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22 11:28:04
◎行業思考:電影院那次關門183天,如果183天后再去思考,肯定晚了。上市公司一定要開辟第二賽道。
◎數字化價值:中國電影將從相對單一的票房投資回報,轉變為開辟大IP的第二收費窗口,第三收費窗口,甚至到第四收費窗口。
◎怎么對待人才:一定要放手,要放膽,甚至于要“放量”。讓更多年輕的優秀人才走上舞臺中央,我們的產品、產業迫切需要有更多的有創意,有沖勁,敢說敢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
每經記者 畢媛媛 每經實習記者 宋美璐 每經編輯 文多
迎著春風,影視股在3月20日迎來大漲,其中上海電影(SH601595,股價15.03元,市值67.4億元)迎來漲停。
從3月初至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上海電影股價已累計上漲近50%,一掃陰霾,領跑一眾影視公司。
股價上漲背后的邏輯何在?
3月21日,上海電影主出品的《望道》在北京舉辦首映禮。首映禮之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話上海電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健兒,與他深度對談了疫情后的首個春天,影視公司的戰略化轉型。
“你們看到的是3月7號晚間,上海電影收購《中國奇譚》運營方的公告,但我們醞釀這一天,已經近3年了。”他回顧道,“上市公司一定要及早開辟第二賽道,否則就是在疫情中‘等死’”。
王健兒 圖片來源:片方提供
繼3月20日,上海電影股價漲停收盤后,3月21日,公司股價再上漲3.66%。縱觀整個3月,上海電影的股價可謂春風得意。
上海電影重拾在二級市場的信心,得益于市場有序恢復,也離不開公司提前布局后的收割。
3月7日晚間,上海電影公告稱擬收購爆款動畫《中國奇譚》IP運營方上影元,公司股票隨后在3月8日、9日兩個交易日連續漲停,3月8日~3月10日股價累計上漲26%。
上影元由上影集團和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影廠)于2022年10月18日聯合成立,至今不到半歲。公告顯示,上影集團持有上影元51%股權,轉讓價格約為6120.24萬元。
“你們看到的是3月7號晚間的一紙收購公告,但我們醞釀這一天,已經近3年了。”王健兒直言。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電影院接連閉店。雖然上影有內容、影院、IP,但當時任何一項業務都停擺了。連一家超1000人規模的上市公司都按下暫停鍵了,這說明什么?
“說明我們現有主營業務抗風險能力很低,行業也是如此。”王健兒表示,“電影院那次關門183天,如果我們183天后再去思考,肯定晚了”。
那年過完元宵,王健兒組織上海電影40名中層以上的高管開會,還邀請了羅蘭貝格高級合伙人許季剛,一共坐滿6張桌子,大家商討的焦點正是:公司未來怎么辦?“整整6次這樣的形式,每次2~3天,每個人都上臺發言,談商業的未來,談商業的當下,每次結束我都做小結。”通過這一次次的交流,包括王健兒在內,上海電影重新梳理了戰略方向:即上市公司一定要開辟第二賽道。
2020年3月,上海電影啟動“十四五”戰略研討,明確了三大戰略——精品內容、大IP開發、數字化轉型。
《中國奇譚》的走紅,印證了上海電影3年前的正確部署。線下業務可能會被病毒打趴下,但線上不會。“三大戰略之間是密切相關的,今后上影做內容,我們必須考慮要使它成為一個大IP,否則原則上不做。”
《中國奇譚》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2020年年底,上海電影對美影廠進行調研,根據集團戰略,對美影廠未來的發展重新做了一遍評估。其中有一條:美影廠要集中精力抓IP的開發,包括原有IP的二次開發和新IP的開發。
