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08 22:16:47
◎客觀說,萬通六君子是通過炒房炒地賺到第一桶金的,但他們最大的硬傷是,作為第一屆中國房地產大佬,竟然沒能在地產界延續成功。
每經記者 陳夢妤 每經編輯 魏文藝
馮侖、王功權、劉軍、王啟富、易小迪、潘石屹。
這六個人的名字,以后恐怕很難再一起出現了。
隨著9月7日SOHO中國的一則公告“潘石屹已辭去董事會主席職務”,一個時代真的結束了。
去年年初,在一場與俞敏洪的對談中,馮侖又舊事重提,他說北京CBD的樓有一半是我們(萬通六君子)蓋的。他也透露過在30年之際合體組建“新萬通”的想法,但并沒有得到其余幾人的熱切回應。
因為誰都沒有想到,接下來這一年的際遇。行業的多事之秋,每個人的境遇各不相同。
1991年至今,“萬通六君子”漸行漸遠。這個9月,頗有些31年長篇終局的意味。
潘石屹是六人中的流量之王,盡管已數年“無心戀戰”,但江湖卻時不時有關于他的傳說。
8月18日,SOHO中國發布2022年中期業績,營業收入為8.96億元,全部為租金收入,同比增長約11%;上半年租賃業務毛利率為83%,2021年同期為82%;凈資產負債率44%,平均借貸成本4.7%。
SOHO中國在中報里說,剛剛過去的2022年上半年是值得記憶的。于潘石屹而言,或亦如此。
這是最后一份屬于潘石屹的SOHO中國財報,而相比業績,其實更多人關心的還是SOHO中國被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立案審查的事兒,至今未果,除了今年7月一個看似關聯的進展:首席財務官倪葵陽因涉嫌公司股票內幕交易,正在接受調查。
9月7日的公告則披露了潘石屹的下一步,將專注支持藝術和慈善事業.
這家曾經想在“5年內超越萬科”的企業,已經早早退出主流開發商名錄。人們提起SOHO中國,更多的話題也是潘石屹本人——哦,老潘又解鎖了一項新技能,又給自己的幼兒園打廣告了,又吆喝劇組來各座SOHO拍電視劇了,以及最近的一條微博置頂,題目是“潘石屹:災難是對人精神品質最好的考驗”。
當初從萬通六君子中全身而退,潘石屹和他的小伙伴們成功上岸,并一手打造出當時亞洲最大商業地產IPO紀錄。精明,是對這位曾經的萬通財務官的最佳刻畫。
2010年的潘石屹意氣風發,銀河SOHO當年賣出146億元,成為全國單體項目銷冠,公司整體銷售額達到歷史新高的238億元。2012年,SOHO中國營收153億元,凈利潤106億元。
有個數據可供比對,同年,萬科營收首破千億達1031億元,凈利潤126億元,SOHO中國百億營收產生的凈利潤可匹敵千億房企。
不過此后數年里,這個從房地產發展黃金年代里走出來的人,卻遺憾錯失了黃金年代。
潘石屹的離場意圖2019年就已現端倪。當年10月,有外媒報道稱SOHO中國正考慮以80億美元出售其在中國的辦公大樓;2020年3月,黑石集團被傳提出以每股6港元私有化SOHO中國,交易價值40億美元,但此后雙方洽談停滯直至終止;到去年6月,黑石重新著手并購SOHO中國,作價約30億美元,潘石屹夫婦僅保留9%的股權;然而此后的9月10日,黑石集團終止收購。
如今,潘石屹夫婦雙雙辭任,將董事會主席和CEO崗位交予公司20年老臣。
從80億美元到30億美元,從賣房轉為自持,再到賣賣賣,潘石屹在SOHO中國發展方向上做出的適應性改變,是每一個投資者在追逐自身夢想與投資效益時的天賦權力。
潘石屹曾貢獻了很多金句,比如“控制房價如果回到市場上,最重要的還是兩條,一是增加土地的供應,二是減少貨幣的供應,進而減少需求”;比如“做生意永遠不變的規律,就是低的時候進貨,高的時候出貨,SOHO中國永遠在遵循這一原則”。
SOHO中國這些年都沒有舉辦業績會,潘石屹也早已沒有了當初對股價表示“愛誰誰”的沖動,現在媒體想再約他專訪基本沒有可能,一切都低調得不像話。
反壟斷立案審查可以算作潘石屹地產職業生涯一道極其重要的關卡,不知道現在的他會不會還有那時在海南讀南懷瑾解佛經的心境。
萬通六君子中,只有潘石屹和馮侖公開講述過那段過往。潘石屹的回憶是,“我非常珍惜和懷念我們曾經一起創業的那段歷史,但每一個人都太有自己的主見了。”
事實的全部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每一位講述者都有自己的立場,沉默的人也不代表他們的認可。只是多年以后,有一條廣為流傳的軼聞:當潘石屹的SOHO中國總部遷址,與馮侖的萬通中心比鄰而居之后,即便只有一街之隔,潘石屹沒有進過萬通中心,馮侖也不曾拜訪朝外SOHO。
有一本寫馮侖的書,里邊還有這樣的描述,潘石屹首先提出退出(萬通),一向咄咄逼人的他直接將律師函發到馮侖辦公室,離開得干脆利落。
不過兩人的關系并沒有這么糟糕。在潘石屹酷愛攝影的年份里,他做過一個視頻節目,首期嘉賓便是馮侖。從兩人在溝通拍攝角度時的自若,到提及萬通六君子的散伙,完全看不出傳聞中的那些嫌隙。
也罷,成年人的對壘,向來不會讓人輕易瞥見局促感。
在潘石屹的書里,“他們或可愛,或嚴肅,或犀利,或幽默,都是些很棒的人,都是有許多故事和豐富感情的朋友”。
“我跟王功權、馮侖、易小迪、王啟富、劉軍六個人聚在一起創立公司的時候,也并沒有什么明確的商業目的。像王功權和馮侖這兩個人,他們對錢沒有概念,也不感興趣,馮侖的衣服天天穿,從來不換,王功權更是這樣。”
