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13 22:33:27
每經記者 黃勝 鄭雨航 文巧 每經編輯 王嘉琦 易啟江
盡管現在的英國并不像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去世時那樣還處于世界上最成功國家的地位,但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是當代英國與往昔“日不落帝國”的紐帶。如今這條紐帶斷了,英國將去往何方?
后女王時代,英國面臨的五道難題:
1?君主立憲制能否存續?
2?英聯邦組織會否解體?
3?蘇格蘭、北愛爾蘭是否獨立?
5?通脹、能源危機怎么應對?
4?脫歐后遺癥如何處理?
當代英國與“日不落帝國”的紐帶斷了。當地時間9月8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城堡去世,享年96歲。
盡管現在的英國并不像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去世時那樣還處于世界上最成功國家的地位,但伊麗莎白二世是當代英國與往昔“日不落帝國”的紐帶。這條紐帶斷了,英國究竟會走向何方?[1]
新王登基面臨君主制能否存續問題。9月10日,73歲的查爾斯正式宣誓登基成為英國新君主,英國王室也開始進入查爾斯三世時代。他成為新國王后,不僅面臨著國內此起彼伏要求廢除君主制的呼聲,還面臨著英聯邦會否解體,以及蘇格蘭會否獨立等嚴峻問題。
當地時間2022年9月10日,查爾斯三世正式宣誓登基成為英國新君主 圖源:視覺中國-VCG111400399893
新首相特拉斯曾是堅定的君主制反對者。剛剛上任4天,這位女首相就經歷了兩位國王,而她曾稱君主制是“可恥的”,并曾呼吁廢除君主制。
姑且不論皇室和首相將來能否和睦相處,單單是日益衰落的英國當下面臨的嚴重政治經濟問題,就已經是對這位女首相的巨大考驗。就在特拉斯發表就職演說的前兩日,英國的前殖民地印度,GDP超越英國位列世界第五的消息曝出。二戰后,英國經濟規模從世界老二位置,竟一路下滑到了當今的第六。
女王謝幕 | 當下英國與“日不落”的紐帶斷了
“1952年2月6日早上,伊麗莎白爬上了肯尼亞一棵巨大的無花果樹,上去的時候還是公主,下來的時候就成了女王,”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旅程》一書作者羅伯特·哈德曼如此描述伊麗莎白即位時的戲劇性場面。
兒童時期的伊麗莎白公主,可能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英國君主,更不會預料到王冠會戴70年。
1926年4月21日,伊麗莎白出生于倫敦的梅費爾區。“她有一種嬰兒身上罕見的權威感和反思能力,”丘吉爾在見過兩歲的伊麗莎白公主后如此評價。
自她出生之時起,“大英帝國”的瓦解與英聯邦的轉型便是持續進行的狀態。
9歲的伊麗莎白公主 圖源:視覺中國-VCG31N463957051
然而,她的命運在10歲那年被改寫。1936年,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為了迎娶美國社交名媛辛普森夫人而斷然退位,由弟弟繼位為喬治六世國王。伊麗莎白公主作為喬治六世的長女,成為第一王位繼承人。
1945年,二戰接近尾聲,伊麗莎白公主獲準以二等中尉加入英國 軍隊 ,成為第一名全職加入 軍隊 的英國王室女性成員。
戰爭結束后,伊麗莎白公主表明愛上了遠房表親希臘王子菲利普。兩人第一次見面是在1939年的達特茅斯皇家海軍學院。兩人在1947年7月訂婚,4個月后在西敏寺完婚。菲利普成為愛丁堡公爵。一年后,長子查爾斯出生。
當地時間1947年11月20日,英國倫敦,伊麗莎白公主和菲利普親王舉行婚禮,在陽臺上揮手致意。圖源:視覺中國-VCG111400151340
1952年2月6日,喬治六世病故,正在非洲出訪的伊麗莎白公主繼承王位,當時尚未滿26歲。此時,英國首相是溫斯頓·丘吉爾。
當地時間1950年3月23日,英國倫敦,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圖源:視覺中國-VCG111226901640
1953年6月2日,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禮在倫敦西敏寺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這是英國歷史上首次電視實況轉播的加冕儀式。當年英國人口總共3600萬人,加冕典禮轉播收看人數高達2700萬。
1953年6月2日,英國倫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加冕禮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圖源:視覺中國-VCG31N2664394
