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06 21:46:56
每經編輯 孫志成 蓋源源
近日,江西省黎川縣民政局發布的一則關于受理農村高價彩禮線索的通告引發社會關注。
據頂端新聞,7月6日,該縣民政局一工作人員稱,通告已撤掉,存在考慮不周。此外,該工作人員表示,現實中,把當地彩禮限制在五六萬左右的工作,其實很難推進,“很多人都會超過規定的那個數。”
通告稱高價彩禮可舉報投訴
據頂端新聞報道,該通告中提到,為貫徹落實《黎川縣深入開展農村婚嫁彩禮專項治理工作實施細則》(試行)文件精神,進一步促進鄉風文明,減輕群眾負擔,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黎川縣民政局從即日起公布抵制高價彩禮、深化移風易俗投訴電話,接受全縣干部群眾有關高價彩禮的投訴舉報。
關于舉報內容,通知中稱,農村婚嫁彩禮超過黎川縣2022年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倍以上的(黎川縣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8萬元),均視為高價彩禮。
7月6日,黎川縣民政局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局已撤銷上述通告,“很多人說,我們這個舉報設置的不合理。”
該工作人員進一步解釋稱,上述通告發出后,當地很多女同志給該局打電話、網上留帖表達對該舉報的不滿,“他們說,此舉只考慮了男孩子的問題,根本沒有考慮到父母養育女孩子的成本。”
“其實確實也是依據下面(農村地區)很多找不到對象的男孩子的要求,就暫時弄了這個舉報電話,”該工作人員在采訪中承認,此舉存在一定的考慮不周。
事實上,江西此前曾發生過類似事件。
今年3月,網上流傳一份落款為大余縣農村婚嫁彩禮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關于公布舉報電話的公告》(以下簡稱“舉報公告”),內容為根據江西省民政廳等14部門《深入開展農村婚嫁彩禮專項治理若干措施》(贛民發〔2023〕3號)、縣民政局等14部門《深入開展農村婚嫁彩禮專項治理工作實施細則》(余民字〔2023〕2號)要求,決定在全縣深入開展農村婚嫁彩禮專項治理工作。專項治理工作堅持依法依規、因地制宜,疏堵結合、綜合施策,注重引導、務求實效,力爭通過2至3年的治理,實現農村婚嫁彩禮大幅下降,零彩禮、低彩禮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婚俗文化新風更加濃厚。
舉報公告中還公布了舉報渠道、受理單位和舉報范圍,其中舉報范圍為:農村婚嫁彩禮超過人民幣8萬元,婚車超過6輛,婚宴超過15桌,每桌超過800元。
網上流傳的舉報公告來源為“大余宣傳”,但大余宣傳公眾號上已找不到此舉報公告。
據極目新聞報道,贛州市12345市民服務熱線工作人員回應稱,經核實,此前確實發布過相關舉報公告,但后來刪除了,以后也不會再發布。“那主要是針對公職人員的,如果有反映彩禮過高的訴求,本人可以向當地民政局求助,由民政局工作人員進行勸導調解。”贛州市12345市民服務熱線工作人員說。
據澎湃新聞,今年以來,江西多地在貫徹落實《江西省民政廳等14部門關于的通知》( 贛民發[2023]3號)時,分別提出以當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大約3倍值,來確定彩禮限額標準,超過即為高價彩禮。
據江西撫州市臨川區政府網站4月17日消息, 撫州市臨川區龍溪鎮政府公布《龍溪鎮城鄉婚嫁彩禮專項治理實施細則》稱,堅持以婚嫁彩禮“限高”為突破口和著力點,龍溪鎮婚嫁彩禮限額不超過臨川區2022年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倍(以萬元為單位取整數),超過即為高價彩禮。
據江西晨報網3月1日消息,撫州市金溪縣各鄉鎮、各部門也被要求嚴格執行農村婚嫁彩禮限額標準,原則上不超過上年人均收入的3倍、計6萬元,超過即為高價彩禮。
另據江西九江廬山市政府網站4月15日消息,廬山市民政局辦公室印發的《廬山市農村婚嫁彩禮專項治理工作實施細則》提出,廬山市根據省、市有關工作指引,結合廬山市2022年度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定廬山市農村彩禮最高限額標準為6萬元整,超出此標準的即為高價彩禮。
但據頂端新聞,黎川縣民政局工作人員說:“這個其實很難執行,很多人都會超過規定的那個數(黎川縣2022年度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大約6萬)。”
今年春節期間,江西的“1888萬天價彩禮”曾一度引發熱議,盡管事后查明該發帖內容純屬杜撰,但“天價彩禮”掀起的輿論波瀾及背后折射的現實問題,仍值得大家深思。而據當時媒體報道,通過采訪當地多位居民了解到,江西彩禮多數在20萬左右。
記者檢索發現,為抵制高價彩禮、深化移風易俗,全國多地都曾設置過類似舉報電話,像四川涼山州、湖南長沙天心區、福建大田縣及江西其它地區等。
人民日報:
遏制高價彩禮,樹立婚俗新風
今年6月,人民日報曾評論稱:
維護婚姻的美好、社會的和諧,必須革除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多次點名“高價彩禮”問題,傳遞黨和國家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和治理決心;民政部門共確定32個國家級、近1400個省市縣級婚俗改革實驗區;農業農村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工作方案,在全國范圍內針對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治理……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動下,全國各地積極倡導移風易俗、破舊立新,推動婚事簡辦、喜事新辦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如今,從單車婚禮、植樹婚禮、國風婚禮等集體婚禮悄然流行,到“自己家業自己創”的理念得到更多年輕人認同,移風易俗的成效不斷顯現,文明新風吹拂城鄉大地。
婚俗領域的陳規陋習,背后交織著家庭觀念、社會風俗、婚姻關系等復雜因素,難以靠一紙禁令扭轉,治理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推進移風易俗,不是要“一刀切”地否定傳統習俗及其社會功能,而是要改變“講排場比闊氣”的盲目攀比之風、庸俗低俗之氣,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因此,進一步深化婚俗改革,還需拿出更多務實有效的舉措,促進人們的觀念更新,讓彩禮回歸合情合理。比如,一些地方探索以當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數作為彩禮限額標準,為彩禮“限高”;一些地方將限制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納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讓移風易俗有章可循;一些地方大力推廣文明積分、道德超市、“紅黑榜”等做法,對文明行為給予相應獎勵……多措并舉、凝聚合力,建立制度規范,營造良好氛圍,才能引導人們在思想上形成自覺,讓文明新風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陳規陋習影響社會風氣,也隱含著民生短板。以高價彩禮為例,除了攀比等因素外,也有人出于現實考量,想多要一些錢改善自家經濟條件。此外,高價彩禮也反映了當前農村青年擇偶選擇面窄、婚戀服務不健全等問題。推進移風易俗,應當著力把這些民生難題解決好。比如,幫助農村大齡青年提高技能水平和致富能力,拓展交友交際信息渠道;在促進家庭和諧、保護女性權益上進一步下功夫;推動養老、就業和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均等化,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用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改善民生,才能更好帶動鄉風民風向上向善。
遏制高價彩禮,推動移風易俗,是對婚姻美好的祝福,也是對社會文明的守護。在尊重傳統風俗的基礎上,移“歪風”,易“低俗”,讓婚姻始于“愛”,讓彩禮歸于“禮”,就能在推動婚俗文化的沿襲與革新中,繪寫全新的文化圖景,幫助更多人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編輯|孫志成?蓋源源
校對|盧祥勇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頂端新聞、澎湃新聞、人民日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