作為六人中的帶頭大哥,除了去年一度深陷4248萬元資金挪用傳聞,馮侖依舊延續著自己的歲月靜好,“馮侖風馬牛”依舊保持著極高的更新頻率。
但一年了,對于外界質疑的“到底有沒有挪用這筆4248萬元資金”,馮侖似乎仍未給出明確答案。
馮侖被譽為“商業思想家”,盡管已退位數年,但提及萬通,他似乎依舊是代言人。馮侖在很多場合都毫不掩飾對王石和萬科的欣賞,可惜萬通并沒有成為第二個萬科。
從財務數據看,萬通發展的營收已經從2011年的48.18億元滑落至2021年的8.13億元,10年,營收只剩下一個零頭。
今年上半年,萬通發展實現收入1.36億元,同比下降70.19%;歸屬股東凈虧損1.65億元,同比降137.92%;而去年同期,萬通的營業收入是4.59億元,同比下降18.27%;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4.35億元,同比增長4822.64%。
而即便是這樣大漲大跌的驚人數據,也沒有在地產圈激起太大浪花。去房地產化轉型10年,萬通早已不是那個萬通。
很多人認為萬通的名氣遠大于實力。從最早的海南淘金到地產業的“黃埔軍校”,一路走來,萬通卻越做越小,曾經“艷壓”招保萬金,奮斗多年,終于變成了地產界的“中小企業”,直至第三次轉型將“新城市科技+生活綜合運營服務商”作為目標。字面上看,這與馮侖近幾年數次折戟的立體城市建設似乎有些關聯。
對于六人的發家事跡,馮侖還是很愿意分享的。
房地產行業野蠻生長之時,馮侖等人看上了一個8棟別墅的項目,但新公司海南農業高技術投資聯合開發總公司(萬通前身)賬面只有3萬塊錢。
“我出1300萬,你出500萬。我們一起做,你干不干?”
對方先要求考察他們的項目,馮侖很緊張:“我們平時沒有正經衣服,于是翻翻每個人口袋里還有多少錢,現買襯衫和領帶。當時金利來領帶比較高級,我們忍痛割肉買了領帶送給投資人。”
得到認可后,馮侖立即騎著自行車跑出去寫文件,在最短時間內將手續做完后,王功權負責將500萬元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回來,幾人靠著這500萬元,從銀行貸了1300萬元。
賣完別墅后,新公司賬面上多出了300萬元。
這是他們的第一筆運作資金,這一資本原始積累過程,現在看來就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
1995年前后,平均年齡25.6歲的他們,就已經賺了上億美金。出于信任,所有的錢都經由潘石屹一人走賬。
2005年的長安街旁君悅酒店長安一號餐廳,大家一邊懷舊,一邊展望未來,也總想聽聽馮侖對未來宏觀趨勢的高見。
在少有的幾次同框中,馮侖和潘石屹都很感慨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掙了足夠多錢。“不是因為我們建了多少房子,掙了多少錢,而是價值觀。價值觀的碰撞交流,才使得大家在一起。”
然而股權平均分配的理想主義,終是沒能熬過后來的兄弟散伙。從“中國合伙人”到“中國散伙人”,在當事人的講述中,恰恰也是因六人對企業發展下一步戰略的分歧。
告別萬通“守夜人”身份后,馮侖做了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演講、出書、做自媒體、發射火箭等等;也會時不時提起六人創業初期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的那篇文章,題目是《青年知識分子的新的報國道路》,再談一談他用來自我激勵、伴他多年的舊鬧鐘,以及每天喚醒他的那句“偉大的事業在等我”。
與馮侖和潘石屹同時遇到挫折的,還有兩人的知心朋友易小迪。
這兩年房企債務違約頻發,陽光100也未能幸免。直至今日,陽光100依舊未能刊發2021年年度業績及2022年中期業績。
還有那些巔峰過后的落寞。
王啟富轉向投資領域,進軍體育產業,“希望在中國做媲美環法的自行車賽”;劉軍投身農業科技;王功權2015年歸來,目前依舊是易小迪公司的非執行董事。
很多年中,萬通六君子在地產圈銷聲匿跡,去年潘石屹和SOHO中國率先將萬通六君子的話題帶上熱搜,易小迪、馮侖相繼“補位”,像極了對“渡盡劫波,兄弟在”的另一種解讀。
在那場廣為人知的聚會中,六人談到很晚,也吵得精疲力盡了,最后易小迪給大家埋了單,馮侖給每人送了一件禮物——BOSS牌的大衣,大家就各自回家,洗洗睡了。
從金利來到BOSS,時過境遷,萬通六君子終究是那個年代的產物。
客觀說,萬通六君子是通過炒房炒地賺到第一桶金的,但他們最大的硬傷是,作為第一屆中國房地產大佬,竟然沒能在地產界延續成功。
時代造英雄,英雄無法改變時代。
萬通六君子已經散伙,有人很懷念他們。
他們承載過很多人對于白手起家和房地產事業的美好想象,一去不復返。
回首向來蕭瑟處。
【每經房產原創,喜歡請關注微信號Real-estate-Circle】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867746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