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14 22:26:38
每經特約評論員 畢舸
作為消費復蘇后的首場大促,今年的“6·18”似乎比以往火藥味更濃。在“6·18”啟動會上,淘天集團CEO戴珊宣布,這將是歷史上“最大投入”的一屆“6·18”。京東則宣布推出百億補貼日、超級新品日、超級直播日等活動。抖音、快手也加大了補貼力度,搶灘“6·18”。
表面看來,補貼和低價是大促的主旋律,各家電商紛紛進入價格戰的戰場瘋狂卷起來。但仔細觀察下來,并不盡然。比如淘寶,在今年“6·18”,把首頁最核心的資源位給了專屬于中小商家的營銷IP“淘寶好價節”,遵循的就不是單純的低價邏輯。逛下來更深的感受是,豐富、多彩,不是滿屏的9.9包郵,反倒能發現不少性價比高也頗有特色的好物。
大促不卷價格,是跟營收過不去嗎?說到底,電商平臺要靠品質與性價比“長贏”,不能光靠低價,要通過商品供應的進一步多樣化、不斷豐富品類和使用場景,從而滿足不同消費人群的需求。
這其中的關鍵所在,是讓更多的中小商家與廣大消費者形成緊密連接。按照互聯網經濟的長尾理論,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當商品儲存、流通、展示的場地和渠道足夠寬廣,商品生產成本、銷售成本急劇降低時,幾乎任何看似需求極低的“小眾”產品、“冷門”商品,都可以通過電商渠道找到數量不少的消費者。
公開數據顯示,淘寶上用戶日均搜索超1億個長尾詞條,這代表了用戶極其豐富的需求,也反映了消費市場不斷精細化、個性化的現實。這一切的關鍵,就是平臺需要創造和維系一個繁榮的生態,參天大樹和灌木、野草野花美美與共、相互滋養,才能高效地滿足日益細分化的消費市場需求,為消費者創造更多福祉。
因此,如何給善于捕捉多樣需求、富有創造力的中小商家創造更多機會,支持其獲得更穩定可期的成長路徑,是今天這個階段的電商平臺必解的一道題。看得出,不少平臺都十分重視中小商家,推出了一些支持舉措。
讓中小商家被更多用戶看到,一方面能夠降低中小商家參與“6·18”大促的門檻,讓商家將更多資源用于為消費者提供優質好貨、實惠價格;另一方面,可借助“6·18”大促,孵化一批運營能力強、供應鏈建設完善的優質中小商家。不僅僅是大促,平臺日常化的“蓄水”,對中小商家來說也意義非凡。許多平臺今年以來一直在強化信息流推薦、內容推薦,這也有利于富有創造力的中小商家脫穎而出。
最關鍵的是,要為廣大中小商家把“蛋糕”做大。支持中小商家發揮其獨特優勢,有利于破解電商行業同質化競爭的困局,讓更多商家走好從創業到進階乃至到品牌化的上升發展之路。
未來電商的競爭,比拼的一定不只是價格,還要看生態。誰能培育出場地更開放更大、商家數量和類型更多、準入門檻更靈活的“集市”,誰才能獲得持久的競爭力。這對于電商行業的長遠發展和消費者福利的真正保障而言,或許能帶來更深遠的意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