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20 16:57:04
◎地產商已然認識到,軟硬裝沒有太大差異,而全屋智能則可以賦能精裝樓盤。
每經記者 王晶 每經編輯 文多
9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1~8月全國房地產市場基本情況。數據顯示,前8個月,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7.1%,商品房銷售額下降3.2%。在房地產進入消化存量階段時,如何才能打破發展瓶頸呢?“智能化是促進房地產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華為終端有限公司全屋智能產品線一位相關負責人日前在中國-東盟博覽會上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在他看來,“房地產商需要精裝、差異化、智能化,這時候對全屋智能的需求會更加廣泛和強烈。”
在很多城市的智能家居體驗店,我們可以感受到全屋智能解放雙手帶來的便利。然而,盡管全屋智能的技術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在消費市場上的反響仍然平淡無奇。
“過去20年的發展并未能打開市場,產品型號繁多,且只能實現單點智能,即控制窗簾、冰箱、空調等,沒有場景化,用戶的墻上可能會有很多控制面板,茶幾上會有很多遙控器,導致用戶在一周的新鮮期過后便失去了興趣。華為從2021年發布全屋智能解決方案,至今已經實現了不同產品之間的聯動和場景互動。”前述華為人士說道。
全屋智能并非新鮮事物。在全屋智能概念出現以后,大家都在期待一個科幻片式的全屋家居系統。但無論是互聯網企業、科技企業還是家電企業等,提供的絕大多數方案基本是以手機、智能音箱等終端為核心入口的家居控制,處于單品智能的階段。
因此,不同廠商、不同品牌的智能家居設備之間存在互不兼容的情況;智能化單品往往需要繁瑣的操作流程,甚至是每個產品在使用前都需要下載專屬APP,用戶需要在不同APP之間頻繁切換,勉強感受“全屋智能”。對于全屋智能使用感不佳的困境,華為人士認為,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形成真正的“系統底座”,無法解決跨終端、跨應用的“數據墻”難題。
過去,大部分廠商之間的合作,都是基于云云對接,不涉及數據的歸屬問題,但缺點是局限于基礎的連接和控制,無法進行更深層次的智能操作。而華為在鴻蒙系統發布后,便開始往更底層的系統層面進行互通互聯。
“華為全屋智能與其他廠商有三點不同,分別是:技術自主可控,PLC(電力線載波)技術有線連接以及鴻蒙系統。用戶家里如果裝了系統化的智能底座,就能改變割裂的體驗。并且華為不做家電,因此華為在全屋智能領域與家電廠商之間不存在沖突。而各大家電廠商的全屋智能,沒辦法做到華為這么開放。”華為人士說道。
談及全屋智能在消費市場爆發所需的培育時間,華為相關負責人認為,“全屋智能可以千變萬化,當有一個痛點吸引到用戶,用戶慢慢就會產生興趣,目前全屋智能仍然是一個比較新的產業。”
他還表示:“今年我們發展的目標主要就是培育市場,把全屋智能的認知度提升,無論是面向消費者還是企業、政府客戶。”
據IDC機構預測,2022年中國全屋智能市場銷售額同比大幅增長54.9%,未來5年智能家居出貨量將保持15%~25%的高速增長。
除了改善用戶的體驗外,全屋智能更大的作用在于,其可以為房地產行業注入發展的新動能。當前,在“房住不炒”的大前提下,房地產市場正面臨轉型,房地產開發企業過去的規模擴張亟需轉變發展思路。
目前,地產商已然認識到,軟硬裝沒有太大差異,而全屋智能則可以賦能精裝樓盤。此前,萬科與小冰公司合作打造人工智能“小萬”;保利則推出了“全生命周期居住系統2.0—Well集和社區等等;華為全屋智能則已經與綠地、金茂、越秀等地產品牌達成戰略性合作。
并且,全屋智能產業因產業鏈較長、產業帶動效應明顯,也開始得到從國家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
近年來,住建領域正構建以“讓人民住上更好房子”和“提升住房品質”為核心的新一代高質量住房建設與發展模式。
9月15日,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深圳市關于促進消費的若干措施》,其中,在支持住房消費中,《若干措施》提出推動新建住房全屋智能應用。“支持在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推廣應用全屋智能,鼓勵新建商品房配備智能家居家電,做好首批5個保障性住房項目全屋智能試點工作,加快在保障性租賃住房、共有產權房普及推廣智能家居。”
對于華為全屋智能業務是否盈利時,華為人士回應道:“我們非常健康,今年華為全屋智能的訂單會比往年增長很多。”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