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2022年汽車公司市值榜丨超九成車企市值“蒸發”,造車新勢力普遍承壓,核酸檢測車概念股大漲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05 15:11:16

每經記者 孫磊  李碩    每經編輯 裴健如

2022年對汽車產業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汽車產業持續受缺芯、疫情等因素影響;這一年,新能源汽車以亮眼成績強勢為中國車市注入動能;這一年,汽車產業格局加速重構,中國成為各車企最為重要的戰略市場。在這些因素推動下,汽車類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也頗受關注。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2022年,除4個在該年上市的企業外,其他76家汽車類上市公司(涵蓋19家跨國整車企業、28家國內整車企業、19家國內零部件公司、10家國內汽車經銷商集團)中,有70家上市公司市值出現下滑,占比超九成。

具體來看,隨著美聯儲逐步收緊貨幣政策以遏制通脹,國外股市承壓,國際車企在2022年均出現市值“蒸發”。其中,特斯拉(TSLA,股價113.64美元,市值3588.5億美元)已從2021年末的市值超萬億美元跌落至2022年末的不足4000億美元,同比下滑63.35%。

國內方面,整車企業、零部件企業和經銷商集團均整體回調,57家國內汽車類上市公司市值合計同比減少超18442億元,但其中也不乏中通客車(SZ000957,股價12.46元,市值73.88億元)、安凱客車(SZ000868,股價7.09元,市值52.0億元)、亞星客車(SH600213,股價12.45元,市值35.61億元)、鵬輝能源(SZ300438,股價78.53元,市值362.25億元)等市值逆勢上揚的企業,這些企業也成為國內汽車類上市公司中的一抹亮色。

美聯儲持續激進加息 國際車企“跌”字當頭

2022年,除保時捷(P911.DE,股價101.82美元,市值927.5億美元)和極星(PSNY,股價5.49美元,市值115.8億美元)兩家在當年上市的車企外,其余19家國際車企全部出現了市值下滑,19家汽車企業市值合計環比減少9083.9億美元,接近兩個特斯拉與一個豐田汽車(TM,股價137.19美元,市值1871.8億美元)的市值之和。

縱觀2022全年,美國通脹“高燒不退”,美聯儲持續激進加息,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不斷蔓延。反映在風險資產上,美股三大股指均創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差年度表現,并打破此前三年的連漲紀錄。標普500指數和納指全年分別累計下滑19.4%和33.1%,道指則下跌8.8%。

在此背景下,汽車股也受到重挫。例如,隨著利率上升導致科技股重挫,特斯拉股價在2022年累計下跌了超88%,市值跌破4000億美元。而在2021年的“高光時刻”,該公司市值一度突破1萬億美元,其CEO馬斯克的個人財富也一度突破3000億美元,成為全球首富,而目前馬斯克已從首富寶座上跌落。

制表:每經記者 孫磊

除此之外,Rivian(RIVN,股價17.71美元,市值156.4億美元)、Lucid Motors(LCID,股價6.48美元,市值118.4億美元)兩家美國造車新勢力在2022年末市值較2021年末分別下滑82.23%和80.08%。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末,Rivian的市值還位居板塊前五位,但在2022年末已跌至第十五位。據悉,該公司未能實現2022年2.5萬輛的全年生產目標。

傳統車企方面,通用汽車(GM,股價34.69美元,市值492.8億美元)和福特汽車(F,股價12.01美元,市值480.7億美元)也受到了加息影響,兩者市值分別同比下滑43.86%和43.67%。瑞銀集團此前也下調了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的評級與目標價,主要原因是美聯儲加息使得經濟增長面臨嚴峻考驗,以及可能出現的經濟衰退影響了這兩家汽車制造商的銷售預期。

歐洲市場方面,以2022年度累計漲跌幅來看,歐股行情頗為慘淡,創下2018年以來最差年度表現。作為歐洲基準股指的歐洲斯托克600指數累計下跌12.90%,德國DAX指數累計下跌12.35%,法國CAC40指數累計下跌9.50%。