自伊麗莎白二世登基以來,世界政壇更迭變化,如“走馬觀花”,而她卻巋然不動。她在位長達70年的時間,英國經歷了“日不落帝國”解體、英阿馬島戰爭、戰后復蘇又衰落、英國脫歐、新冠疫情等風風雨雨,可以說,伊麗莎白二世的一生,就是一部英國當代史。 [2]
簡述:從伊麗莎白二世出生到她去世這 96 年,發生了包括二戰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來源:EXPRESS,《女王的人生線》
伊麗莎白二世時期,英國和君主制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人口、社會和技術變革。在全球范圍內,她的遺產表現形式則多種多樣。對有些國家來說,她一直是老朋友。對其他國家來說,她是代表和解的真誠臉龐。然而,對大英帝國的大部分地區來說,她在從征服到自治再到獨立的過渡中起到了橋梁的作用。絕大多數前殖民地選擇留下,成為英聯邦的忠誠 成員國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 [3]
當地時間1995年10月16日,英國倫敦,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共進晚餐,慶祝撒切爾70歲生日。圖源:視覺中國-VCG11438610507
截至2022年6月,除英國以外,英聯邦目前有56個 成員國 。這些國家分布在非洲、亞洲、美洲、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總人口約為25億,幾乎是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一。
伊麗莎白二世堅持保留伊麗莎白之名,也從側面體現出女王在某種程度上以上一位伊麗莎白女王為標桿[4]:
被稱為“榮光女王”、“賢明女王”的伊麗莎白一世統治的44年,稱為“黃金時代”,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和富裕的國家。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這是其歷史上最重要的 軍事 勝利之一,這場勝利為“大英帝國”的海外擴張進行了積累。
顯然,到了20世紀下半葉的英國,就算伊麗莎白一世再現,也無法復制“光輝歲月”。立憲制下,君主權力今不如昔。國力有限、權力更有限,第二個叫伊麗莎白的女王,在激變、挑戰甚至挫折中,平靜地書寫了比先人們更長的故事。
她在位期間歷經了15位首相,其中她最欣賞的,便是第一位——丘吉爾。無論是仍為王儲時的贈書之情,還是父王駕崩、登基之初的指導與建議,丘吉爾令女王受益匪淺、心懷感激與敬意。三年的共事,幫助女王為日后成熟處事、履行職責奠定了基礎。
除了剛任命的特拉斯,伊麗莎白二世此前總共經歷了15位英國首相。來源:半島電視臺,《信息圖: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周年慶和她的70年統治》
國力大不如前、經濟一度低迷,大英帝國循序漸進地瓦解,第二次中東戰爭后徹底退居世界第二梯隊......伊麗莎白二世對于英國的困境心知肚明,但也知道自己作為國家的象征性元首必須保持中立、言行謹慎。她保持著從小習得的規范與風度,用自己的個人魅力維系著君主制在英國、英國在世界的影響力。 [4]
數百次的國事訪問不僅令伊麗莎白二世成為全世界出行最多的國家元首,更有效地維系了英國與不同制度、文化的國家,尤其是與眾多前殖民地國家的良好關系。
從1952年登基至2015年停止海外出訪,伊麗莎白二世共到訪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下英國君主出訪紀錄。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長期關心和支持中英友好,是中英關系發展的親歷者和推動者。1986年10月,伊麗莎白二世對中國進行了為期6天的正式訪問,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來華訪問的英國君主,她和菲利普親王到訪了北京、上海、西安、昆明、廣州等城市;參觀了長城、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紫禁城等。 [5]
1986年10月,北京,登上長城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及菲利普親王。圖源:視覺中國-VCG31463780860
如今,女王已逝,英國進入查爾斯三世為國王的時代。
后女王時代,英國面臨的五道難題?
1、君主立憲制能否存續?
