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11 16:35:31
◎在4月新基金募資已經有明顯下降的背景下,5月的募資情況并沒有出現好轉,反而還在繼續降溫。根據投中研究院的數據,5月中國VC/PE市場新成立基金數量共計603只,同比下降36.15%,環比下降31%。
每經記者 李蕾 北京報道 每經編輯 葉峰
在今年4月新設基金數量明顯回落的情況下,5月的VC/PE市場進一步“惡化”。根據投中研究院的數據,5月中國VC/PE市場新成立基金數量共計603只,同比下降36.15%,環比下降31%。
投資方面的數據則更為嚴峻。整個5月的投資案例數量為393起,投資規模63.03億美元,自年后國內的疫情反復影響下,投資市場持續下沉,在本期投資規模降至冰點,僅不足百億美元,同比下降47.1%、幾乎腰斬,和情況不佳的4月相比也降低了40.99%。這也充分說明了,在市場寒冬下,資本的出手變得更為謹慎。
募資市場再降溫,外幣基金異軍突起
在4月新基金募資已經有明顯下降的背景下,5月的募資情況并沒有出現好轉,反而還在繼續降溫。
投中研究院報告顯示,2022年5月共有484家機構參與設立基金,85%的機構成立1只基金,11%的機構完成2只基金新設,僅4%的機構設立3只以上基金。而在新私募備案方面,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統計,經歷了3~4月的小高峰后,5月份的私募基金備案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緩的階段。根據中基協公布的新基金備案情況,5月完成備案的私募基金回落至71家,與此前2個月的291家相比有了明顯下降。
不過在一級市場募資寒冬時,專項基金、引導基金卻是另一番火熱的情景:眾多頭部機構紛紛參與新設,且規模多為百億級。例如,5月20日,天河區元宇宙聯合投資基金正式發布,由八家投資機構聯合發起設立,總規模超200億元。沈陽市也在近期出臺了《促進沈陽市投資基金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和《沈陽市天使基金投資管理辦法》,提出將由沈陽市投資基金發起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天使投資基金,引起了行業的廣泛關注。
綜觀這些比較有代表性的新設人民幣基金,可以發現多數專項基金由地方政府帶頭參與設立,在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可以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其中,為地區經濟的升溫起到加速推進的作用。正因如此,今年以來大量百億級引導基金先后設立,也為一級市場注入了更多活水。
就在國內募資市場因疫情影響、活躍度下降的同時,外幣基金卻是異軍突起。其中,紅杉中國就新設了多只外幣基金,累計募資規模近90億美元,主要投資于中國的科技、消費及醫療健康行業。另外,IDG資本、凱輝基金等頭部機構在5月紛紛設立新基金,藍馳創投的新一期雙幣基金也在5月募集成功,完成募集規模合計約55億元。
資本出手更為謹慎,投資規模降至冰點
募資艱難,投資端的數據也不容樂觀。
根據投中研究院的數據,2022年5月全市場的投資案例數量共有393起,投資規模63.03億美元。相比之下,近一年來投資最活躍的時候是在去年12月,單月投資案例達到703例、投資總規模294.67億美元。即便與投資同樣比較低迷的去年5月、今年4月相比,5月的投資規模也分別下降了47.1%、40.99%,說一句“降至冰點”也不為過。
仔細看5月投資的輪次與階段,可以發現早期投資占比的進一步增加。數據顯示,A輪交易數量及規模分別占比42%、38%,早期投資數量占融資總數33%、環比再度增加。由此也可以看出,由于資金需求較大的成熟項目入場門檻更高,在市場寒冬下資本的出手變得更為謹慎了。
從投資的具體賽道來看,5月VC/PE投資市場熱門行業中,IT及信息化行業位居榜首,融資數量及規模均大幅超出其他行業,投資數量及規模占市場總體均在兩成以上。而環比4月投資情況來看,化學工業逆流而上,投資數量小幅上升,互聯網項目獲投數量減少最多,較4月減少22起。
舉個例子,5月融資規模最大的一個案例是大數據分析和營銷科技服務提供商神策數據的2億美元D輪融資。公開資料顯示,這是繼2020年獲得C輪融資后,神策完成的新一輪融資,背后也云集了大量明星機構,不僅有Tiger Global、凱雷投資集團領投,明勢資本、DCM、線性資本、紅杉中國、華平投資、Bessemer Ventures、M31資本、襄禾資本、五源資本、GGV紀源資本等知名機構也紛紛跟投。這也充分說明了,當下資本確實更加謹慎、頻率降低,但面對看好的項目,明星機構也會扎堆出手。
另一個引起行業廣泛關注的是FPGA芯片研發商高云半導體近期完成的8.8億元B+輪融資。這是近半年硬科技領域最大規模的一筆融資,由廣州灣區半導體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領投,廣東粵澳半導體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伙)及上海半導體裝備材料產業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跟投,也反映出目前人民幣基金的偏好與方向。
除此之外我們也看到,細分投資階段下,制造業、能源及礦業領域項目中后期融資更多,早期投資更集中于區塊鏈、消費升級領域項目。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482711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