具體到車企上,大眾集團(VOW3.DE,股價134.85美元,市值781.4億美元)、奔馳(MBG.DE,股價70.55美元,市值754.7億美元)、寶馬集團(BMW.DE,股價94.14美元,市值619.5億美元)等企業2022年末的市值較2021年末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在2022年更換了CEO的大眾集團市值下滑最為嚴重,同比降幅達到43.69%,股價同比下滑38.14%,市值也被在2022年上市的保時捷趕超。

制表:每經記者 孫磊

市值排名方面,盡管特斯拉“跌跌不休”,但其仍以3889.7億美元的成績位列國際車企市值榜第一位,比排在第二位的豐田汽車多出2000億美元,位列榜單3~5位的則分別是保時捷、大眾集團和奔馳。

國內整車企業整體回調 三家商用車企業共獲63個漲停

國內車企方面,除蔚來-SW(HK9866,股價84.95港元,市值1419.05億港元)和零跑汽車(HK9863,股價29.05港元,市值331.96億港元)兩只在2022年上市的個股外,30只個股中,僅有4只個股實現市值“飄紅”,30只個股在2022年市值合計同比減少超9708億元,接近比亞迪(SZ002594,股價262.52元,市值7642.33億元)和長城汽車(SH601633,股價29.0元,市值2541.71億元)的市值之和。

從2022年全年來看,A股主要股指均收跌,其中滬指全年下跌15.13%,年內一度跌破3000點,為主要股指中跌幅最小指數。科創50指數全年下跌31.35%,跌幅居首,創業板指全年下跌975點,跌幅達29.37%。

大盤之下,不少汽車股出現了市值縮水。其中,長城汽車和北汽藍谷(SH600733,股價5.97元,市值255.95億元)兩家公司市值減少超40%。此外,即便是在年內實現市值過萬億元的比亞迪,2022年末市值也回落至7480.76億元,相比2021年末也下滑了4.16%。

相比之下,仍有企業逆勢突圍。中通客車、安凱客車、亞星客車三家商用車企業均實現了市值的同比增長。其中,受益于核酸檢測概念引爆,中通客車、安凱客車、亞星客車在2022年分別斬獲20個、21個、22個漲停板,市值分別增加113.21%、69.75%、91.13%。

制表:每經記者 孫磊

此外,在2022年內向全體股東以資本公積金每10股轉增3股的長安汽車(SZ000625,股價12.52元,市值1242.21億元)也實現了市值增加,其總股本將增至約99.2億股,但其股價仍出現同比下滑。

在2022年,港股恒指年初走高,突破25000點,此后一路下跌,在10月底一度跌破15000點,但在11月以后,恒指迎來暴力反彈,2022年底一度突破2萬點??v觀全年,港股三大指數悉數大跌,其中,恒指累計下跌超15%,國指跌18.59%,恒生科技指數更是大跌超27%,跌幅居三大指數之首。

身在港股的車企也感受到了“寒意”。此前在港股的上市的理想汽車(HK2015,股價89.0港元,市值1855.27億港元)和小鵬汽車(HK9868,股價44.95港元,市值775.56億港元)年內市值分別下滑30.99%和77.34%;2022年登陸港股的蔚來-SW和零跑汽車相較上市之初,市值也分別下滑50.6%和5.3%。其中,零跑汽車在IPO首日還出現了破發的情況。

制表:每經記者 孫磊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上市的這些造車新勢力在2022年均未完成此前制定的年度銷量目標。其中,蔚來目標完成率達到82%,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則分別完成目標的78%和不足50%,零跑汽車與銷量目標有著8000多輛的差距。

