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18 00:19:48
各式各樣的表情包能夠代表不同的圈層文化和群體認同。“志同道合”的人群使用的表情包風格會更加相似,而不同群體內部則擁有其專屬的“文化符碼”。表情包正在成為網絡社交的重要傳播媒介的一環。
每經記者 梁宏亮 每經實習記者 溫雅蘭 每經編輯 唐元
微信這么多表情,你最愛用哪個?
不知從何時起,人們對表情包的依賴越來越大,常常糾結于微笑.jpg、頭盔.jpg等表情所代表的真正含義,也苦惱于數量受限的微信表情包庫。
每年的7月17日被Emoji搜索引擎創始人定為“世界表情符號日”(World Emoji Day)。
在這個特定的日子,《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想要“嚴肅”地講一講關于表情包的“輕松”故事,在使用表情包的同時,也許還有更多“學問”值得一提。
各式各樣的表情包能夠代表不同的圈層文化和群體認同。“志同道合”的人群使用的表情包風格會更加相似,而不同群體內部則擁有其專屬的“文化符碼”。
盡管有觀點認為,表情包的使用不利于人際溝通的發展。但不得不承認,表情包正在成為網絡社交的重要傳播媒介的一環。
語言學家加文•盧卡斯認為,表情包是有史以來成長最迅速的語言。
初代表情包誕生于41年前。1982年,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法爾曼教授創造了第一個表情符號微笑“ :-)”。
隨后,在簡單符號構建的表情包基礎上,衍生出更具創意和表達性的“日式顏文字”。
Emoji表情最早由栗田穰崇創作,并在日本網絡及手機用戶中流行。自蘋果公司在iOS5系統輸入法中加入emoji ,這種表情符號便開始席卷全球。
emoji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特色表情包”來源于網友極具創造力的腦袋。流行話題、影視人物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所見所聞都可以充當表情包素材庫。
作為一種社交互動手段,表情包的使用場景以及其趣味性的特點,使其成為社交表演中的一種“面具”,用于夸張、柔化等不同情境。
以下是“沒事兒”的表達方式:
圖片來源:微信截圖
此外,還有“文字+表情包”的方式,卷兒認為:“第一種回答方式較為常見的,第二種需要分情況討論:如果對方是領導或者長輩,他可能在表達友善。如果對方是朋友,他可能在暗示‘這事兒大了’,也可能在暗地嘲諷。額外使用其他表情包看起來會更親切一點。”
可見,同樣一句話,使用表情包與否以及使用何種表情包都可能傳達出不同的“信號”。這是因為表情包使用者在認知、學識、經歷等各方面存在差異,導致對表情包的解讀具有主觀性和不確定性。“領導到底是表揚我還是嘲諷我?”“我媽這是開心還是不開心?”......
例如,我們熟知的微笑臉表情包,它可能被用來表達友善和微笑,也可能被用來表達不滿,甚至可能是在嘲諷,還可能是在表達冷漠。
在褪去表面娛樂化和網絡化的屬性后,這種新奇的溝通方式為什么會成為“大眾的寵兒”?