《中國奇譚》正是當時規劃的4個重點項目之一。上海電影分析,美影廠可以借鑒日本動漫的成功模式,從社會上找到一批有創造力的創作者,和傳播力強的平臺或資本進行合作。在《中國奇譚》的創作中,美影廠為第一出品方,王健兒又引入B站作為戰略合作,并以第二投資方的身份加入到《中國奇譚》中。
“《中國奇譚》包括總導演在內,共11位導演。它成為了今年的爆款,社會影響很大,但劇的投資體量不大,我覺得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現在和未來的趨勢。”王健兒分析道,“短劇我特別看好,它的特點是成本和風險相對可控,可它對年輕人的創作,有比較低的試錯成本,所以它能給一大批的年輕創作者提供機會”。
“《中國奇譚》最年輕的導演是1993年的,你讓他去拉資本做長篇,十分困難,但像《中國奇譚》這樣8個短劇,我們試一試,萬一成爆款了呢。”就結果來看,王健兒顯然是滿意的。接下去,他透露,上海電影會繼續加大短劇的開發和投資,吸引、召喚更多的年輕創作者,在美影老藝術家和業內專家的指導下,放心大膽地進行創作。
2022年,上海電影成立上影元,目標非常明確:上市公司的第二賽道要做IP開發,將美影廠和上影集團有市場號召力的IP放到一家公司中,然后由上市公司完成收購。
將上影元注入上市公司的背后,是上海電影試圖多元化布局、打開市場增長天花板的決心。上影集團旗下擁有當年的上海電影制片廠、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等中國老牌影視企業,70余年間積淀了870多部電影、600多部(集)動畫、1500余部譯制片等豐厚內容資源,形成了幾代人的文化記憶。
王健兒表示,這項收購是在市場完成公允價評估后進行的,之后上市公司擁有上影元的經營自主權和開發運營權,并對上影元的營收、盈利能力、生態培養都做了要求。“我們對上影元有一個系統的規劃,包括接下來開發《中國奇譚2》時,《小妖怪的夏天》這種IP會作為獨立開發,甚至于大電影我們也有布局。下一階段,上海電影要把上影元做優做強,會更加注重把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內核,并把當下年輕人的生活感受、理解和向往融入到創作中去。優秀的藝術作品一定高于生活。”王健兒說道。
《小妖怪的夏天》 圖片來源:豆瓣
中國電影大IP的開發過程中,需要精良的制作,尤其離不開技術的投入。
3月19日,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在一封內部信中提到:“今年以來ChatGPT的進展,使我更加確信接下來AI技術與內容創作的結合即將進入實質階段,將為影視行業帶來重大變化,光線傳媒將探索AI在動畫電影制作和創意劇本方面的應用。”
消息傳出后,光線傳媒(SZ300251,股價9.27元,市值272億元)股票漲超18%。
影視行業的數字化落地比想象中要早一些,電影人從未在技術發展中掉隊。早在元宇宙概念火熱的2020年,各影視公司就在思考電影業應該如何與新技術結合,經過幾年的推進,如今已經初見雛形。
早在2022年7月,上海電影就曾發布公告稱,公司擬與多方共同發起設立上影新視野文化產業數字化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基金目標認繳出資總額為不高于人民幣10億元。
基金出資人 圖片來源:公告截圖
公告稱,此次投資是公司積極推進傳統業務轉型、探索數字化升級、深化文創產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嘗試。這也是公司充分利用上市公司投融資平臺,研究和探討使用更廣泛資本市場工具,助力內容研發、線上數字化平臺搭建、線下沉浸式體驗項目產品化的必要舉措。
募資不到一年,王健兒在此次采訪中回應記者稱,該項目基金籌備非常順利,不久將正式對外運營。“這是上海電影進軍數字化領域釋放的一個強烈信號,我們希望通過自主研發和生態圈的構建,加快占領數字產業經濟給中國電影產業帶來的風口和制高點。”
王健兒表示,精良制作的實現,既要有手工藝,也要有新科技。為此,上影集團針對Web3.0做了系統的布局規劃,以上海影城的改造作為載體,重點實現線上和線下的融合。“今后上海影城所呈現的不再僅僅是電影放映這一件事,更多的是IP開發所帶來的數字化產品的展示、營銷和體驗。我們將會籌備IP合作者大會,讓國內外IP的合作者能夠集聚到上海,帶動整個中國大IP的產業發展。”
