發同質化的問題。夏瑜指出,在產業高速發展的過渡期,也出現了不少資源浪費和現象性內卷。在她看來,這些都是中國生物醫藥走向創新之路、走向全球市場的一個必經過程,不會影響產業發展的步伐,也不會阻礙各個細分領域頭部公司大步邁向全球的步伐。
在這種環境下,創新藥企如何“破局”?夏瑜提出了兩條路徑,一是優化創新生態,培育First-in-class(同類首創)的產品。二是深化對科學的認知,努力做出Best-in-class(同類最優)的產品。
以康方生物研發管線為例,在First-in-class層面,利用先進雙抗平臺整合成熟靶點、進一步設計和開發,使雙抗產品達到減毒作用。目前在宮頸癌的臨床試驗中,凱得寧單抗的治療效果優于雙免疫聯合療法,以及PD-1單藥治療。
Best-in-class的理念被康方生物應用到在派安普利單抗的開發中。康方生物選擇天然的具有穩定性和成本優勢的IgG1亞型,并將其中的Fc片段進行抗體工程改造,去除了影響安全性和療效性的ADCC/ADCP/CDC效應,使其成為潛在的Best-in-class品種。
夏瑜補充到,生命周期的管理同樣是新藥開發領域的關注重點。除了中重度銀屑病、關節炎這種常見疾病以外,公司還開展了IL-12/IL-23單抗AK101針對像免疫性腸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發。這使得產品未來的生命周期變得更長,這也是一種對創新的連續。
除了差異化創新,拔高海外競爭能力也成為“中國制藥新勢力”的重要一環。
夏瑜認為,隨著本土生物醫藥創新企業的崛起,最初以化學仿制藥起家的中國制藥工業在全球生物藥物創新過程中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正處于從“跟隨創新”向“自主創新”轉變的一個重要階段。本土創新企業的實力增強,開始全面追趕國際領先的水平。
數據顯示,近年中國藥企發起的MRCT(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數量持續增長,全球占比由過去不到1%提升至7%以上。多個國產PD-1項目FDA上市已進入受理階段。在LAG3、TIM3、OX40、CD47等免疫治療新靶點上,國內藥企占據全球在研項目三成以上。雙抗、ADC、CART進入臨床的在研項目數量國內也僅次于美國。
自2020年起,中國創新藥項目license-out數量明顯增長。截至2021年11月30日,今年已有21起出海授權,維迪西妥單抗(26億美元)、替雷利珠單抗(22億美元)更是接連刷新交易金額紀錄。值得一提的是,Biotech已經開始成為重磅訂單供應主力軍。
當然,Biotech并不是各路選手的終極目標。在夏瑜看來,要想成為中國的Big Pharma(制藥巨頭),創新型公司應該在以下四個方面表現優異。第一,研發產品差異化,要做擁有全球創新性和領先性的新藥,而不是一味地跟隨;第二,生產要規模化和現代化,要建立起高質量、高效率的管理體系,來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第三,商業運營要專業化,也要學術化;第四,要尋求合作的國際化,勇敢地擁抱海外市場,
夏瑜希望,中國新藥開發的頭部企業在優勢品種上面能夠早日實現從海外權益轉讓向海外獲批上市的過渡,最終能夠在海外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