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08 17:08:45
主業經商兼職作家,這種獨特的經歷和身份,讓王潔在寫作時更純粹和真誠,而不是為了商業利益迎合市場和讀者,“我希望我的作品講真事,說真話,真實地記錄我對時代和個體生活的觀察、感知和表達。”王潔告訴粉巷財經。
因為這份純粹,非功利心之上的創作初心和態度,王潔的筆下既有對時代社會議題的關切和深思,有對現實生活鞭辟入里的挖掘和表達,亦有觸及個體生命的豐富和細膩。
每經記者 張靜 張文瑜 西安 每經編輯 賀娟娟
編者按:
曾幾何時,創業還是一個男性主導的領域,女性創業無論是成功率還是創業成果都與男性創業群體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而當下,中國經濟場域里,女性創業者們正在嶄露頭角,且越來越出色了,她們或是為了追求獨立與尊重,或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或是為了經濟上的財務自由,成為了這個時代創業創新的強大“她力量”。
她們勇于在激烈市場競爭,相信唯有真正的實力才可以互相交鋒。她們對機遇敏銳洞察,善于獨特視角捕捉和判斷商業信息,她們強大無畏于決斷,篤定果敢行動和持續毅力的力量。她們不被世俗框定,是敢于表達富有激情的時代追夢人。
她們是自己的光,她們在發光。關注女性創業者的力量,《每日經濟新聞》聯合粉巷財經推出“她在發光”特輯。
在陜西文藝創作圈里,王潔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出版過散文集《六月初五》《風過留痕》,長篇小說《花落長安》《花開有聲》,其中《花開有聲》被改編成電影《遠山花開》在今年上映,最新出版的長篇是小說《你好,朋友圈》引發文藝界熱議,王潔是近幾年迅速成名崛起的陜西青年作家。
盡管是中國作協會員,陜西省作協會員,以及冰心散文獎的獲得者,王潔在寫作上獲得諸多殊榮,但王潔并非專職寫作,作家身份之外,王潔也是商海拼殺的成功創業者。
主業經商兼職作家,這種獨特的經歷和身份,讓王潔在寫作時更純粹和真誠,而不是為了商業利益迎合市場和讀者,“我希望我的作品講真事,說真話,真實地記錄我對時代和個體生活的觀察、感知和表達。”王潔告訴粉巷財經。
因為這份純粹,非功利心之上的創作初心和態度,王潔的筆下既有對時代社會議題的關切和深思,有對現實生活鞭辟入里的挖掘和表達,亦有觸及個體生命的豐富和細膩。
正如《你好,朋友圈》,辨識他人,也看清自己。
在出版過散文集《六月初五》《風過留痕》以及長篇小說《花落長安》《花開有聲》后,王潔依然認為,自己只是一名業余作家。“因為是業余的,我肯定就隨心所欲地去寫,更純粹地去表達。”
面龐清秀、眸清似水,身著一套黑色套裝,頭發在腦后簡單盤起,利落中帶著溫婉,這是粉巷財經見到王潔的初印象。作家身份之外,你很難想象,同時她也是一位智慧、干練、知性,頗有經商頭腦的創業者。
20世紀90年代末,17歲的王潔考入了西安醫學院,畢業分配到唐都醫院,擁有了一份在大多數人眼中體面穩定的工作。但彼時王潔的收入并不足以支撐其生活成本,往往還需要家里的補貼。
作為家里的老大,王潔始終抱有愧疚的責任感,最終選擇辭職創業。王潔做過藥材銷售,負擔起家里所有的開支,父母的眉頭舒展和弟弟、妹妹順利完成學業讓她覺得放棄是值得的。她亦創業多年,最終在商界嶄露頭角,有了不錯的經濟能力。
坎坷甚至苦難的經歷,一路走來,慰藉和支撐她的是長年累月閱讀和記錄生活的習慣,亦給了她此后文學創作最好的養分。
從小到大堅持寫日記,王潔小說的故事構思多建立在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通的事件或情境之中,那些平凡的甚至被忽略的情境,在她的筆下往往變得熠熠生輝,往往也能使讀者更加共情。
同樣,正是因為有了此前創業的經歷和財富積累,王潔不需要為了市場喜好和生活壓力去寫作。或者說,在寫作這件事情上,王潔褪去了功利心,拋去所有的光環和負擔,僅僅只是客觀、純粹地去記錄和感知生活。
“我不會想著我的書出來以后會火爆,也不在乎被圈里邊的人議論,我寫我想寫的事情和人,說真話而已。”談及此,王潔輕輕嘆了口氣。我的作品里的一些情節都是我真實所見所聞以及文學創作想象相互糅合的結合體,也是回到生活本身。
不同于那種個性十足、自我彰顯的作家,王潔希望自己和作品都能夠沉下來,希望傳遞給讀者正向的社會價值和能量。
“作家要有社會責任感,也要有社會擔當”,談及創作的重要初衷,除了對文學的熱愛,王潔認為文學創作一定要有敬畏。