“你覺得自己為什么需要表情包?”當我們提問身邊的表情包使用者時,答案也是因人而異。
看下來,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文字表達的補充。
小施認為,“我需要表情包,因為文字表現張力不夠,我沒有李白的表現力,而我的聊天對象也不會像做閱讀理解一樣去解讀我的消息。”亮仔表示,是否使用表情包需要根據情感表達的需求進行區分。表達驚訝、疑問或開心會使用表情包;而表達悲傷、同情等沉重情緒時,更傾向于使用文字。
小夏告訴每經記者,僅僅依靠打字,很難揣摩出對話兩人彼此的態度。在正式場合使用表情包主要是為了緩和氣氛,而與熟悉的人使用表情包則是為了更好地展現自己說話的情緒狀態。
春雨沙沙沙表示,表情包的使用場景滲透在聊天中的各個方面。“表情包能表達很多意思,需要聊天雙方去‘get’其中的含義;在遇到不知道如何回復的情況或網絡聊天中的尷尬和生硬時,可愛的表情包會特別有用。”
其次,尋求社交平衡。
L先生想通過對方喜歡的交流方式來進行溝通,于是使用了表情包。而溫爸則表示,需要使用表情包來表達父愛。他說:“在日常生活中,我本人并不經常使用表情包,但我有一個愛用表情包的女兒。她在日常聊天中喜歡使用各種表情包,因此與她交流時我也會發表情包,這是我們之間一種溝通方式,但有時候也會有代溝。”
Ray認為,在聊天中使用表情包可以讓她感到心情放松。“特別是與剛認識的人聊天,使用表情包會讓我感覺與對方的關系進步了一大步,也會更愿意與對方多聊一些。”
最后,表情包本身帶來的興趣點。
好好對于表情包的熱愛來源于表情包的IP形象。“我很喜歡表情包,但并不癡迷。與他人的不同之處在于,我特別喜歡乖巧寶寶和線條小狗,我會通過各種渠道收集這兩個IP的表情包,同時我也會購買這些表情包的周邊產品。”
線條小狗聯名產品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一個值得注意的點在于,大多數人使用表情包都與內心情感密切相關。
美國傳播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信息沖擊力公式:信息的全部表達=7%語調+38%聲音+55%表情。不難看出,表情是人類除了語言之外最能夠表達內心情感的非語言性符號。
互聯網時代,雖然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更為便捷,但我們無法看到屏幕那頭對方的表情與狀態,溝通和交往難以深入。
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一切傳播媒介都是人類感官的延伸。
作為一種網絡表情符號,表情包本質上是人類表情的延伸和內心情感的視覺化投射。它能以直觀的方式傳遞情緒,一定程度上消除網絡社交中傳受主體之間的傳播隔閡,使得日常聊天逐漸向更具象化、真實化的表達方式轉變。
當下,表情包輔助文字傳遞情感的趨勢逐漸上升。
“我覺得,文字的表達太局限了,一些表情包的動作和意義所傳達的內容比文字的表達更豐富。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小施說。
小施舉例道:“表情包能夠表達更朦朧的意思,它能夠展示出我想讓對方看到的態度和語氣,也能更加精準表達我的情緒。比如表達開心,‘哈哈哈’的語氣不如‘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如表情包,這有一種遞近的關系。”
如今,微信的語音轉文字功能還能夠根據說話者的語氣、語調增加表情識別的細節。
某些情況下,表情包還能幫助使用者講出他們平時不敢,或者不好意思說出口的話。那些撅嘴撒嬌和撒潑打滾等我們當面做不出的表情,能夠利用表情包生動形象演繹出來。
此外,當使用表情包已經成為了日常,而一旦聊天中的表情包“缺席”,則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聊天者的情緒。
“我不僅會用表情包表達自己的情緒,甚至會通過表情包的風格和使用頻率等來判斷對方的性格,也可以通過表情包來‘揣摩’對方的情緒。”小溫說。
假如有一天,和朋友的聊天突然沒有了表情包的蹤影,這可能意味著他們今天心情不好,或者你的哪句話惹怒了他們。另一方面,平時不使用表情包的人,或者平時使用特別畫風表情包的人,突然可愛了起來,那一定是有什么“新”的情況。
熊貓表情包 圖片來源: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除此之外,如何正確使用表情包?其中,有諸多“門道”。
盡管人們注重通過表情包來表達情緒,但也不能忽視文字的力量和準確性。
追求高效交流的人認為這樣花里胡哨的交流方式,會使得真正有用的信息被“埋沒”,降低溝通效率。
“在工作場景中,我們更注重信息傳遞的質量,而不僅僅是情緒的好壞或友善程度。真正關鍵的,是事情溝通有沒有做好,能否有效傳遞信息。比如向領導匯報工作,我更傾向于依靠信息的準確性、邏輯性和完整性來說服領導,而不是靠給大家發各種表情包來表現我的熱忱。”L先生說。
有研究表示,表情包的碎片化和表面化的特性會使聊天難以為繼,同時也會降低使用者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其不愿意在公眾面前表達自己。
盡管表情包可以調節氣氛和表達情緒,但我們需要根據場景和語境來判斷是否使用以及使用何種表情包。
例如,在討論嚴肅問題時不適宜發送幽默的表情包,在與長輩交流時應避免使用冒犯性的表情包,在安慰他人時不宜過度使用幽默的表情包,在正式工作場合也不適合頻繁使用表情包。
總之,真正善于運用表情包也是一門藝術,只有把握好“度”,才能充分發揮表情包的作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