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5-23 14:01:44
每經編輯 黃勝
據康希諾生物微信公眾號5月23日消息,康希諾生物日前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柳葉刀·呼吸病學》發表最新學術論文,這也是《柳葉刀》首次發表中國針對新冠變異株的新一代mRNA疫苗的臨床數據。
公開數據顯示,序貫加強康希諾生物新冠mRNA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且優效于滅活疫苗,目前正在積極推進Ⅲ期效力臨床試驗。
不良反應發生率及嚴重程度低于目前已上市mRNA疫苗。
接種后7天,針對奧密克戎BA.5的抗體水平即可達到峰值,接種后14天的抗體水平是滅活疫苗的34.7倍。
針對當下流行的奧密克戎XBB變異株,加強接種后28天,可誘導產生高滴度的中和抗體。
CS-2034是康希諾生物針對現有新冠病毒變異株設計的新一代疫苗,可以誘導出針對XBB在內多種變異株的高滴度中和抗體,具有更強的廣譜性,可以更有效地保護機體免受現有變異株的感染。
盤面上,康希諾生物(HK06185)現漲超5%,截至發稿,漲5..45%,報33.85港元。
安全性結果顯示,在既往接種過3劑滅活疫苗的人群中序貫加強接種1劑CS-2034,安全性良好,不良反應發生率及嚴重程度低于目前已上市mRNA疫苗。值得注意的是,60歲及以上老年人組的安全性優于18-59歲成年人組,為老年人群后續序貫加強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的安全性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持。
免疫原性數據顯示,序貫加強1劑康希諾生物新冠mRNA疫苗能快速誘導針對原始株、BA.1和BA.5真病毒的中和抗體。序貫加強14天和28天后分別測得數據顯示,CS-2034組針對BA.5變異株的抗體幾何平均滴度(GMT)約為滅活疫苗組的34.7倍和14.4倍,幾何平均滴度增長倍數(GMI)約為滅活組的38倍和15.7倍,血清陽轉率約為滅活組的25.5倍和5.2倍。根據臨床研究方案設定的優效性標準,CS-2034組的抗體滴度和血清陽轉率均優于滅活疫苗組。
加強免疫前后抗新冠原始毒株或奧密克戎變異株BA.1和BA.5的中和抗體滴度
18~59歲人群的XBB假病毒中和抗體滴度顯示,加強接種CS-2034,28天后可誘導產生明顯的針對XBB的中和抗體 (GMT 127, 95% CI 94.0 ~ 194.1),但滅活疫苗同源加強針接種前后對XBB的中和抗體滴度無變化。
加強免疫前后抗新冠XBB假病毒中和抗體滴度
此外,康希諾生物新冠mRNA疫苗能誘導較強的細胞免疫,CS-2034組7天后的IFN-γ、IL-2、IL-5及IL-13陽性T細胞的頻次均顯著高于用滅活苗進行的同源加強。
值得注意的是,在該疫苗研究階段,國內流行的變異株以BA.5和BF.7為主,真實世界數據顯示,康希諾生物新冠mRNA疫苗組和滅活疫苗組發病比例具有顯著性差異 (P<0.0002),CS-2034組相較于滅活疫苗組的相對保護效率為38.0% (95% CI, 22.2%,50.8%)。該結果表明康希諾生物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CS-2034具有良好的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BA.5/BF.7的保護力。
據南方+,5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2023大灣區科學論壇生物醫藥與健康分論壇上對當前新冠病毒感染的最新形勢做出研判,并指出,有基礎疾病的重點人群是預防和救治的重點,同時透露,能覆蓋XBB變異株的疫苗很快能面世。
鐘南山表示,研發針對XBB變異株有更好保護能力的疫苗非常重要。他透露,目前已經有2種針對XBB的疫苗被初步批準,還有三四種很快能被批準。“研究更加有效的疫苗,我們是能走在國際前面的。”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帆 攝
據界面新聞,2023年5月22日,鐘南山在大灣區科學論壇生物醫藥與健康分論壇上發布2023年新冠第二波疫情趨勢預測。他表示,第二波疫情主要是奧密克戎XBB系列毒株引發傳播,將于4月中旬起峰,4月底、5月初有一個新冠病毒感染的小高峰,到6月底將發生第二波疫情高峰。
據南方日報官方微博,結合大數據模型,鐘南山團隊對全國2023年新冠第二波疫情(XBB變異株)進行了趨勢預測。鐘南山介紹,根據預測模型,第二波疫情4月中旬起峰,5月底波峰約4000萬/周,6月底波峰約6500萬/周。不過他也提醒,這是基于模型的計算預測,“可能不準”。
“我們對新冠病毒形成群體免疫了嗎?我認為回答‘是’也‘不是’。”鐘南山說,“是”的回答,是因為多項研究表明,感染新冠病毒后,人體內中和抗體在4個月后出現降低,特別是對于XBB變異株的保護作用較差。但是,人體內還存在結合抗體,可激活細胞免疫,在感染6-7個月內仍然有保護作用。
鐘南山說,“不是”的回答,則因為再過一兩個月,在去年12月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體內的抗體和免疫都會降低。“病毒變異太快,因此不能一勞永逸,有可能再次感染”。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康希諾生物公眾號、南方+、界面新聞、南方日報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37169303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