當下,資訊泛濫、流量至上,許多內容輸出一味追求爆款,反而本末倒置,以致低俗內容泛濫,粗制濫造橫行,遠不能震撼讀者。更有甚者,很多應景之作對事件、人物本身缺乏深層次思考,讓文學作品成了一種“快餐式”閱讀。
王潔印象最深刻的是,當下的青少年接收的信息和內容與其自身的分辨力是相悖的。尤其是有的作品為了迎合觀眾喜好將反派塑造得很“完美”,反而對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造成身心健康和思想意識方面的負面影響。
“要讓年輕一代的人就思想健康、三觀正的話,不能去刻意引導他,必須得讓孩子們從小認識真實的東西,潛移默化中產生一種健康向上的力量。”王潔告訴粉巷財經。
因而,王潔的作品大多是“寫實”,很多作品都有自己的影子。
譬如,其散文集《六月初五》懷揣著對奶奶的思念,樸實真切,不涉虛華。言情小說《花落長安》生動地再現了當代青年創業的心路歷程,其中的生活底色不乏王潔個人經歷。
長篇小說《花開有聲》聚焦留守兒童,是近年來關注教育扶貧的少有作品之一,目前已改編成電影《遠山花開》。而王潔本人就有著十幾年的鄉村留守和資助貧困兒童的經歷,這些經歷皆化為書中“主人公們”留守的無奈、淚水、辛酸。
在王潔看來,再虛構的作品,它的出發點或者它的落腳點,其實就是通過虛構的人物來表達真實的情感,來揭露社會真實的一面,來滿足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內心缺乏的一種情感,或者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一種期許。
如今,王潔仍然繼續著她的創作之路,最新出版的長篇小說《你好,朋友圈》,把從日常生活中打撈得來的細碎片段,通過文學創作呈現出回味悠長的故事,也是希望她的書能夠持續給社會給讀者帶來正能量。
2023年,王潔帶著新書《你好,朋友圈》,以大無畏的勇氣拉開生活的帷幕,講述朋友圈的秘密,這本書也被王潔自稱為三本長篇里面最滿意的一本。
書中的每一個部分都緊緊圍繞賀國璋、李淑娟、秦紹東三位主角,以他們的朋友圈搭建起城市里的復雜人際網絡,講述都市男女的婚姻變故、友情的幫扶、中年的成長等。
“書里的每個人都有原型。”王潔告訴粉巷財經。
微信作為月活 13.09 億的“國民級應用”,是許多人工作和生活中與他人交流溝通必不可少的軟件之一。因而,微信朋友圈作為分享生活、表達觀點的空間,既不可缺但也常常被忽略。
王潔認為,微信圈既像一面鏡子又像一個篩子。微信圈里能篩出一批朋友,通過微信圈可以看到許多人的成長歷程,在對漫漫人生思考和感悟以后,發現微信圈就是一個放大鏡,夾雜的東西特別復雜,有真情感、有利益、有相互成就的喜悅刺激等。
“觀察到有這么個圈子后,就萌生出寫一本小說的這個念頭。”王潔表示。
而直面當下信息社會時代的“朋友圈”給生活、愛情帶來的種種情緒,從熟人之間的私言私語,最后慢慢演變得不可控,就像病毒一樣的就肆意蔓延,最終呈現出書中的一個狀況,其實也是許多現實生活的縮影。
對于王潔來講,作家就是用文字去回答對生命、時間、人生的獨特感受和思索。在這里你可以構建一個文學的田園,里面實現所有的夢想,比如情感、婚姻、鄉愁、浪漫、憤怒,發泄,甚至最后試圖用心靈的回歸來表達內心的一種回饋。
“《你好,朋友圈》結尾的時候就說這個女主人公李淑娟回歸家園,其實是我自己內心的一個回歸,因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回歸不了。”王潔在寫作的過程中,生動詮釋了“寫作就是在寫自己”。
雖然已經有好幾部作品面世,但未來王潔依然會堅持寫作。“我可能在未來3到5年會出一本我比較滿意的文學性比較高的作品,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文學界有一些相對的影響力,可能就需要去碰觸一些文學性較強的,能夠提升自己的內容。”王潔告訴粉巷財經。
不過,經典作品可遇不可求,文化事業需要時間沉淀,實地走訪采訪寫現實做培訓依然王潔創作最基本的要求。王潔始終認為,給人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其實就是要深入地去挖掘人物的這種情感內涵和生命的體征。
采訪最后,王潔也笑言,我想留下好作品不是為了名和利,只是希望若干年后別人見到我的時候說給你推一個還不錯的作品叫《你好,朋友圈》,僅此而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