有觀點稱,2022年經濟壓力下,汽車消費受到影響,汽車股也在2022年承壓。不過當前,不少利好消息在路上,更多的刺激消費措施有望讓汽車股回升。“在衛健委出臺防疫‘二十條’后,全國疫情管控力度全面放松。我們判斷,在本輪疫情影響減弱后,終端銷售有望迎來反彈。”華西證券方面表示。

東吳證券研報則認為,谷底已過,堅定看好2023年汽車板塊投資機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持續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進一步增強2023年汽車消費復蘇的信心,2023年汽車景氣度或好于市場預期。

零部件板塊整體走弱 儲能、鎳氫電池企業逆勢上揚

2022年,國內汽車零部件板塊整體表現不佳。19家零部件上市公司中,僅有鵬輝能源和科力遠(SH600478,股價9.48元,市值157億元)兩家企業市值出現同比上漲,其他17家公司市值均呈下降態勢,19家上市公司在2022年市值合計同比減少超7929億元。

在零部件板塊中,儲能電池相關概念股成最大贏家。2022年,儲能電池需求迎來井噴。“雙碳”背景下,伴隨著風力和光伏發電快速上量,行業高增速已逐步成為市場共識。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市場是儲能裝機貢獻的重要來源,國內各省現已發布的“十四五”新型儲能裝機規劃已超50GW,而2021年底國內累計新型儲能裝機僅5.7GW。

在此背景下,儲能電池收入占比為50%左右的鵬輝能源在2022年零部件板塊個股中“一枝獨秀”,市值較2021年底漲超75%。值得注意的是,2022上半年鵬輝能源國內儲能鋰電池總出貨量為全國第三,戶用及便攜式儲能電芯出貨量位列全國第二,其鋰離子電池業務毛利率高達16.64%,超過行業頭部企業寧德時代(SZ300750,股價384.01元,市值9379.50億元)和億緯鋰能(SZ300014,股價84.08元,市值億1717元)。

制表:每經記者 孫磊

位列2022年零部件板塊市值漲幅第二位的是科力遠。在2022年第四季度,科力遠多周股價增幅位居新能源產業鏈個股前列。2021年11月24日其股價最高見11.65元/股,最高點相較2021年初最大漲幅達到63.39%。

據了解,科力遠主營業務為鎳氫動力電池、鎳礦產品及民用電池,2022年上半年三者合計營收占企業總營收的近82%。此外,科力遠還在積極布局上游鋰礦資源。2022年11月,科力遠公告顯示,其購入江西宜豐縣同安鄉同安瓷礦、鵝頸瓷礦、第一瓷礦、黨田瓷礦采購權,四座礦山已探明資源儲量達405萬噸,均為高品位含鋰瓷礦。

值得一提的是,科力遠2022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已遠超2021年全年,相當于該公司2021年全年盈利的4倍。對此,科力遠在財報中表示,業績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報告期內公司產能提升、訂單充足,主營產品收入及毛利同比增長,同時資產攤銷同比減少。

市值排名方面,寧德時代依舊位居該板塊第一位。但2022年寧德時代股價及市值總體呈震蕩下行趨勢,幾度跌破萬億關口。最終其2022年末市值為9609.34億元,位居A股第7位,同比下滑29.89%。不過寧德時代在資本市場的關注度仍無人能及。數據顯示,2022年寧德時代總成交量為1.73萬億元,位居A股榜首。

制表:每經記者 孫磊

事實上,近年來寧德時代業績上升態勢明顯,2019~2022年前三季度,寧德時代收入分別為458億、503億、1304億、2103億元;凈利潤分別為45.6億、55.8億、159.3億、175.9億元。裝機量方面,寧德時代2022年前11個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為165.7GWh,同比增長101.8%,穩坐榜首之位,市占率從2021年同期的32.2%提升至37.1%。

