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17 20:59:47
每經記者 姚亞楠 李沛沛 每經編輯 趙云
近期,沉寂已久的消費賽道出現多起融資:2月15日,功能性咖啡品牌“奢啡CEPHEI”宣布成新一輪數千萬元融資,由金沙江創投投資;一天前,盼盼食品集團新孵化的公司-福建伽那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首輪融資,由黑蟻資本和內向基金聯合投資。上個月,曾經大火的新中式點心品牌“虎頭局”也等來了老股東紅杉資本和GGV紀源資本新的糧草,融資金額約數千萬元。
去年,消費投資幾乎跌至冰點,投資人改行的消息不斷傳出,“從現在這個時間點來看,大家開始重燃信心,同行們紛紛出差、看項目,回歸到今年一定要做出一些成績來這樣的狀態里。”在近日的采訪中,CMC資本董事張琳告訴記者。
“2月下旬和3月份預計是一個小高點。”內向基金合伙人應金鳳表示,“當然,因為投資行業的特殊性,流程比較長,真正完成交易可能會需要更久。”
伽那食品于今年1月成立,主要面向現制茶飲、咖啡等品牌客戶,植物基飲品是近年來消費領域增長較快的賽道之一,作為伽那食品的投資人,內向基金合伙人應金鳳向每經記者表示,相信今年消費投資熱度肯定會回升,“2月下旬和3月份預計是一個小高點,我們去年儲備了不少項目,今年節奏肯定會快一些。當然,因為投資行業的特殊性,流程比較長,真正完成交易可能會需要更久。”
從交易數據上來看,據藍鯊2022年新消費投融資年度盤點,去年新消費投融資數量呈V字型,整體而言,1-3月投融資數量處于相對高位;受疫情等因素影響,4-9月投融資數量下跌并持續遇冷;10月下旬以來,消費投融資出現回暖跡象,11月-12月迎來連續2個月小幅上漲。
“所謂回暖首先要看大家對行業有沒有信心,是否相信一定能投出來好項目,愿意動起來。其次是看有沒有結果,市場上是否有大量的融資事件披露。”張琳告訴記者,去年消費投資幾乎跌至冰點,投資人改行的消息不斷傳出,“但從現在這個時間點看,至少大家還是充滿信心,開始動起來,回歸到今年一定要做出一些成績來這樣的狀態里。”
據她觀察,身邊的同行無論是出差還是約見項目都挺忙的,市場又活躍起來了,目前恢復最快的是餐飲、兒童娛樂項目等偏剛需的線下業態,非剛需消費品,比如高客單的零售等,暫時還沒有看到特別樂觀的數字出來。
“今年消費投資最顯著的變化是投資人會把退出想得更明白,在篩選投資標時候也會更理性。”華映資本高級投資經理湯曉旭認為。需要提及的一個背景是,近日市場上流傳監管層將對部分行業企業上市采取“紅黃燈”審核標準,紅黃燈中涉及餐飲、服裝、家居、家裝等行業,都是消費投資所覆蓋領域。
湯曉旭告訴記者,之前很多投資人更關注企業的GMV以及收入的增長,但華映資本會在一開始就從退出的角度進行更多考慮,“我們會盡量選擇那些體量可以長大、天花板足夠高的品牌和渠道機會,以及稀缺性極高的品牌。”
談及上市審核設置行業“紅黃燈”,應金鳳認為,短期內這肯定會引發資本市場的退出問題,所有GP都需要解釋項目該如何退。“不過好的資產、行業頭部依然不受影響,比如像我們之前關注的服裝、食品,這兩個賽道是有機會誕生市值百億甚至千億級的公司,大方向是沒有問題的,在具體的標準上,今年內向基金還是會繼續關注產品和品牌差異化這兩方面因素。”
在張琳看來,上述傳言并非空穴來風,出于從源頭把控公司質量,防止不當套利的目的,一直以來,監管層都很關注創新屬性、商業模式等問題,那些依靠模式創新、燒錢補貼獲得市場、持續盈利能力堪憂的公司一向很難在A股上市。
“受認可的還是真正能夠創造價值的公司,而不是把存量的財富做重新分配和轉移。”張琳舉例稱,比如,采用了更有效的生產方式提升了生產力、或是創造了更高效的分發模式提升了流通效率,又或是打造了民族品牌,對行業起到了引領帶動作用,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從上游的生產、供應鏈再到分發渠道,以及下游的品牌建設,這些機會我們也在持續關注。“
談及2023年的市場前景,受訪投資人普遍給出了謹慎樂觀的態度,華興新經濟基金合伙人袁凌韻向記者表示,消費和服務業在2022年的下行階段對國民經濟GDP依然貢獻了69.4%,消費在三駕馬車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促消費是2023年的重點,當基本盤復蘇了,企業家和投資者信心將逐漸恢復,投資市場也會逐漸回暖。”我們長期看好消費賽道,但今年整體依然謹慎。“
她認為,過去兩年消費投資的狂熱有許多因素造成,比如消費者的預期和信心、新渠道紅利、新組織打法、互聯網思維式的增長策略、資金端大量涌入等。當前,消費行業的回調和行業本身發展規律有關,也和宏觀經濟形勢息息相關。供給側沖擊、需求側轉弱,預期萎縮,都影響消費基本盤復蘇,還需要一段時間調整。
“消費是一個具備長期生命力且可持續增長的賽道,從公司基本面的角度來看,今年企業的狀況肯定會向好,從需求側來看,隨著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恢復,居民消費正在階段性回暖,但未來大家是否能把儲蓄率重新降下來,這關系到對長期的信心問題。”應金鳳認為。
“大的主題會是樂觀,但還是會有一個謹慎的態度,無論是2021年還是2022年的市場,都不是一個正常的狀態,一個是過熱,一個是過冷,今年預計一定會比去年好,但會回歸理性。”張琳判斷道。
在具體的投資方向上,技術與消費的結合受關注度頗高,張琳表示,消費+科技,文化+科技方向是未來一年CMC資本布局的重點。“我們會關注技術帶來消費行業效率提升的項目,比如最近大火的 AIGC,它所帶來的數字內容生產方式以及消費模式的變革我們正密切關注。”此外,張琳還看好中國本土品牌的崛起,“我們相信新一代的年輕消費者會把原本對海外品牌的仰視感重新安放在國內本土品牌上,而在早期就能占領用戶心智的本土品牌具備很好的投資價值。”
除了看好科技驅動消費行業效率和體驗提升這一類項目,據應金鳳介紹,內向基金還會關注兩個方向的機會:一是精神屬性比較強的產品品牌,能夠滿足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未來消費分層會愈發明顯,好而不貴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在這一領域,此前內向基金曾投資過折扣新零售公司“多樂囤”。
湯曉旭同樣看好消費+科技的方向,她表示,今年會更加關注有壁壘的消費上游,消費科技,天花板高的能出規模利潤的品牌和渠道。
“有創新的賽道,有未被滿足的需求的賽道,有較大增長空間的賽道都是有機會的。”袁凌韻告訴每經記者,“舉個例子,2022年是中國人口正常環境下負增長元年,人口達峰是重要的社會結構性變化,它將從方方面面影響經濟生活。面臨家庭結構變化、老齡化等特征,如何抓住不同人群的真實需求,在大賽道中找到未被滿足需求的小賽道和創新產品就變得很關鍵。”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36357765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