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04 20:28:30
◎鎵和鍺這兩種金屬外觀呈銀白色,通常被歸類為“小金屬”。雖然普通消費者對鎵、鍺較為陌生,但實際上它們在手機快充、5G通信、電源、新能源汽車、LED以及雷達等方面均有廣泛的應用場景。
◎國金證券認為,中國此次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國內GaAs襯底外延、原材料等或將降價,海外GaAs襯底、原材料出現漲價且供應緊缺,對海外襯底廠商的壓力增大。
每經記者 王晶 每經編輯 梁梟
今日(7月4日),A股鍺、鎵資源概念股、第三代半導體概念股大漲。其中,光智科技(SZ300489,股價22.02元,市值30.32億元)、得潤電子(SZ002055,股價10.34元,市值62.5億元)、云南鍺業(SZ002428,股價13.09元,市值85.49億元)等漲停;馳宏鋅鍺(SH600497,股價5.4元,市值274.9億元)、聚燦光電(SZ 300708,股價10.84元,市值59.86億元)、揚杰科技(SZ300373,股價44.7元,市值242億元)等漲超5%。
消息面上,據商務部官網,7月3日,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關于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公告》指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有關規定,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經國務院批準,決定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公告自2023年8月1日起正式實施。
據國金證券,目前,我國金屬鎵的消費領域包括半導體和光電材料、太陽能電池、合金、醫療器械、磁性材料等;而鍺則是重要的半導體材料,在半導體、航空航天測控、核物理探測、光纖通訊、生物醫學等領域都有廣泛而重要的應用。
“鎵、鍺兩種金屬是制作半導體元器件的重要原材料,中國擁有豐富的儲量,且是全球供應大國,此次出口管制實施后,鎵產業鏈上游的襯底材料業者或受其影響。”TrendForce集邦咨詢分析師龔瑞驕通過微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根據《公告》,鎵相關物項,包括金屬鎵、氮化鎵、氧化鎵、磷化鎵、砷化鎵、銦鎵砷、硒化鎵、銻化鎵;鍺相關物項,包括金屬鍺、區熔鍺錠、磷鍺鋅、外延生長襯底、二氧化鍺、四氯化鍺。上述滿足一定特性的物項,未經許可,不得出口。
據悉,鎵和鍺這兩種金屬外觀呈銀白色,通常被歸類為“小金屬”。雖然普通消費者對鎵、鍺較為陌生,但實際上它們在手機快充、5G通信、電源、新能源汽車、LED以及雷達等方面均有廣泛的應用場景。
舉例來看,砷化鎵是第二代半導體材料的代表,在高頻、高速、高溫及抗輻照等微電子器件研制中占有主要地位;氮化鎵則是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代表,已被廣泛用于5G基站芯片,雷達系統中,并越來越多地用于電動汽車充電機。
鎵之外,鍺也是優良半導體,鍺在20世紀中葉就被用于生產最早的晶體管,它有時被少量添加到硅中,以獲得更先進的芯片結構,已被廣泛用在光纖電纜、太陽能板和發光二極管(LED)。
中國是鍺、鎵資源儲量和消費大國。
就金屬鎵來看,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公布的數據,目前全球金屬鎵的儲量約為27.93萬噸,而中國儲量最多,達19萬噸,占全球儲量的68%左右;相比之下,美國的儲量還不到中國的1/40,只有0.45萬噸。
從產量來看,中國產量占比全球鎵產量最高。德國和哈薩克斯坦分別于2016年和2013年停止了鎵生產,但2021年德國宣布將在年底前重啟初級鎵生產,匈牙利和烏克蘭分別于2015年和2019年停止鎵生產,中國鎵占比全球鎵產量持續提升,截止到2021年,占比全球鎵產量已超90%。
鍺則是重要的戰略資源。美國地質調查局2016年曾發布過一份統計數據,全球已探明的鍺保有儲量僅為8600金屬噸,主要分布在美國、中國和俄羅斯。其中美國占全球的45%,其次是中國,占全球鍺儲量的41%。中國鍺的產出主要來源于褐煤礦,開采便利,因此在全球鍺產量中位居前列,近十年來累計供應全球68.5%的鍺。經過多年發展,我國鍺產業鏈布局逐漸完善,鍺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二氧化鍺、四氯化鍺、區熔鍺錠等深加工環節。
由此可見,一旦中國減少向世界供應鎵、鍺相關物項,科技、電信、能源和汽車行業的一些企業可能需要減緩生產或者漲價。
CIC灼識咨詢總監董曉雅對記者分析稱,(《公告》)政策將利好本土芯片產業鏈完善以及發展。“產業鏈上,上游鎵需求旺盛,售價得到提升,促進生產技術進步,國產市占率更高;對中游芯片制造商來說,無需購買高昂的進口材料,可以依賴國產制造商的鎵晶圓,成本下降;對下游來說,更有利于通訊等功率器件或者顯示器件上。”
國金證券則認為,中國此次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可能帶來的影響:國內GaAs襯底外延、原材料等或將降價,海外GaAs襯底、原材料出現漲價且供應緊缺,對海外襯底廠商的壓力增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前日本、荷蘭等國已出臺過出口管制相關措施。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5月23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公布《外匯法》修正案,正式將先進芯片制造設備等23個品類納入出口管制,并決定該法案于7月23日生效。這意味著今后中國要從日本進口相關產品都必須取得個別許可。
阿斯麥(ASML,股價733.88美元,市值2896億美元)6月30日發布公告稱,荷蘭政府當天公布了關于半導體設備出口管制的新規定。正如3月初宣布的那樣,新的出口管制重點關注先進的芯片制造技術,包括最先進的沉積和浸沒式光刻系統。由于這些出口管制法規,ASML將需要向荷蘭政府申請其最先進的浸潤式DUV光刻系統(TWINSCAN NXT:2000i及后續浸潤式系統)的出口許可證。
此外,據中國新聞網6月29日援引《華爾街日報》報道,知情人士透露,拜登政府正考慮針對面向中國的人工智能(AI)芯片出口實施新的限制。美國商務部可能最快在7月初采取行動,禁止英偉達(NVDA,股價424.13美元,市值10476億美元)和其他芯片制造商在事先未獲得許可證的情況下,向中國和其他關注國家的客戶出口芯片。
在董曉雅看來,此次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增強了中國在上游產業鏈的自主掌控力和話語權。
7月4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回應我國對鎵和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時稱,中國始終致力于維護全球產供鏈安全穩定,始終執行公正、合理、非歧視的出口管制措施。中國政府依法對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是國際通行做法,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424906146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