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4-12 22:30:26
◎《指導意見》提出,2023年,全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47.5億噸標準煤左右,能源自給率穩中有升。
◎《指導意見》提出今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18.3%左右,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提高到51.9%左右,風電、光伏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15.3%。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實習記者 周逸斐 每經編輯 陳旭
4月1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023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提出了三個主要發展目標,其中,“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被放在首位,其余兩個主要目標分別是“結構轉型深入推進”和“質量效率穩步提高”。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也是國家能源局連續第二年強調“供應保障能力”,此前在2022年的《指導意見》中,首要目標是“增強供應保障能力”。而在2021年發布的《指導意見》中,則是把“能源結構”放在了目標的首位。
對此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分析,我國在2021年經歷了煤炭短缺導致的電力供應危機,煤炭價格、電力與國民經濟息息相關,因此這兩年國家把增強供應保障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強調要保障我國能源安全。
能源的供應保障能力,在最近兩年的《指導意見》中均被列為首要目標,但具體表述略有差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2022年的《指導意見》中的表述為“增強供應保障能力”,到了2023年則變為“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如何增強供應保障能力?對此,《指導意見》提出,要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進一步夯實化石能源兜底保障基礎。
同一天,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也強調,未來一段時間,能源消費還將保持剛性增長,新能源安全替代能力還沒有完全形成,化石能源還需要發揮兜底保障作用。
《指導意見》圍繞供應保障能力提出了一系列量化目標——2023年,全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47.5億噸標準煤左右,能源自給率穩中有升。原油穩產增產,天然氣較快上產,煤炭產能維持合理水平,電力充足供應,發電裝機達到27.9億千瓦左右,發電量達到9.36萬億千瓦時左右,“西電東送”輸電能力達到3.1億千瓦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22022年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堅決完成2022年原油產量重回2億噸的既定目標”。今年對于原油產量目標則變為了“穩產增產”。
對于這一目標變化,林伯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原油年產量與油價相關。油價高的時候,原油產量可以上調;油價低的時候,原油產量可以下調。而受高油氣價格提振,時隔6年,中國原油年產量在2022年已經實現目標,重回到2億噸以上。
另外,提高能源系統調節能力,也成為增強我國今年能源供應保障能力的一大重點。
林伯強認為,這與風電、光伏發電規模逐年擴大有直接關系。風電、光伏發電具有隨機性和波動性特點,隨著這兩者在電力系統所占比例的增大,給整個能源系統帶來的不穩定性也會加大。因此,提高能源系統調節能力十分重要。
對于“結構轉型深入推進”這一目標,今年《指導意見》仍然沒有提出煤炭消費總量或比重的量化目標,而是采用了“煤炭消費比重穩步下降”的表述。
另外,《指導意見》提出今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18.3%左右,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提高到51.9%左右,風電、光伏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15.3%。穩步推進重點領域電能替代。
2022年我國風電、光伏裝機量達到1.25億千瓦
其中,針對風電、光伏項目,《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指導意見》明確提出“2023年風電、光伏裝機要增加1.6億千瓦左右”這一目標。
而根據4月12日國新辦發布會的消息,中國的風電、光伏發電已經連續3年裝機超過1億千瓦。
據林伯強分析,目前我國風電、光伏發電規模增長速度比外界預計的快,2023年完成1.6億千瓦目標應該沒有太大問題,但也需要關注能源系統不穩定性風險會隨之同步增加的問題。
風電、光伏裝機容量不斷增加的同時,兩者的發電量是否做到同步上升呢?
對此林伯強解釋,裝機規模和發電量是兩回事,兩者之間不是等號的關系。不過近年來我國風電、太陽能的裝機增長速度與發電效率基本做到了同步上升,并沒有出現明顯的“棄風、棄光”等浪費現象。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