在英國,掌握實權的是首相而非王室,后者更多只是一種國家象征。盡管如此,在位70年間,女王在英國的穩定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英國影響力下降、社會和國際環境變遷的時代,伊麗莎白二世在此起彼伏的反對聲中捍衛著君主制這一古老的制度。
路透社:《伊麗莎白女王的統治:黃金時代,還是舊時代的余火?》
據外媒報道,女王很少卷入外交政策爭議。她通常會避免在公共場合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或發表有爭議的言論。
盡管女王謹言慎行,但其子孫后代的私生活偶爾會成為一些人的眼中釘。近年來,英國王室深陷一系列丑聞,包括查爾斯與深受民眾愛戴的戴安娜王妃離婚,哈里王子脫離王室……
9月9日,查爾斯三世在講話中說,自己的長子威廉將成為王儲和威爾士親王,同時,他也表達了對次子哈里及其妻子梅根的祝福。
伴隨著王室聲譽的受損,質疑君主立憲制、呼吁建立共和制的聲音也在高漲。如今,伊麗莎白二世時代的落幕, 有外媒評論認為,查爾斯和威廉王子可能會見證君主立憲制的瓦解。
CNN報道:《對于查爾斯三世國王,我們可以期待些什么?》
首相特拉斯在女王去世后發表講話稱,伊麗莎白二世是“當代英國的奠基石”。然而,人們無法忘記, 恰恰是這位新上任的“鐵娘子“,在牛津大學求學期間,還曾呼吁廢除君主制。
1994年,時年19歲的特拉斯在接受英國獨立電視臺(ITV)采訪時,稱君主制是“可恥的”。她還在1994年的一次活動中批評稱,她不認為“人生來就應該當統治者”。
而特斯拉在與女王見面時,所行的“淺淺的屈膝禮”讓部分英國民眾不滿,認為她不尊重女王,這也不由得讓人聯想起特拉斯曾堅定反對君主制。
“除非民眾真心擁戴你,否則君主制沒有保留的必要性,尤其是納稅人每年要花費8000萬美元維持王室生活的情況下。”《星期日郵報》也曾談到女王之后君主立憲制將岌岌可危。
據《每日郵報》報道,今年6月底,英國王室公開了2021年度的財政支出,總共支出1.024億英鎊,比前一年度增長17%,其中大部分用在修繕白金漢宮上,達到了5469萬英鎊。而王室目前正面臨著高達1460萬英鎊的巨額虧空,不得不動用白金漢宮的“儲備金”來彌補。
根據YouGov6月公布的一項民調,62%的英國人認為未來應該繼續實行君主立憲制,22%的英國人認為應該改由民選國家元首取代。而2012年,君主立憲制的支持率還高達75%。
但在過去十年中,君主制在年輕人中失去了青睞。 2011年,18~24歲的英國人中,有59%認為應該繼續實行君主制,而今天這一比例僅為33%。
“伊麗莎白是傳統的堅持者,而眾所周知,查爾斯想要一種更放松和‘非正式化’的王位,有傳言說他想搬出白金漢宮,把它變成皇家辦公大樓和博物館,并將克拉倫斯宮作為他在倫敦的官邸。”《衛報》專欄作者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寫道,“查爾斯三世國王也許有自己的堅持和激情,他可能覺得自己有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但他的首要工作是改革君主制的形象。”
路透社:《伊麗莎白女王之后,英聯邦還有未來嗎》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認為,英國王室的威信和影響力很大程度上靠伊麗莎白二世的個人魅力,是女王將英國和英聯邦統在一塊兒。 提到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人們想到的是大英帝國,而與查爾斯捆綁在一起的可能是丑聞纏身的英國王室。
不過,國際關系學院英國問題專家、牛津大學訪問學者徐曉紅表示,英國當下面臨著很多比廢除君主制更為嚴峻和迫切的問題,如脫歐后自身國際定位亟待明確、國內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分離的威脅等。此外,即便是主張廢除君主制的少數共和派,也并未提出明確清晰的可操作性計劃。
所以,除非在國際局勢或國內政局劇變之下,英國的君主制不得不發生根本變化,否則英國民眾盡管可以自由表達對君主制的好惡態度,但這與推動實質性憲政改革是兩碼事。
2、英聯邦組織會否解體?
