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1-25 09:46:44
每經記者 溫夢華 李佳寧 每經編輯 董興生 宋紅
幾天前,一個名叫“崔筱盼”的虛擬數字人,獲得了2021年萬科總部優秀新人獎。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郁亮在“朋友圈”稱其獲獎原因為:催辦的預付應收/逾期單據核銷率達到91.44%。
2022年開年,乘著元宇宙的“東風”,虛擬數字人、虛擬偶像異軍突起。
清華虛擬女學霸華智冰、抖音美妝達人柳夜熙、每經AI虛擬主播……越來越多的虛擬數字人(以下簡稱“虛擬人”)席卷而來。“虛擬數字人”板塊也掀起漲停潮,個股一度拉出近20CM漲停;互聯網巨頭、上市公司、投資機構、新聞媒體紛紛出手,加速投注虛擬人,渴望占據先機。
清華虛擬女學霸華智冰 圖片來源:華智冰微博
除了IP型虛擬人,隨著NLP(自然語言處理)、XNR(深度神經網絡渲染技術)等AI技術的成熟,越來越多的服務型虛擬人也在具體行業中找到了自己的明確位置。 新近的案例有小冰公司公布的每日經濟新聞AI虛擬主播,能夠不間斷播報資訊,面容、形態與真人無異。
小冰公司與每日經濟新聞合作的虛擬主播
啟信寶數據顯示,僅2021年國內新增虛擬人相關企業超6萬家;投資領域更是大手筆頻出,2022年開年還不到一個月,虛擬人領域近百起融資累計超4億元。
多位投資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相比元宇宙,虛擬人不再是純粹的概念。“能明顯感覺到虛擬人在2021年下半年比上半年熱很多,元宇宙開始從一個不落地的概念慢慢落地下來。”投資了虛擬人公司的順為資本副總裁馮錚坦言。
深耕虛擬人領域多年的魔琺科技CEO柴金祥強調,虛擬正在成為潮流,未來十年是虛擬世界與元宇宙的時代,企業和品牌想要突破限制、嘗試營銷新玩法,可以打造企業虛擬人,這是企業進入元宇宙的基礎或“入場券”。
字節跳動加碼“李未可”
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大廠紛紛入局
近日,成立僅兩個多月的杭州李未可科技有限公司獲得了字節跳動的獨家融資。
啟信寶數據顯示,杭州李未可科技成立于2021年10月,打造了名為“李未可”的AR科技潮牌及同名虛擬IP形象。截至目前,公司第一大股東為茹憶,持股比例為48%;字節跳動旗下北京量子躍動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20%。
簡單來說,李未可是一個虛擬女生。在抖音、小紅書平臺上,李未可通過視頻內容金句頻出,展現虛擬人的世界。截至目前,李未可在抖音上擁有超50萬粉絲,獲贊超150萬;在B站上,李未可的視頻漫劇《未可WAKE》也同步上線,構建了自己的立體人設。
這并非字節跳動在AI虛擬賽道的第一次出手。2021年6月,字節跳動旗下子公司收購杭州看潮信息咨詢公司,該公司是虛擬偶像女團A-SOUL成員的美術著作權所屬公司;兩個月后,字節跳動收購VR創業公司Pico,布局AI虛擬交互的上下游。
虛擬偶像團體A-SOUL成員嘉然Diana微博粉絲超160萬
圖片來源:嘉然Diana微博
風口之下,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大廠紛紛投注虛擬人產業。
2021年9月,國內首個超寫實數字人銀發少女AYAYI入職阿里,成為天貓超級品牌日的數字主理人。AYAYI的第一條小紅書作品發布當天就獲得224萬閱讀,“她”的妝造更是吸引了眾多博主競相模仿。
在此之前,2019年,騰訊就曾根據《王者榮耀》里的角色,推出虛擬偶像唱跳男團——無限王者團。隨后,無限王者團先后聯手《GQ》《NYLON》進行雜志拍攝,完成時尚圈跨界。
圖片來源:無限王者團官方微博
國內二次元文化聚集地B站,更是早早瞄準虛擬偶像,2019年,B站收購上海禾念,讓洛天依等一眾超人氣虛擬偶像成為bilibili的“員工”。B站2020年二季報顯示,虛擬主播(VUP)已成為B站直播增長最快的品類。
相關研報指出,以虛擬人的細分賽道虛擬主播為例,B站虛擬主播營收從2020 年1月的762萬元增長到2021年11月的超5000萬元,同期付費人數從7萬增長到超25萬,部分頭部虛擬主播表現強勢,已成為B站主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冰公司COO徐元春透露,小冰和每日經濟新聞的合作從2019年就開始了,主要集中于做金融資訊。去年年末,虛擬主播正式上線。