經銷商集團“全軍覆沒” 和諧汽車跌幅超七成

汽車經銷商板塊方面,2022年,10家經銷商上市公司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和諧汽車(HK3836,股價1.24港元,市值19.18億港元)以73.79%的跌幅領跌,10家汽車經銷商上市公司在2022年市值合計同比減少超804.87億元。

回顧整個2022年,汽車經銷商板塊在資本市場的表現與終端銷售情況基本同頻。日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最新一期“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調查”顯示,僅有11.2%的汽車經銷商可以完成全年銷量任務指標,49.5%的經銷商全年任務指標完成率在80%~90%之間,39.8%的經銷商完成率不足80%。

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此前在對北京、山東、廣東、湖南等15省市地區的近百家經銷商集團和4S店的經營情況進行抽樣調研后發現,2022年前三季度,幾乎所有經銷商集團經營利潤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超50%的經銷商集團出現虧損。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虧損100萬元以內的門店占比為27%,虧損100萬~500萬元的門店占比為18%,還有10%左右的門店虧損數額在500萬元以上。

具體到個股方面,中升控股(HK0881,股價43.35港元,市值1042億港元)以861.94億元的市值再次站上2022年國內汽車經銷商市值榜榜首;美東汽車(HK1268,股價17.14港元,市值218.80億港元)以182.68億元保住該榜單第二名;廣匯汽車(SH600297,股價2.13元,市值172.77億元)2022年市值雖同比下滑21.34%,但仍成功守住前三甲位置。

制表:每經記者 李碩

基本面上看,2022上半年,僅美東汽車和正通汽車(HK1728,股價0.7港元,市值19.21億港元)營收微增,但美東汽車的歸母凈利潤下滑嚴重。同時下滑的還有中升控股、廣匯汽車、永達汽車(HK03669,股價6.12港元,市值120.34億港元),三者凈利潤分別下滑7.3%、48.8%和42.5%。

相較而言,國機汽車(SH600335,股價8.06元,市值117.42億元)在汽車經銷商板塊中跌幅最小,為10.60%。事實上,2022年國機汽車在二級市場的表現跌宕起伏。2022年3月和6月,市場兩次傳出滴滴出行將收購國機汽車控股子公司國機智駿股份的消息。國機汽車股價也隨之連續上揚,但最終國機汽車均出面澄清稱,沒有應披未披消息,公司股價也應聲下跌。不過,基本面上,國機汽車凈利潤表現的確有所增長。2022年三季度報顯示,其2022年前三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51億元,同比增長32.67%。

制表:每經記者 孫磊

值得注意的是,多采用直銷與代理模式銷售的新能源汽車,正對傳統授權經銷渠道形成挑戰。中汽協數據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前11個月累計銷量為606.7萬輛,同比增長1倍以上,市場占有率也達到25%。這一數字已超越《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明確的“在202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到20%”的目標。

而乘聯會公布的2022年11月新能源乘用車廠商國內銷量前十名榜單中,特斯拉、理想、蔚來均單獨采用直銷模式;吉利、哪吒、上汽乘用車則是經銷與直銷兩種模式兼而有之。這意味著,上述榜單中,僅采用傳統授權經銷渠道的車企不足半數。

“當前,隨著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技術的加速迭代、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直銷模式和代理商模式正在影響和沖擊著特許經營一家獨大的汽車銷售模式。”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黨支部書記、秘書長邢海濤認為,從發展的角度看,雖然銷售模式多元化儼然已成趨勢,但4S店特許經營模式在未來的汽車銷售模式中仍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對于2023年,經銷商們的態度較為樂觀。在流通協會的調查中,64.1%的經銷商認為汽車銷量將同比增長,其中認為增幅在0~10%左右的經銷商有27.7%,增幅10%~20%的有19.4%,超過20%的有17.0%。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565124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鋰電池 汽車經銷商 汽車零部件 新能源汽車 汽車整車 新能源汽車 核酸檢測 汽車行業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欧洲国产欧美一区精品 | 亚洲精选视频一区动态图 |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 |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