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4-07 22:06:27
◎首先,前兩年的新冠疫情讓醫療健康行業潛力加速釋放,現在則回歸到了正常水平。同時,企業上市后盈利能力和研發進展不足,出現破發、估值回調的現象。其次,中國醫藥企業的創新能力仍有待提升,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宋瑞霖提到,不需要資本助推重復性研究。同時,研究者自身也要認清,產品研發首先要以臨床價值為導向。如果產品的技術含量很高,企業就不會遇到真正的融資困難。
每經記者 許立波 每經編輯 梁梟
回顧2022年,“資本寒冬”這一關鍵詞被醫藥領域人士頻頻提及。實際上,如果把時鐘回撥到2021年上半年,那么醫藥產業指數在資本市場中熱度仍處于高位。轉折點則是2021年7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發布《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據該文件,今后臨床研究審批趨嚴,在遏制創新藥企業同質化競爭的同時,資本市場相關賽道的投資熱度也有所下降。
Wind數據顯示,從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申萬醫藥生物指數下跌55.03%。經歷了一年下跌后,生物醫藥行業,尤其是創新藥投資情緒已經落入冰點。隨后在2022年9月至2023年1月30日,醫藥生物指數取得了23.69%的漲幅,但距離2021年2月的高點還有40%的空間。
展望2023年,創新藥市場能否回暖是行業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日前舉行的第七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多位來自國內知名投資機構的業內人士分享了他們的觀點。
松禾資本合伙人曾曉玉援引醫藥魔方的數據稱,2022年中國醫療健康領域一級市場共發生1516起投融資事件,同比2021年降低37%,二級市場共發生82起IPO事件,同比2021年降低33%。此外,由于創新藥企IPO破發頻繁,一級市場投資人更為謹慎,短期缺乏盈利能力的企業融資難度增加。
在解釋“資本寒冬”形成的原因時,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介紹,過去一段時間,一二級醫藥市場都感受到一定壓力,生物醫藥行業投融資頻率、IPO數量也都有所下降。原因主要是:首先,前兩年的新冠疫情讓醫療健康行業潛力加速釋放,現在則回歸到了正常水平。同時,企業上市后盈利能力和研發進展不足,出現破發、估值回調的現象。其次,中國醫藥企業的創新能力仍有待提升,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一方面我國基礎研發能力相對薄弱,藥物研發的同質化非常嚴重。在醫保談判、藥品集采常態化大背景下,同質化競爭一定會給企業估值和定價帶來影響。
在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有關國內創新藥產業當下面臨哪些挑戰的問題時,梁颕宇表示,總體來說,中國藥企近年越來越重視研發創新,研發投入不斷增長。而挑戰就在于如何加強自身基礎創新能力。同時,在新藥品的商業化和生命周期管理方面,也需要更加系統化地去規劃和平衡。
會上,多位醫藥領域投資人對未來生物醫藥板塊的走勢表示樂觀。如曾曉玉表示,隨著生物醫藥板塊深度回撤、估值見底,再次上漲的機會正在孕育;杏澤資本合伙人陳海剛也表示,2023年春,他們已明顯感受到市場復蘇,也因此在抓緊這一時間點進行更多投資布局。
盡管市場回暖跡象已現,但要回歸到前幾年投資熱潮期的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華蓋資本創始合伙人、董事長許小林介紹,2022年,資本市場對醫藥行業的配置來到了最低位,但是今年一季度二級市場的資金不斷地增加對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倉位。“經歷這么大幅度的調整,讓市場馬上起來很困難,需要一個出清的過程。醫藥生物行業不太可能出現報復性的反彈,應該是一個理性或者是相對慢的回歸。”
梁颕宇也表示,當下醫療健康整體的投資節奏放緩了。過去一年很多同行都在“躺平”,但并非市場沒錢了。很多投資機構持幣觀望,決策變得更為謹慎。“伴隨市場回調,今年以來市場信心和投資者出手的節奏都有所增強。但我們還是建議企業能夠作好應對市場不確定性的準備,至少在未來兩三年,甚至三四年要具備良好的現金流。”
在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看來,Biotech公司的融資困難不是中國獨有的,是全球都有的問題。因為三年新冠疫情的影響以及俄烏沖突導致的全球通脹,全球的經濟形勢都發生了變化。“那么,中國現在面臨的可能是雙重壓力,一方面是在疫后恢復期,投資機構背后的LP本身會趨向于謹慎;另一方面是全球Biotech公司高估值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認為現在是從高熱度回歸合理熱度的調整期。”
從全面角度看,藥企的產品也是關鍵,即產品能否真正具有臨床價值。宋瑞霖強調,當一款藥物具有臨床價值時,它的融資能力依然是強勁的。如果一款藥物一開始就是可能陷入市場內卷競爭的產品,它的轉化必然困難重重。
宋瑞霖提到,不需要資本助推重復性研究。同時,研究者自身也要認清,產品研發首先要以臨床價值為導向。如果產品的技術含量很高,企業就不會遇到真正的融資困難。反而很多公司通過License-out(海外授權)拿到的里程碑付款,將研發成本分解出去,甚至為未來的收益奠定了基礎。企業一定要回過頭看看,研發項目能否與社會需求以及臨床價值聯系在一起。“創新藥出海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從投資者的角度考慮,評估一個產品的價值時,首先要看這個產品是只有中國權益,還是可以走向全球。”
醫保控費和集采的政策背景下,單一本土市場已經無法完全滿足中國創新藥企業的商業化需求,推動藥物“出海”成為了本土Biotech現階段所面臨的共同命題。可喜的是,2023年以來,已有多家企業公布了其在創新藥出海上的進展。
1月5日,藥明生物(HK02269,股價47.35港元,市值2002億港元)公告與葛蘭素史克(GSK,股價38美元,市值773億美元)達成許可協議,后者將獲得基于一款處于臨床前階段的雙特異性抗體和其他至多三款處于早期發現階段的TCE抗體的全球獨家研究、開發、生產和商業化權利。這些產品是基于藥明生物專利技術平臺開發。1月23日,和黃醫藥(HK00013,股價22.4港元,市值193.71億港元)與武田藥品工業(TAK,股價17.07美元,市值540億美元)就呋喹替尼達成獨家許可協議,刷新中國小分子創新藥物對外授權首付款紀錄。3月底,君實生物(SH688180,股價52.19元,市值514.43億元)宣布與康哲藥業(HK00867,股價12.6港元,市值308.95億港元)控股子公司康聯達在新加坡設立合資公司,在東南亞九國合作開發、商業化PD-1抑制劑特瑞普利單抗。
如果有一款重磅國產創新藥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出海,這將是市場趨勢發生大轉變的信號,正如此前復宏漢霖(HK02696,股價12.38港元,市值67.28億港元)總裁朱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關鍵要看是不是能有公司走出來,能夠在歐美等國際市場獲得可持續的收入。我認為如果有這一類公司(出現),整個行業的估值體系都將被重塑。”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gic6332800
宋瑞霖提到,不需要資本助推重復性研究。同時研究者自身也要認清,產品研發首先要以臨床價值為導向。如果產品的技術含量很高,企業就不會遇到真正的融資困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