除此之外,上影集團在去年完成了對昊浦影視基地的收購,并啟動上影高科技影視基地建設。王健兒介紹,該收購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造國際一流的數字化的Studio,“該片場的建成會真正推動上影在數字化產業方向的突破,其中包括大IP開發和數字產業化結合,也包括在虛擬技術拍攝領域的嘗試和突破。”
據悉,昊浦影視基地已于2021年6月完成驗收并正式啟用,目前已承接王家衛《繁花》等項目拍攝。此外,上影出品的首部全虛擬攝制影片《極地救援》(暫名)也在推進中。
元宇宙如火如荼,王健兒透露上海電影在三年前就已經有所布局,這幾年的進展超出了預期。“無論是我們的募資,還是我們考察看到的生態圈的企業,都讓我們對接下來數字化產業和公司IP開發產業的結合非常有信心。”
王健兒相信,數字化平臺無論是從成長性還是體量規模來說,在充分釋放后都會使中國電影產業的體量產生巨大裂變,重新打開電影的天花板。“中國電影將從相對單一的票房投資回報,轉變為開辟大IP的第二收費窗口,第三收費窗口,甚至到第四收費窗口。這是可持續的,也符合中國電影產業大發展的思路。”
與光線傳媒一樣,上海電影對當下大熱的AIGC,也已著手進行應用研究與業務協同。
“在渠道運營、內容宣發、廣告營銷和數字資產等方面,將通過參投、孵化及合作等模式,整合海內外領先技術及團隊,深入實踐AI與影視產業的融合,將更多應用場景轉化為創新商業模式。”王健兒介紹,“在文化輸出和海外宣發上應用更多AI技術,實現優質國產IP內容與海外技術應用的結合”。
春節檔強勢復蘇后,今年的電影市場回暖明顯。截至3月19日,2023年度大盤票房(含預售)突破150億元,總出票3.13億張,播出場次2647.74萬場。
目前,《保你平安》《回廊亭》正在熱映。上海電影主要出品的、以陳望道先生的人生歷程為主線的電影《望道》,也將和新海誠導演的《鈴芽之旅》、張頌文和白客主演的《不止不休》同在3月24日登陸大銀幕。3月底到4月初,每周都將有多部新片上映,類型數量豐富。
圖片來源:片方提供
春風傳遞到了資本市場。3月20日,影視股集中拉升。渤海證券表示,目前看影視產業鏈已經逐步出現經營情況的改善。
市場在穩步恢復中,但疫情對行業的改變已在潛移默化中發生,重回正軌的路上,仍要避免很多彎路。王健兒坦言,這三年對他的啟發很大,市場無論是恢復還是重塑,都需要漫長的過程。
數字化轉型,大IP開發固然重要,對人才的開發引進也值得思考。王健兒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強調:人才,一定要放手,要放膽,甚至于要“放量”。“讓更多年輕的優秀人才走上舞臺中央,我們的產品、產業迫切需要有更多的有創意、有沖勁、敢說敢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否則產業活力得不到提升。”這也是王健兒這幾年愈發堅定的步伐。
上海電影的“十四五”人才規劃中,明確表示了要吸引20位頭部人才,50位中青年英才,100位青年新銳人才,300位后備役人才。目前,上海電影已經啟動全球的人才鏈招募,將從300名優秀的報名人選中挑選30~50名到上影進行高質量的實習,再從中錄取相當比例的實習生加入到商業中的開發。
該項計劃將會持續至少5年,共吸收100名以上優秀人才投入到國內外的電影中。在上影內部,這項新人新作計劃被稱為“上影血管”,大量選拔青年人才,王健兒認為是未來幾年重塑電影產業發展格局至關重要的一環。
此外,電影產業的資本化仍需加快速度,這需要大量實實在在的項目帶來回報,才能激勵更多資本進入到影視行業中,繼續支撐高質量項目的展開,包括繼續用技術為行業賦能。
“戰略、人才、資本,這三個方面復蘇,產業節奏會很快提振回來。”王健兒對影視行業未來抱著希望,“希望在今年春天,電影人迎來久別重逢的利好市場,整個行業獲得更多的信心、資金和合作伙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