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17 15:51:30
◎根據測算,2022年我國算力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算力每投入1元,將帶動3至4元的GDP經濟增長。
◎2018年以來,我國數據中心機架數量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截至2022年底,在用標準機架超過650萬架,算力總規模達180EFLOPS,僅次于美國,存力總規模超過1000EB(1萬億GB)。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7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2023中國算力(基礎設施)大會將于8月18日至19日在寧夏銀川舉行。
本屆大會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以“算領新產業潮流 力賦高質量發展”為主題。
工信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云明在發布會上介紹,數字經濟作為新經濟形態,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重構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全面開啟,算力已經像水、電一樣,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正以一種新的生產力形式,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注入新動能,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張云明強調。
張云明(中)在發布會上介紹相關情況 每經記者 張蕊 攝
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強規劃引領、政策指引,與各方協同配合、多措并舉,著力構建高質量算力供給體系,不斷提升算力基礎設施綜合能力,取得多方面積極成效。
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批復同意在8個地區建設10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出臺《新型數據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持續優化全國算力整體布局。
張云明在發布會上介紹,近年來,各地相繼出臺多項政策舉措,大力支持算力產業發展,當前全國上下已形成積極推動算力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
與此同時,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發展動能持續增強。
2018年以來,我國數據中心機架數量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截至2022年底,在用標準機架超過650萬架,算力總規模達180EFLOPS,僅次于美國,存力總規模超過1000EB(1萬億GB)。
2023年,工信部遴選公布了2022年國家新型數據中心典型案例名單,為推動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建設和應用,更好地支撐經濟社會各領域數字化轉型樹立了標桿。
當前,我國算力產業已初具規模,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協同合作、形成良性互動。算力正加速向政務、工業、交通、醫療等各行業各領域滲透,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字政府、工業互聯網、自動駕駛、智慧醫療、遠程教育、金融科技等新應用、新業態不斷涌現,迸發出蓬勃生機,極大地激發了數據要素創新活力。
算力不僅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點,也催生了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2022年我國算力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算力每投入1元,將帶動3至4元的GDP經濟增長。
為推動我國算力基礎設施等更好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下一步將重點開展哪些工作?
對此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謝存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近年來,我國算力基礎設施發展成效顯著,布局不斷優化、能力穩步提升、賦能價值逐步顯現,有力支撐了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但也要看到,與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相比,與應對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要求相比,我國算力基礎設施發展仍有一定差距,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相關工作。
一是做好政策接續,強化頂層設計。
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先后出臺了《“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新型數據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多項政策文件,全面部署、統籌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應用,為推動算力基礎設施發展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
近期工信部在行業內開展了深入廣泛的調研,并計劃結合算力行業最新發展情況,出臺推動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文件,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提升算力綜合供給能力。
二是加強技術創新,培育良好生態。
謝存表示,一方面,圍繞算力發展需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計算架構、計算方式和算法創新,加強CPU、GPU和服務器等重點產品研發,加速新技術、新產品落地應用;
另一方面,圍繞算力相關軟硬件生態體系建設,加強硬件、基礎軟件、應用軟件等適配協同,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水平,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多方形成合力共建良好發展生態。
三是建優算力網絡,促進應用落地。
謝存強調,要加速推進網絡設施與算力設施配套部署,進一步優化升級網絡體系架構,加強算力網絡監測,打造滿足各類算力應用需求的運力體系。
與此同時,要強化算力資源統籌調度,不斷提高算力利用效能。以工業、交通、醫療等典型行業為主要場景,打造一批成熟解決方案,持續推動算力助力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推動模式新穎、特色鮮明的算力應用加速落地。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蕊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