伊麗莎白二世繼位時,英國仍然維持著大英帝國的大部分疆域。在隨后的歲月里,前殖民地紛紛走上自治和獨立的道路。女王憑借自己的感召力和頻繁的出訪,讓后殖民地時代的英聯邦國家仍然能維持對英國的文化向心力,同時也維系著英國與各國的良好關系。在她的領導下,英聯邦從8個成員國發展到今天的56個成員國。
如今,英聯邦在宣布女王逝世時的公告中形容,“一盞明燈已經熄滅”。
關于英聯邦,首先需要厘清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英聯邦王國”(Commonwealth of Realms)和“英聯邦國家”(Commonwealth of Nations)。 前者是指現存15個以英國君主為國家元首的主權國家,后者是一個脫胎于大英帝國、擁有56個成員國、以英國君主作為首腦的國際組織。
近年來,作為英聯邦王國之一的澳大利亞已經開始探索共和制道路。澳大利亞多位高官都曾表達過,在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退位后,澳大利亞希望成為共和政體國家并脫離英聯邦。不過,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內塞11日談及該話題時稱,澳大利亞不會在他的第一任期內進行“共和制公投”。
2021年11月30日,加勒比國家巴巴多斯“辭退”國家元首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由君主國轉變為共和國。 此前擔任巴總督的桑德拉·梅森宣誓就任該國首任總統,取代英國女王,成為新的國家元首。
據媒體分析,女王去世后,或許越來越多的國家會尋求改變政體,并切斷與英王室的聯系,這可能會給英聯邦帶來巨大的震動。
王義桅還分析稱,英國在二戰以后能夠保持今天的地位,“三環外交”戰略功不可沒(“三環”指英聯邦、美英特殊關系、英國和歐盟的關系)。
在英國“脫歐”之后,三環只剩下兩環。而伊麗莎白二世在英聯邦有巨大的威望,她的離世很可能加速更多的英聯邦國家離開。
英聯邦能否維系,關鍵取決于英國能不能把握住內政外交,特拉斯政府既要有硬實力,王室又要有軟實力,所以接下來需要看政府和王室怎么配合。
3、蘇格蘭、北愛爾蘭是否獨立?
而女王離世后的難題還不止于此。除了英格蘭之外,英國其它幾個地區都曾鬧過獨立,尤其是蘇格蘭。
蘇格蘭計劃明年10月19日舉行第二次獨立公投。 蘇格蘭政府首席大臣妮古拉·斯特金態度堅定,她宣布,無論英國政府是否同意,她都將推動蘇格蘭在明年開展新一輪“脫英”公投。
蘇格蘭地區人口約550萬,2014年首次就脫離英國尋求獨立舉行公民投票,55%選民反對。而現在,兩個支持獨立的政黨——蘇格蘭民族黨和蘇格蘭綠黨在蘇格蘭地方議會合計占有多數席位。
此外,在今年5月舉行的北愛爾蘭議會選舉中,一貫主張“脫英”的新芬黨贏得最多席位。當時該黨主席瑪麗·盧·麥克唐納明確表示,“現在需要為統一愛爾蘭的公投做準備”。 [6]
徐曉紅對《每日經濟新聞》分析稱,假如查爾斯三世被證明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國王,那么可能會減弱蘇格蘭、北愛爾蘭繼續留在聯合王國的意愿。
不過,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是否從聯合王國分離,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對蘇格蘭而言,與政黨政治(主要政黨的選民基礎和力量消長)、憲政結構(議會至上的憲政原則與權力下放的制度安排)息息相關。對北愛爾蘭而言,與宗教分立的選民分布密不可分。而脫歐進一步改變了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的選民結構,一方面為獨立陣營開展動員提供了契機,另一方面也為獨立陣營提供了現實的警示。
1952年,伊麗莎白二世登基時,年僅26歲。她的朝氣和風度,讓國民對她抱以極高的期望。而如今,查爾斯三世已經是位73歲的老人。
而對于尚處于脫歐泥潭的英國,如何走出泥潭,能否挽回曾經世界第二的尊嚴,不管是對新任國家元首查爾斯三世,還是手握實權的新首相特拉斯,都是一個沉重的問題。
4、脫歐后遺癥如何處理?與歐盟、美國間關系又如何處理?
