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4-15 14:25:07
4月15日,央行公告稱,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今日開展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操作(MLF)1500億元和7天期逆回購操作100億元,利率分別為2.85%、2.1%,均與上期保持一致。
每經記者 肖世清 每經編輯 廖丹
4月15日,央行公告稱,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今日開展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操作(MLF)1500億元和7天期逆回購操作100億元,利率分別為2.85%、2.1%,均與上期保持一致。
由于本月的MLF到期量為1500億元,意味著本月MLF操作為等量續作,而此前連續幾月均處于凈投放的狀態。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4月MLF等量續作,疊加部署降準,表明總量型政策保持積極,釋放推進寬信用信號,有助于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4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降準,市場預計降準會伴隨本月15日的MLF操作一并落地。
對此,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對每經記者表示:“近期降準一定會實施,關鍵是選擇合適的時間。當前我國經濟內需不足的主要因素是疫情,如果不解決疫情,即使降準也不能拉動經濟需求,所以此時應該更多關注財政政策支持下的民生投入。降準的合適時間點,我認為應該是疫情緩解,復產復工的時候,企業正需要資金,信貸需求也比較旺盛。”
記者注意到,4月MLF到期量為1500億元,央行實施1500億元操作,意味著本月為等量續作,而此前連續幾月均處于凈投放的狀態。
具體看來,3月MLF到期量為1000億元,央行實施2000億元MLF操作,凈投放1000億元;2月MLF到期規模為2000億元,央行投放3000億元,凈投放1000億元;1月MLF到期規模為5000億元,央行投放7000億元,凈投放2000億元。
王青認為,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4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降準,兩種中長期流動性之間存在一定替代關系。4月MLF操作沒有減量,顯示當前總量型政策保持積極姿態,主要目標是推動寬信用過程,同時引導市場流動性處于偏寬松狀態。3月金融數據顯示,新增信貸、社融規?;嘏?,但以票沖貸、社融倚重政府債券融資等現象明顯,以居民中長期貸款和企業債券融資為代表的市場自主融資需求仍然較為低迷,各項貸款余額增速繼續徘徊在近20年以來最低點??偭啃驼弑3址e極,能夠補充銀行中長期流動性,提升其放貸能力,體現了“引導金融機構有力擴大貸款投放”的政策要求。
王青稱,降準與MLF之間在流動性投放的替代效應會持續一段時間,接下來MLF繼續等量續作的可能性較大。
此前,市場預計降準會伴隨本月15日的MLF操作一并落地。
盤和林表示:“近期降準一定會實施,關鍵是合適的時間。當前我國經濟內需不足的主要因素是疫情,如果不解決疫情,即使降準也不能拉動經濟需求,所以此時應該更多關注財政政策支持下的民生投入。降準的合適時間點,我認為應該是疫情緩解,復產復工的時候,企業正需要資金,信貸需求也比較旺盛。”
記者注意到,今年1月,公開市場操作和MLF兩大政策利率同步下調10個基點,分別降至2.85%、2.1%。今日,央行開展1500億元MLF操作,利率仍維持2.85%。截至目前,MLF操作利率已經三個月保持不變。
王青表示,4月MLF利率連續第三個月保持不變,意味著在1月政策性降息后,貨幣政策在價格型工具方面持續處于觀察期,也意味著繼3月之后,市場降息預期再次落空。
對于“麻辣粉”利率未下調的原因,王青判斷,當前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財政政策中的退稅減稅、貨幣政策中的全面降準都在陸續加碼,但美聯儲加息提速在即,貨幣政策在“以我為主”的基調下,仍力求內外兼顧,保持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之間的平衡,其中,降息是否會加劇以及會多大程度上加劇資本外流和觸發人民幣匯率貶值,是當前的主要權衡因素。另外,本輪疫情的持續時間和沖擊程度都有待觀察,經濟下行的緊迫程度或尚不足以促使監管層在四個月內兩次動用降息“大招”。
有分析人士指出,降準預計會在一到兩周落地,但降息可能短時間難以見到,盡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本月20號LPR調降的可能性并不大。
王青也認為,考慮到通常需要兩次全面降準才能觸發報價行下調LPR報價,4月MLF利率不動,意味著將于20日公布的最新一期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報價將大概率保持不變。
4月14日,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在第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央行將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受疫情嚴重影響行業和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支持力度,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降低綜合融資成本。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40006119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