每經AI電視導播工具
每日經濟新聞董事長、總編輯聞達表示,每經AI電視將AI技術深度嵌入到采編播流程,融合了每經AI智能寫稿、每經AI虛擬主播、每經AI播控三大系統,解決了可視化“無人化”的三大問題——內容生產自動化、內容形式自動化、內容分發自動化,真正實現了采編播全流程無人化操作,24小時不間斷播出。
面對虛擬人商業化的火熱,柴金祥表示:“與真實代言人可能帶來的風險相比,虛擬人無疑更加安全可靠,并且虛擬人是屬于企業自己的數字資產,其投入后產出的回報永遠不會流失,還會不斷地增加企業數字資產。”
在他看來,移動互聯網時代以視頻為主,隨著技術發展,未來十年三維虛擬內容將成為常態。“隨著信息處理技術和信息交互載體的進一步升級,與虛擬人進行多模態互動交互或許會成為我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概念股一度漲超20%
二級市場還是炒概念
2022江蘇衛視跨年演唱會中,虛擬人鄧麗君現身舞臺與當紅歌手對唱,讓背后的虛擬現實(VR)體驗服務供應商之一的數字王國集團罕見大漲25%。隨后,在2022年A股首個交易日,虛擬人板塊也掀起漲停潮,資本市場應聲而動。
江蘇衛視跨年演唱會上歌手周深與虛擬“鄧麗君”同臺演出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月24日收盤,“虛擬數字人”板塊指數報920.65,跌幅為0.15%,總成交額為105億。
在25只板塊個股中,當天股價漲幅最大的前5個股為:風語筑、華揚聯眾、鋒尚文化、啟迪設計、絲路視覺,漲幅分別為:8.14%、2.15%、2.07%、1.87%、1.84%。
此外,因旗下子公司世優科技聚焦虛擬人,1月14日和17日,捷成股份連續兩個交易日股價上漲了20.03%、19.97%,引發關注。1月18日,深交所向捷成股份下發關注函,要求說明子公司世優科技具體盈利模式。
“二級市場更多以概念炒作為主,從一級投資市場角度來看,真的在做這個事情的公司、項目其實不多。很多做所謂虛擬偶像的項目并沒有真正成為資本市場上非常主流的項目。”馮錚坦言。
一位身處行業之中的從業者于先生也告訴記者,在他看來,虛擬人并沒有越來越多,很多都是概念砸出來的。
上市公司扎堆,概念股一路高歌猛進。不少人將虛擬人視作是元宇宙最先落地的細分應用之一。相關研報指出,虛擬人是現實與元宇宙場景鏈接的重要“媒介”之一,結合產業落地進程,虛擬人有望成為元宇宙最主要的預賽道之一。
艾媒咨詢CEO張毅卻認為,不要將虛擬人和元宇宙放在一起,二者之間沒有必然關系。“兩者完全是兩碼事。目前元宇宙更多的是炒概念,如果按照元宇宙的邏輯去做虛擬人,企業可能在布局方向、落地上會有很大的問題。”
上述從業者于先生表示,虛擬人的概念已經存在很多年,相關產品如早期的初音未來,甚至是肯德基老爺爺,都屬于虛擬人的范疇,而這些與元宇宙之間其實并無必然聯系。
日本虛擬歌手初音未來也屬于虛擬人范疇 圖片來源:初音未來微博
2021年產業融資額超2500億
一級市場投資偏冷靜
創業公司同樣掀起了虛擬人投資熱潮。
2021年7月,打造迪麗熱巴虛擬形象“迪麗冷巴”的次世文化完成了500萬美金的A輪融資,由創世伙伴CCV領投,順為資本跟投;兩個月后,主推虛擬演員的廣州虛擬影業有限公司完成了來自峰瑞資本領投的超千萬元Pre-A輪融資。
啟信寶數據顯示,2020年~2022年,虛擬人相關企業數量呈現逐漸快速增長趨勢。其中,2020年虛擬人相關企業新增數量為36080家,到了2021年,這一數據變成了66293家。
截至目前,國內虛擬人相關企業存續數量超16萬家。2022年過了不到一個月,虛擬人領域融資數量近百起,融資金額達4.11億元。
從投資領域看,目前大多數投資集中在虛擬主播、虛擬偶像等制作上。數據顯示,2020年虛擬人相關企業融資共有1713起,融資金額為2301億元;短短一年后,這一領域的投資事件增長至2843起,融資金額為2540億元。
投資方式上,2020年,虛擬人相關企業投資方式最多的為天使輪投資,共有106起,其次為股權投資,數量為82起;2021年,天使輪依舊數量最多,高達61起。
“虛擬人領域的投資尚處于早期,早進入虛擬人行業比晚進入好,重金進入比輕描淡寫進入好。從資本布局的前瞻性來看,未來一年至一年半之間,虛擬人產業的投資都會處于上揚的態勢。”張毅認為。
在馮錚看來,虛擬人在資本追捧的慣性之下呈現出了階段性的熱度,相關技術的投入產出性價比還沒有“跑通”,只是因為每個公司都希望擁有進入虛擬世界的資產。“相比于二級市場熱衷于炒概念,大多數一級投資人還是比較冷靜的,選擇真正有價值的項目投資。”