不久前,印度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的消息引起關注。
據彭博社綜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和彭博終端機上的歷史匯率計算結果,經過校正后,印度在2022年一季度末的名義GDP為8547億美元,而英國同期數據為8160億美元。IMF還預計,印度的經濟規模將在2027年比英國大20%左右。
實際上,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統計數據,在脫離英國殖民統治75周年之際,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在2021年最后一季度就已反超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圖片來源:彭博社
該機構預計,印度2022年全年的GDP規模仍將超過英國,僅次于美國、中國、日本和德國。10年前,印度GDP只有英國的67%。
與此同時,英鎊對印度盧比的表現也不如美元,今年以來英鎊對印度盧比的匯率下跌了近9%。
圖片來源:谷歌財經
而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從1992年開始,中國經濟進入超高速發展期,GDP突飛猛進,與英國的差距越來越小,中國GDP也早在2006年超過了英國。到2021年,中國GDP已是英國的5倍。
二戰后,英國經濟規模從世界老二的位置,一路下滑到了當今的第六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與起起伏伏的英國互相陪伴。如今她已走完一生,身后卻是一個仍在脫歐、通脹和能源危機中掙扎的英國。
伊麗莎白二世在位的70年間,英國經歷了二戰之后的重建,后來的石油危機,多次的金融危機,以及最近10余年的次貸危機、歐債危機、脫歐、新冠疫情等等。
1950年代,因受到此前兩次世界大戰的打擊,以及印度等殖民地獨立的影響,英國的國力 大大 下降,基本退出了世界爭霸的舞臺,從超級大國跌落成普通強國,但英國的經濟實力依舊很強大。
1960年-1965年,英國的GDP都僅次于美國,排名世界第二。 而后,英國GDP逐漸被其他國家超越,英國GDP占世界GDP的比例也從1980年的6.25%降到了2021年的3.31%。
從決定“脫歐”開始,英國國內陷入無休止的爭論,也不得不重新尋找定位。
從2016年6月公投決定“脫歐”,到2020年1月正式“脫歐”,再到2020年12月31日“脫歐”過渡期結束,在這4年半時間內,英國首相換了三任:
卡梅倫2013年首次提及脫歐公投。2016年6月,英國全民公投決定脫離歐盟,卡梅倫隨后宣布辭職。
決定“脫歐”后,怎么“脫”是一大難題。同年,特雷莎·梅帶著這一歷史任務上臺了。然而,兢兢業業三年,她的首相職位多次瀕臨危機,卻未能實現“脫歐”。2019年6月,“梅姨”下臺。 [7]
“梅姨”下臺后,“硬脫歐派”代表人物之一鮑里斯· 約翰遜 上臺。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脫離歐盟,結束了47年的歐盟 成員國 身份。近11個月后,英歐在過渡期結束前達成了貿易協議,“脫歐”算是順利落下帷幕。 [7]
鮑里斯·約翰遜推特截圖
英國與歐盟貿易關系緊密,英歐貿易總額占英國貿易總額比重雖在下降,但英歐貿易對英國而言仍很重要。
2015年,英國向歐盟出口的貨物貿易總額約占英國貨物出口總額的47%;英國向歐盟出口的服務貿易總額約占英國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42%。2015年,英國進口總額約為5472億英鎊,其中,從歐盟進口2906億英鎊,占比約為53%。
英國在失去歐盟貿易規則的積極效應后,最受沖擊的將是英國的貨物貿易、服務業及其涉及增加值貿易的全球供應鏈。
同時,如何處理“北愛爾蘭議定書”是英國政府要面對的另一大挑戰。 該議定書是英國“脫歐”協議的一部分。根據協議,北愛地區留在歐洲單一市場與歐盟關稅同盟內,以防止愛爾蘭島內出現陸上“硬邊界”,而從英國大不列顛島進入北愛地區的部分商品則需接受海關和邊境安全檢查。
有分析人士認為,特拉斯就任首相后若推進修改該議定書,將導致英國和歐盟關系緊張,觸發貿易摩擦。
特拉斯 圖源:視覺中國 -VCG31N1243010391
關于英國和歐盟的關系,王義桅分析稱,由于特拉斯公開表示重談北愛爾蘭協議,加之能源、通貨膨脹等問題,因此歐盟現在對她有所不信任,她和歐盟還有一段時間的磨合期。這么一來,英國就更將重視與美國的關系。
徐曉紅則表示,與前任鮑里斯·約翰遜相比,她在黨內缺乏深厚的政治根基,對保守黨內近年來愈加凸顯的頑固、保守傾向的掣肘能力較為有限,因此大概率會迎合這一傾向。
自從特拉斯升任約翰遜政府的外交大臣以來,就著力塑造英國是美拜登政府在歐洲的堅定支持者和合伙人形象,在外交政策上推動意識形態化,配合美國政府展示對華強硬姿態,在俄烏沖突中積極介入,同時在對歐問題上與美國保持一致。
整體而言,特拉斯領導下的英國政府會基本延續這一傾向;但鑒于英國政治的實用主義傾向,以及政黨競爭邏輯下保守黨的選舉壓力,特拉斯政府會從英國國家利益和保守黨利益出發,在大國關系選邊站的同時保持一定理智。
5、通脹、能源危機如何應對?
如今,隨著全球新冠疫情、俄烏沖突的影響,英國還在遭受巨大的通脹危機和能源危機,英國經濟或將經受長期衰退。
英國 國家統計局 8月12日公布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萎縮0.1%,其中6月GDP環比下降0.6%。
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8月17日,官方數據顯示,7月英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0.1%,漲幅為1982年2月以來的最高值。
這是1月17日在英國倫敦拍攝的一戶人家的煤氣賬單和一些錢幣。圖源:新華社
英央行預計,到今年底,英國通脹將上漲至13%。 更有英國智庫預計,明年初英國通脹或飆升高達15%。
英央行警告,由于成本上升沖擊增長前景,英國經濟將從今年四季度開始進入衰退,并一直持續到2024年。若果真如此,這將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英國經歷的最長的經濟衰退,GDP將總共萎縮約2.1%。
當地時間9月6日,47歲的特拉斯在陰雨天氣中正式就任英國第56任首相。
正式接管一個遭受近40年來最嚴重通脹和經濟衰退風險不斷上升的國家 ,特拉斯在就職演講中承諾將“改變英國”,并提出三個優先事項,即以減稅和改革促進經濟增長,確保民眾享有國民保健制度服務,并采取行動應對能源賬單問題。
英國輿觀調查公司日前發布的民調結果顯示,74%的受訪者認為,應對生活成本上漲是英國新首相的重要任務。
對此,特拉斯火速推出一項約1500億英鎊的計劃,對天然氣的批發成本進行補貼,以此降低英國家庭和企業的賬單,免受能源價格飆升的沖擊。
丹麥奧爾堡大學華裔教授、發展與國際關系研究中心主任李形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在俄烏沖突危機的大背景下,英國雖然不是直接在歐洲大陸,但所受的傷害并不比歐陸國家輕,英國的物價幅度比很多歐洲大陸國家還要高,所以民怨極深。 這考驗特拉斯的執政能力,但是,她沒有撒切爾的威信,所以她上臺執政后可能會有一番波折。
特拉斯接受英國女王任命,正式成為英國首相 圖源:視覺中國-VCG111399705819
9月6日,伊麗莎白二世會見特拉斯,正式任命特拉斯為英國新任首相,這是女王生前最后一次公開露面。畫面中,女王身著優雅方格裙,面對鏡頭露出笑容,與特拉斯親切握手。
沒想到,任命特拉斯僅僅兩天之后,伊麗莎白二世就與世長辭。這次會面似乎已經具有某種歷史象征意義,好像在宣告一個時代的結束。事實上,“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媒體和評論員在評價女王逝世時反復使用的一句話。
參考資料
[1] Elizabeth: Seven dutiful decades of na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imperial retreat。英國《衛報》
[2]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世享年96歲》,中國新聞網
[3] 《女王登基70年|圖文:伊麗莎白二世的“終身事業”》,澎湃新聞
[4] 《英國女王96年歲月:15位首相迎來送往,70載維持分崩帝國》,鳳凰網·鳳凰大參考
[5]《她曾登上長城、感慨兵馬俑,她的一生就是一部英國當代史》,新華每日電訊
[6] 《國際銳評丨北愛要獨立、蘇格蘭鬧公投,英國政客別再打腫臉充胖子了!》 , 央視新聞
[7] 《英國“脫歐”大結局,應該怎么看?》,新京報
記者 | 黃勝 鄭雨航 文巧
編輯 | 王嘉琦 易啟江
視覺 | 劉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