缺乏交互能力
目前虛擬人還處于早期階段
資金大舉涌入,虛擬人產品也迎來爆發。
無數虛擬人物形象出現在網絡之中,他們所代表的品牌不同、形象各異、發揮的功能也有所差異。例如哈醬是華納音樂廠牌推出的虛擬歌手,燃麥科技推出的AYAYI不僅入職阿里,還拿下了LV、歐萊雅、保時捷等品牌的代言。
虛擬人AYAYI 圖片來源:AYAYI微博
《虛擬數字人深度產業報告》預計,到2030年我國虛擬數字人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元,迎來廣闊的應用空間。“今年一定是虛擬人產業的爆發期。”張毅預測。
“目前的虛擬人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種就是如虛擬主播、虛擬歌姬、虛擬偶像等定制出來的虛擬人,還有一類則是每一個公司都可以打造的類似于吉祥物的品牌形象虛擬人。”一位不愿具名的虛擬偶像從業人士告訴記者,盡管虛擬人產品眾多,但很多公司對于虛擬人產業的投入屬于跟風行為,“看別人做自己也跟著做,但實際上根本沒有想好產品的定位”。
上述業內人士還指出,當前大多數虛擬人產品的技術含量并不高,有相當一部分虛擬人實際上是通過真人實景拍攝后用電腦后期技術“換頭”合成的。“這個操作非常簡單,與一些通過動作捕捉、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出來的虛擬人相比持續產出和維系的成本也更低。”
事實上,相比于越炒越熱的概念,許多從業者與投資人更加看重的是產品背后的技術內核。
柴金祥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朱鵬 攝(資料圖)
在柴金祥看來,作為虛擬世界的核心資產,虛擬人最大的商業價值在于其具有強烈的規模化和可復制化能力,全方位的計算機圖形學與AI核心技術,以及高質量、高效率、規模化的內容生產能力是打造虛擬人及內容的必要條件。
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和中關村數智人工智能產業聯盟發布的《2020年虛擬數字人發展白皮書》就明確指出,虛擬數字人是指具有數字化外形的虛擬人物,應當具備人的外貌(相貌、性別、性格等人物特征)、人的行為(語言、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的表達能力)、人的思想(識別外界環境并能與人交互)這三方面特征。
可以看出,許多虛擬人已經能夠實現擁有和人一樣的外貌和行為,但能夠識別外界環境并與人產生交流互動的虛擬人仍處于少數。有行業人士指出,不管是“P頭”而成的虛擬形象還是CG(計算機動畫)角色,都不能定義為真正的虛擬人。
抖音虛擬美妝達人柳夜熙
馮錚有著同樣的看法,他告訴每經記者,很多虛擬形象其實和影視劇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而在一級市場中投資人更關注的是虛擬人背后AI所賦予的交互能力。
“譬如我們可以在電視上看明星但并不能相互交流,而在AI驅動下的虛擬偶像就可以與我們進行互動,這就是虛擬人和影視的核心區別,也是我們真正在去找的項目,但這樣的公司現在還比較少。”
記者手記|搶占“未來”賽道 需做長期投入的開拓者
新風口的出現勢必會在市場上掀起一陣風暴,無論是投資者還是企業家,無論是初創公司還是老牌大廠,沒有人不想在元宇宙這個賽道中搶占先機。資金大量涌入,概念越炒越熱,而危機或許就潛伏在這“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繁榮市場之下。
誠然,對于新事物,“概念炒作”是一種市場運作的常見手法,也不乏通過炒作概念而獲利的投機者。但對于大部分投資者而言,泡沫何時破裂難以預測,需要擦亮雙眼,辨別哪些企業只是為了“掙快錢”而蹭熱度,哪些企業才是愿意長期投入的開拓者。
畢竟通向未來的大門不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中藏有寶藏的山洞,開門的鑰匙也不是一句如同“芝麻開門”般空口無憑的咒語。即便“未來”的名字不叫“元宇宙”,但那些堅持在技術或內容上穩扎穩打、不斷突破的企業也總會有一席之地。
記者:溫夢華 李佳寧
編輯:董興生 宋紅
視覺:蔡沛君
排版:董興生 王蜀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